头条和B站们,能从知乎身上学到什么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卢诗涵

今天要说的,是一个被我爱过,也被我恨过,长期被我吐槽,频繁被我嘲讽,但我依然一直在用的产品。某种意义上,算是我的娘家。

他就是 — — 知乎。

因为站在2020年6月这个时间点,我发现了一个很神奇的情况,那就是,所有平台,都开始强化深度内容,强推科普博主,往知识这块走了,而这正是知乎一直在做的事。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觉得有必要用内容时代的眼光,来重新复盘一下知乎,思考一下即将到来的知识大潮时代。

提到知乎和内容时代,必然会被说起的一个话题就是“今天知乎大V又出走了”。

2017年,今日头条旗下的悟空问答大肆挖角了“300知乎大V”。2018年,微博又再次吸引了一大批作者入驻。

大V一次又一次出走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大家认为知乎的创作者氛围不好,无法让作者们赚钱。而一个内容平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在于,能不能让内容创作者赚到钱,持续创作内容。因此知乎的问题,大家觉得在作者商业化这块。

这是几年来大家的共同认知,我也一直是这样想的。

甚至知乎官方都认可这一点,所以在2018年之后频繁上线各种功能加强作者的收益。

但站在2020年这个时间的下游,我认为这个认知也许是错误的。

我认为,知乎的问题在于,创作者氛围不是不好,而是过于好了。

没错,我认为如果一个问题连续多年用了各种方法都无法解决,那我们不妨大胆的反思一下,是不是一开始思路就出现了问题。

知乎围绕问题进行回答的这个机制,等于是命题作文,加上各种回答互相辩论,观点碰撞,很容易擦出火花吸引后来者发言。所以,知乎用户的创作欲望和门槛,是远优于其他平台的。

这导致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大V太多,商业化不够用了。大V内卷化严重。

这是一个颠覆性的观点,很多人可能无法接受。

但在你们反驳之前,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什么是大V。

目前大家对大V的定义是VIP创作者,注意了,创作者。

但事实上一些知乎大V,并不是创作者,而是——“批判者”。

这是所有人都忽视的一个问题,对于创作领域而言,反驳和批判比创作简单一万倍。

你看卢诗翰今天《百度没有未来》明天《腾讯背水一战》,你真让他给拿出个解决方法,他给的了吗?

知乎,同样的,很多问题,在进行反驳和批评时非常容易,远比给出解决方法要来的简单。或者说,所有公司和产品类问题,批评都比夸奖简单。因为批评只要找出一个错误就行,而夸奖则不然。

甚至,哪怕是娱乐圈,电竞圈内容,你都会发现,反驳和批评的回答,数量是远超夸奖的。

很多人有一个印象,知乎喜欢天天黑这个黑那个。

我觉得错了,是大众在创作过程中,批判的情绪就是比夸奖来的简单直接,批评的答案,就是容易传播,占到前排位置。平台内容,本质是大众态度的展现。

所以很多大V的输出,就是建立在批判的情绪和立场上的,而非逻辑。(甚至还有就靠锤人对撕涨粉的作者)

这个问题平时不严重,甚至还能拉动社区活跃度,但当商业化来临,商家需要正面展示商品进行带货的时候,很多大V发现自己其实无法组织起文章。而海量创作者的存在,又增加了商家的投放筛选成本。

这也许才是知乎创作者商业化困境的关键,知乎不缺广告主,但很多创作者,其实并没有做好商业化准备。

如果你不信,只要问自己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

作为一个天天在用知乎的用户,你觉得自己能很好的安利好知乎吗?

发现了吗?

我第一次模模糊糊认识到这个问题,是头条的挖角。

300大V入驻头条后,悟空问答并没有做起来,同时,大家还发现,知乎作者在进入头条后,尽管有扶持有运营,但内容产出能力并没有预期那么高。因为悟空问答的创作氛围稍弱,很多作者一下就失去创作节奏了。

所以,我始终认为,知乎是目前中文互联网创作者的新手村,他依然是优质原创内容最容易冒头的地方,不用研究排版,不用琢磨标题,不用辛辛苦苦学做视频,只要拿出干货回答问题,你就能冒头。甚至,有人每次把前排答案汇总一下,也能拿赞涨粉。算是另一种形式的边学习边输出了。

如果你是成熟期作者,想要开启商业化,那我的建议是全网多平台入驻。

而如果你是一个新手创作者,好奇在哪里开启自己的创作之路比较好,我的答案是,知乎。

所以现在很多平台急匆匆的开启内容时代,喊着要搞生态,迫不及待的开始挖角灌粉扶持创作者,我觉得都有必要好好借鉴一下知乎的这个前车之鉴,广纳英才的口号可以喊,但大V是不是真的越多越好,这个问题我觉得要打问号。

除了创作者和社区机制不太兼容商业化,知乎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长期围绕单个问题深度探讨,导致了知乎用户对多方位看待问题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般的反应。

这导致知乎对低等智商税几乎拥有免疫力,很多其他地方能用的智商税收割机制,在这边没用,两下就被人揭穿。

很多其他平台能吃开的人设,在这边也往往两三下就被扒干净,比如巫师财经。

很多人都说,天天刷知乎我能学到什么?道理看了一大堆,但我似乎并没有学到什么知识呀?

NO,错了。很多知识的作用并不是体现在让你直观感受学到了什么的。而是,你学了这个能不能减少损失什么。

对于大部分知乎用户来说,我觉得你们已经得到了这个时代最宝贵的一项技能。

“一颗永远好奇发问的心”。就这一点,收益远超单独的某项技能。

所以知乎这个平台,其实是带给了用户东西的。只不过和各种种草平台不一样,知乎这边培养的是拔草能力。

但是,用户的拔草门槛高,这也直接导致了一个问题,知乎自己的广告相对难卖,所以之前很多人认知是,知乎的机制和商业化就天生冲突。

但最近好物的这几波数据,我认为推翻了这个观点。“蓝大仙人”通过“好物推荐”,一篇文章成功带货超过2200万。这表明消费欲望并没有被机制消除。

所以,一个很有可能的情况是,不是知乎不能带货,而是这边拔草门槛高,导致了如果产品和带货能力不过关,用户就是不买账的。但只要产品够打,过了基准线,强说服力平台的优势很快就能体现出来。

所以各平台们搞知识化,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没有问题。本质上这是在给自己的流量赋能,要在短时长内打出更高的带货能力,就得去加强说服力。

说完了创作者和商业机制,真正关键的,是平台内容。

大众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内容?

我觉得,在巫师财经半佛等崛起后,这个问题已经比较清晰了。

之前我吐槽过知乎热榜太多娱乐化内容,但随着半佛入驻B站爆火,我觉得我们都有必要重新审视这一点。

半佛之前在知乎上,是属于财经区里面比较娱乐化的作者,但各个从知乎成长起来进而出圈的作者中,他是最火的。

这已经说明了,大众喜欢的,就是类似的内容。你想要高端上去,大众也无法接受。

纵观全网各平台热榜你会发现,各平台在大众层面,喜爱的东西无外乎是

明星八卦,时事新闻,年轻焦虑,如何赚钱。娱乐化明星内容必然是越来越多的。

不过,这个娱乐化的主题之下,时代的脉搏其实在默默变化。

这两年有一个词,越来越多的出现,那就是吃瓜。

吃瓜这个词其实已经说明了,目前大众对于新闻的接受,是希望稍有一些深度,但不要太深,能一口吃到甜头的地步。

以前大家吃瓜,是知道这个事就行,知道这个明星又出轨了谁谁又离婚了,现在大众的要求则是,希望知道这件事的前因后果,最好还能给你带上多年前的恩怨情仇,如果你还能把明星背后经纪公司运作也一起梳理了,大家立马站立喊666.

半佛能带着干货降维打击其他平台,就源于此,他的内容是娱乐化的,但吃起来很甜,有不少知识。

所以,娱乐至死这四个字,我觉得可以不用喊了

因为目前纯娱乐内容,纯八卦,已经吃不透市场了。

当然过于高端硬核,受众也会马上缩小。

这个时代用户爱看的,其实是看起来高如天上明月,一碰却是酣畅西瓜还保甜的内容。

而如果把这个作为基准,目前几大内容平台接下来的趋势就比较明显了

头条快手抖音都得重金求明月,

知乎B站还得要大量收西瓜,

(对,虽然现在许多人吐槽知乎和B站扩大化后内容变水下沉严重,但我觉得从全网角度来看,他们内容还是过于小众高端,他们还得找娱乐化大众化的西瓜型内容)

有人可能会说,你这个文章有点虎头蛇尾,分析一大串,解决办法一点点。

看,就是这么一回事,发现问题找到问题简单,谁都能说上一堆,但真要拿出一个解决办法来,其实还真的挺难的。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3245 字。

转载请注明: 头条和B站们,能从知乎身上学到什么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