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塑令”变“禁塑令”,老习惯要改了!

“限塑令”变“禁塑令”,老习惯要改了!

超市会免费提供食品分装袋。 本报记者 马黎摄

网购一次,各种商品被塑料胶带、保鲜膜等包裹得严严实实;出门买菜,几头蒜装一袋、一把青菜装一袋、两根黄瓜装一袋,一趟下来,用上10多个塑料袋很平常;点一餐外卖,餐厅服务员将食物打包放进塑料餐盒,再装进塑料袋……

如今,一次性塑料制品已成为大众生活中的主要包装载体之一,人们也越来越习惯于一次性塑料制品的存在。它为人们舒适便利的生活加了分,却给环保健康减了分。一次性塑料制品为何屡禁不止?对此,记者近日进行了采访。

塑料袋使用频繁

环保袋使用者少

9月3日上午,记者在永辉超市西安李家村店看到,工作人员用连卷手撕塑料袋将蔬菜、水果等分成小包装,再贴上价签。绝大多数顾客会在选好蔬菜、水果和散装食品后,放进塑料袋里。“只有放进塑料袋里,才能称重、贴价签,这样也能把东西归拢好。”此外,在收银台付款时,收银员会习惯性地问一句:“您需要袋子吗?”大部分顾客会选择购买塑料袋来装东西。

“用塑料袋很方便,出来购物专门带个袋子比较麻烦也占地方。塑料袋拿回家后,还能当垃圾袋使用,而且在菜市场买菜时有些熟食也不适合放在自己拿的布袋里,所以每次买菜都会用到塑料袋。”刚在西安市长安区府东一路永辉超市买完东西的王丽说。

也有部分购物者携带环保购物袋。在西安市雁塔区凯德广场华润万家超市购物的李琴霞付完款后,将商品一件一件放进自备的环保袋里。“现在大多数超市的塑料袋都要收费,我自己拿的这个布袋可以装很多东西,用脏了一洗,省钱又环保。”李琴霞说。

记者注意到,超市里,一些购物者会提前备好塑料袋或者一些环保布袋,而这些人绝大多数为中老年人。

在西安市碑林区李家村沃尔玛超市的自助收银台旁,放置有无纺布购物袋和塑料购物袋,标价分别为4.8元和0.2元,大型号的塑料购物袋0.5元。价格上的较大差异也是绝大多数人选择塑料购物袋的原因。

在各大蔬菜市场,塑料购物袋更是被滥用。记者在采访中看到,几乎所有的个体蔬菜售卖点都摆放着塑料袋,顾客可以随意使用。“塑料袋没办法收费,你收费了,就没人到你这儿来买菜了。”许多经营者表示。

尽管国家一直倡导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并推出各种明确的限制性规定,但是收效甚微,一次性塑料制品依然被广泛使用。与此同时,随着外卖行业和快递行业的迅猛发展,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量在不断增加,外卖和快递成为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新的“重灾区”。

如今,绝大部分外卖饭菜都是用一次性塑料制品进行包装,许多快递外包装也在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尤其是冷冻食品的快递包装,大多使用较厚的塑料泡沫,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更为严重。

一次性塑料制品为何屡禁不止?

众所周知,一次性塑料制品对环境危害大、不环保,但为何多年来屡禁不止?

究其原因,主要有“替代品”吸引力不足、政策本身的局限性以及相关部门监管不力等原因。首先,塑料袋有着价格低廉、使用方便等不可忽略的优势,虽然塑料袋需要购买,但在消费者看来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成本,而环保袋则有携带不方便、购买价格高等问题;其次,我国一直在施行的“限塑令”规定在商超、集贸市场等场所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袋,但是对于外卖、网购等渠道没有明文规定,这也给这些领域塑料袋泛滥留下机会;最后,随着“限塑令”实施时间的推移,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越来越小,导致商家对塑料袋的使用越来越随意。

对此,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等9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提出自2021年1月1日起,在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城市建成区的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餐饮打包外卖服务以及各类展会活动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等。“明年起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的话题一时间冲上热搜。

8月22日,陕西也出台了最严“禁塑令”。省发改委、省生态环境厅制定并印发《陕西省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实施方案》,按照循序渐进、分时分段原则,2020年在西安市(含西咸新区)率先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该方案还包括2020年年底禁止生产和销售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全省餐饮行业禁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2025年年底快递禁用不可降解塑料包装袋;推广使用环保布袋纸袋等内容。

“与10多年前出台的‘限塑令’相比,此次中央和地方出台的一系列新规定更加全面、更加严格,被称为‘禁塑令’。‘禁塑令’的出台,不再只是针对塑料购物袋,13类塑料制品将在2020年、2022年和2025年3个时间节点逐步迎来大限。”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副研究员屈晓东表示,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被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裹挟向前,并随之产生了对于快捷性和便利性的追求,干事情怕麻烦。“其实,那些看起来‘麻烦’的环保袋、古老的菜篮子并没有过时,并且依然好用。”屈晓东说。

“限塑”“禁塑”

离不开公众意识的转变

“从国家到地方出台的这一系列措施,实际上是对塑料制品的‘零容忍’。从‘限’到‘禁’,升级治理‘白色污染’,同时细化法律责任,明确了时间表,基本形成了多元共治体系。”屈晓东说,“禁塑令”具有系统性、协同性和有序性的特点,基本涵盖了塑料制品生产、流通、使用、回收、处置全过程和各环节,体现出全生命周期管理,有利于建立污染防治的长效机制。

如何将“禁塑令”落实、落地?屈晓东表示,首先,各相关部门要细化方案、形成合力,建立治理塑料污染的长效机制;其次,要落实日常管理和监督检查,严格落实禁止、限制生产、销售和使用部分塑料制品的政策措施;再次,要加强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处置等环节的环境监管,依法查处违法排污等行为;最后,要按照2020年、2022年、2025年3个时间段,分步骤、分领域逐步扩大政策实施范围,积极稳妥推进塑料污染治理整体工作。

“禁塑令”的推行,将给大家的生活及相关行业带来变革。

“对于相关行业来说,要培育优化一些新业态、新模式,加强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替代材料和产品研发,积极推广可循环、可折叠包装产品和物流配送器具,降低应用成本,有效增加绿色产品供给。塑料制品生产企业要更加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生产符合相关标准的塑料制品,不得违规添加对人体、环境有害的化学添加剂。”屈晓东说,规范塑料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和处置,加强塑料废弃物回收和清运也很重要,相关企业可以结合垃圾分类,加大塑料废弃物等可回收物分类收集和处理力度。与此同时,相关部门在积极推动“禁塑令”落地生根的同时,还需要加大宣传力度,使人们充分认识到使用塑料产品的危害。

“习惯不加以抑制,久而久之就会成为‘生活必需品’,想要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必须转变公众意识。这是一个长期过程,无法一蹴而就,需要每个人的亲力亲为。”屈晓东说。

记者手记

让我们的生活远离“白色污染”

马黎

从“限塑”到“禁塑”,既可以看到国家对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问题的高度重视,也可以看出“白色污染”破坏环境的严峻形势。

近年来,国家限制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的步伐从来都没有停止过。但在许多地方,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不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反而愈演愈烈,使用量不断增加,对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局面,既源于一些地方、部门对相关政策执行不力、监管不够,导致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泛滥,也源于市场缺少对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有效替代产品。

环境污染形势的严峻和公众文化程度的提升,使人们的环保理念大为增强。但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需要对物品进行包装时,却难以找到合适的替代品。一次性塑料制品携带方便、价格低、获取途径多、易于保存,而环保购物袋携带不便、购买成本高、需要清洗,纸质包装不易保存、防水性差、成本较高。这些,导致环保购物袋和纸质包装等不能有效替代一次性塑料制品,许多人清楚塑料制品的危害,却又无可奈何地使用。

限制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严控“白色污染”势在必行,重在执行。但是,要使这一措施得到有效执行,必须做到疏堵结合,既要堵,更要疏。

堵,就是相关部门要切实落实好相关制度,要通过持之以恒、有力有效的监管,从源头上控制一次性塑料制品的生产,在流通环节加强对物流、商超、快递、餐饮等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监管,强制性控制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并在消费末端加强对一次性塑料制品等白色污染物的处置和处理,最大程度减少其造成的污染。

疏,就是从研发、生产、流通、使用等环节,促进新型替代性包装用品的普及,满足群众的使用需求,形成对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有效替代。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互联网升级提速,商超、物流、快递、外卖等行业仍将保持高速发展,对包装产品的需求也将进一步提升,必须以新的无污染或低污染产品满足这种需求。

一次性塑料制品替代产品的推广和普及,既是必然需求,其中也蕴藏着巨大的商机。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3540 字。

转载请注明: “限塑令”变“禁塑令”,老习惯要改了!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