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名优秀研究生获评 复旦大学第十一届“学术之星”特等奖

日前,第十一届“学术之星”特等奖答辩会举行。经过文、理、医科三个专场的评审答辩,10名特等奖候选人从获评“学术之星”的31名优秀研究生中脱颖而出。答辩会以“潜心科研、追求卓越”为主题,彰显复旦学子的科研追求与创新精神。

本次答辩会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张人禾等9位专家作为评审,评选产生“学术之星”特等奖获得者5人: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黄振乾、管理学院李婷、物理学系邓雨君、公共卫生学院刘聪、脑科学研究院李朝阳。

答辩会现场,10位候选人回顾了在校期间的学习与科研经历,并就个人研究方向与相关领域热点问题与专家评审交流。

五名优秀研究生获评  复旦大学第十一届“学术之星”特等奖

新闻学院徐偲骕关注传播政治经济学等领域,通过结合传播研究兴起的“物质性转向”,对新媒介的平台架构、传播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五名优秀研究生获评  复旦大学第十一届“学术之星”特等奖

在稀土掺杂纳米材料领域,化学系顾昱飏在做出杰出研究成果外,还成功组装多套成像与检测设备,推动了交叉学科研究。

五名优秀研究生获评  复旦大学第十一届“学术之星”特等奖

物理学系邓雨君在导师张远波教授的指导下,通过发展二维材料的解理技术,针对巡游磁性二维材料和本征磁性拓扑二维材料开展研究,成果分别在《自然》(Nature)和《科学》(Science)上发表。

五名优秀研究生获评  复旦大学第十一届“学术之星”特等奖

管理学院李婷积极投入函数型数据分析相关理论研究,并将其与阿兹海默症实际数据分析相结合,探究大脑白质和大脑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

五名优秀研究生获评  复旦大学第十一届“学术之星”特等奖

基础医学院霍香如在研究重复序列核糖核酸(RNA)会促进核基质蛋白相分离,进而参与异染色质高级结构维持的过程中,探寻到影响PCH稳定性的又一关键调控方式及调控因子。

五名优秀研究生获评  复旦大学第十一届“学术之星”特等奖

现代物理研究所莫方杰主攻固态电池及中子散射技术应用方向,他讲述了自己因为热爱研究的方向,在读博期间数十次往返复旦与相关研究院所的科研经历,表达潜心学术、孕育创新的科研态度。

五名优秀研究生获评  复旦大学第十一届“学术之星”特等奖

公共卫生学院刘聪讲述了自己所在的导学团队在颗粒物空气污染与人群健康方面的研究历程。他们的研究具有极大的公共卫生和政策意义,为世界卫生组织共享了很多原始数据。

五名优秀研究生获评  复旦大学第十一届“学术之星”特等奖

先进材料实验室赵天聪围绕在微纳尺度构建各向异性展开进行研究。这些研究将会为今后设计全新的纳米诊疗体系,利用纳米技术解决目前难以攻克的病症,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五名优秀研究生获评  复旦大学第十一届“学术之星”特等奖

攻读博士期间,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黄振乾克服巨大困难,历时三年建立了首个非洲土地改革的数据库,为之后学术界系统分析非洲土地改革问题与国家建设问题研究做出重要贡献。

五名优秀研究生获评  复旦大学第十一届“学术之星”特等奖

脑科学研究院李朝阳专注亨廷顿舞蹈症研究,所在课题组发现了特异性降低亨廷顿病致病蛋白的小分子化合物,有望为亨廷顿病的临床治疗带来新曙光,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Nature)杂志。

作为复旦大学研究生会的学术品牌,“学术之星”评选活动自2010年至今已成功举办十一届,受到师生的广泛关注、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通过评选树立一批优秀学术科研典型,展示了复旦学子的学术风貌,并搭建起深入学术探讨、积极互助共进的重要交流平台,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激励复旦学子潜心向学、勇攀科学高峰。

(中国日报上海分社)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202 字。

转载请注明: 五名优秀研究生获评 复旦大学第十一届“学术之星”特等奖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