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研究院 | 2022年中国新冠疫苗行业洞察报告
1. 市场情况需求端:接种疫苗可显著降低新冠肺炎重症率和死亡率,市场需求较大
自2019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被发现后,经历多次变异,从阿尔法(alpha)到伽马(Gamma)、德尔塔(delta)再到现在的奥密克戎(Omicron)。其中,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具有传播速度快、隐匿性强等特点,已成为全球最主要的流行变异株。
目前,新冠疫情已成为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紧急事件,而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出现让新冠确诊人数、死亡人数再次激增。近期,全国疫情呈多地局部爆发和零星散发状态,死亡人数激增,涉及多个地区。Our world in data数据显示,2021年1月到2022年4月,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死亡病例429例。疫情爆发初期,世卫组织数据显示,新冠重症率13.8%,粗病死率3.8%。为遏制疫情蔓延和降低重症率或死亡率,各国积极研发有效的防疫药品。
研究证明,接种疫苗能明显降低奥密克戎等新冠病毒导致的重症和死亡风险,是防治的有效手段之一,但已接种疫苗人群体内的特异免疫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减,需接种加强针以重新激活免疫记忆。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截至4月28日,全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疫苗33.4亿剂次,接种总人数达到12.8亿。为增强个人防护应对不断变异毒株,我国正积极推进新冠疫苗接种工作,并重点关注老年人和加强针的接种情况,疫苗接种工作将持续进行。
供给端:研发能力提升,产能充足,推动疫苗行业规模增长我国疫苗研发取得积极进展,技术路径的覆盖度和推进速度,均处于世界前列。目前,我国已上市7款疫苗产品,所属单位分别是国药中生武汉所、北京所、北京科兴、智飞生物、康希诺、康泰生物及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多种技术路径的疫苗研发在同步进行,已上市和正在研发的技术路线主要集中在灭活、重组蛋白、病毒载体和mRNA疫苗。随着疫苗研发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未来我国疫苗种类将更加丰富、防御效果更显著。
此外,随着对疫苗接种效果的不断跟踪与修正,相关数据推动疫苗研发体系不断成熟,疫苗企业相关产能逐渐释放,充足的产能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支持其逐步向海外地区布局。
(1) 上游:原材料供应商提供研发生产疫苗所需的原料、包材和装备设备。以mRNA疫苗为例,上游原材料主要包括DNA质粒、酶、脂质以及分离纯化材料等;包材包括药用玻璃瓶、预灌封注射器、瓶盖等;装备设备则主要包括冻干机、制药装备等医用设备。
(2) 中游:主要涉及相关疫苗研发和生产企业,是整个产业链的核心环节,数量相对较少。疫苗研发生产行业准入门槛高,研发难度、技术壁垒较高。例如,企业需掌握高效的递送技术以保证疫苗效果;在设计和制备过程中,修饰核苷等技术提高疫苗表达效率、体外合成mRNA纯度的提升能有效抑制候选免疫原的产生。同时,疫苗监管极为严格,需获得国家批准才可上市售卖。
(3) 下游:各地疾控中心采购后,配送至接种单位,为居民接种疫苗。
(4) 冷链物流基础支持:疫苗流通需要借助冷链运输来确保疫苗的有效性。近年,政府颁布系列政策,促进冷库、冷藏车、冷藏箱、医用冰箱、温度监控、扫描枪等设施发展,为新冠疫苗的运输做好基础设施保障。目前,我国医药冷链运输模式成熟,以“公路为主,航空为辅”,公路运输性价比较高,是疫苗运输的主流方式;航空运输受成本高、环节复杂、最后一公里难度大等限制,一般作为公路运输模式的补充,常用于配送紧急临时疫苗。
根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截至2022年4月28日,我国全程接种人数占全国总人口88.64%,基础免疫基本完成,但多为灭活疫苗。随着用于序贯加强免疫接种的重组蛋白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获批,加强免疫疫苗成国内刚需。此外,海外发展中国家疫苗接种率较低,或成为我国疫苗企业重点输出地区。未来,新冠疫苗企业持续研发输出加强疫苗,服务国内市场的同时,也可兼顾对海外新增量市场的开拓。
根据相关研究,目前灭活疫苗无法有效应对病毒突变,而mRNA疫苗和病毒载体疫苗在刺激细胞免疫方面具有一定优势。mRNA疫苗可将编码疾病特异性抗原的mRNA引入体内,利用宿主细胞的蛋白质合成机制产生抗原,从而触发免疫应答,免疫效果优于抗体滴度较低的病毒载体疫苗。未来,mRAN疫苗将成为各国的研发重点。我国也将在政策激励和市场需求等共同推动下,实现技术突破,将其大规模应用到序贯接种之中,增强国民对于持续变异新冠病毒的免疫能力。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36氪研究”微信公众号。
附:36氪研究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