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不能再给车顶维权创造机会!看看汽车厂商背后的大佬都在捣鼓什么

由 钟离黎明 发布于 科技

通常情况下,特斯拉总会自己找到闪亮的C位,但在今年的上海国际车展上,他们急速蹿红的姿态还是让人惊诧。

4月19日一早,第19届上海国际车展刚刚开启新品发布的连环轰炸,此时特斯拉展台车顶上冒出的一位维权小姐姐就瞬间垄断了全网流量。毫不夸张地说,白色T恤上“刹车失灵”的鲜红字眼将特斯拉的品牌形象彻底凌辱了一番。

当然特斯拉的窘境并不是这一次突发状况引发的,在很多普普通通的消费者眼中,特斯拉貌似常常和类似“刹车失灵”的非正常事件拴在一起。在伊隆·马斯克描绘的完美世界里,特斯拉电动车环保、智能、实惠,造福人类的伟大初衷,怎么到了劳动人民手里就被定义成韭菜收割机呢?难不成是义愤填膺的消费者在无理取闹?甚至有分析认为是别有用心的同行在借机作乱。不过今天在这里我们不打算深究事件本身,症结是出自车辆制动系统,还是软件问题,最终还是让严谨的技术调查来给出结论。

话说回来,特斯拉真的值得被同行眼红吗?它目前最为人称道的本领就是自动驾驶了。而且马斯克认为,既然人是用眼睛来观察,大脑来分析和指挥身体动作,那特斯拉就用摄像头和软件来自给自足吧。概括起来就是视觉感知和智能软件构建的自动驾驶系统,别看架构不显复杂,成本也受到严格控制,不过自动驾驶效果确实令人刮目相看,聪明程度也经过了许多消费者的实际验证。

显然,对此不以为然者也不在少数,严谨的产品架构都强调冗余设计对系统安全的重要性。所以近年来,传统车企尤其是我国的造车新势力纷纷在推进更严谨的自动驾驶软硬件架构。在传统的摄像头视觉感知基础上,多目摄像头、雷达成像、激光雷达、融合算法、云计算、高精度地图、V2X车路协同等概念纷纷登场。

所以话题回到今年的上海车展,许多全新亮相的新车型都将自动驾驶等级推向L3甚至更高的级别,那这些严谨的自动驾驶架构是不是都派上用场了?真的能把特斯拉比下去吗?我们这就来解读一番。

 

图达通 Innovusion

今年1月亮相的蔚来ET7也来到上海车展,而其搭载的等效300线超高分辨率的激光雷达发布伊始就被称作业界翘楚。这套由图达通(Innovusion,蔚来资本、均胜电子均参股投资)配套的激光雷达系统还拥有120度超广视角、最远500米探测距离、采用1550纳米激光等优异性能。不过也有分析认为成本和量产制造上的客观因素令其无法很快正式上路。

图达通目前公布的最先进激光雷达产品是猎鹰系列

 

览沃科技 Livox

而小鹏P5也在抢占先机,这款在上海车展首发的小鹏紧凑级轿车搭载了由览沃科技(Livox)打造的浩界(Horiz)车载双激光雷达系统。这款激光雷达的视角同样达到120度,角分辨率高达0.16度×0.2度,探测距离150,等效点云密度144线。更重要的意义在于由大疆孵化出的览沃科技已经建立了自己的车规级生产制造中心,激光雷达组装线可实现10万台级别的年均产能,可谓迈出了实质性的一大步。

 

大疆车载 DJI

在览沃科技之上,大疆也在本届车展上全面推出了自己的智能驾驶业务品牌大疆车载。展出了大疆智能驾驶D80/D80+、大疆智能驾驶D130/D130+等智能解决方案。这两套系统都是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的融合感知方案,其中前双目摄像头精度已提升至800万像素,针对 100 米左右的目标,精度误差可以做到 ±1.5 米以内。大疆还展示了激光雷达与车头大灯的集成方案、集成激光雷达与环视鱼眼相机的电子后视镜等前瞻性的感知硬件。同样在今年,搭载大疆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的量产车型也将相继落地。

大疆车载智能驾驶核心零部件

大疆车载核心算法的泛化能力

 

华为 HUAWEI

而另一位“大佬级”华为也再度跨界参展上海国际车展了,这次他们带来的智能驾驶计算平台MDC810、4D成像雷达、“华为八爪鱼”自动驾驶开放平台等产品已经全面落地。其中MDC 810的算力可达400 TOPS,满足ASIL-D功能安全要求。4D成像雷达比常规毫米波雷达的天线配置提升了24倍,该产品具备毫米波雷达的测距测速能力,并提升了分辨率,甚至可获得与激光雷达类似的4D高密度点云,实现车身周边360度的多工况和全天候环境感知能力。展台上已打上“HUAWEI inside”烙印的ARCFOX极狐阿尔法S就是最好的印证。

华为智能车控架构模型

 

百度 Apollo

早已迈入汽车智能化领域的百度Apollo智驾也在本届车展推出了"智驾、智舱、智图、智云"四大系列产品。与其他国内品牌新产品技术架构有所不同的是,Apollo自动驾驶量产引擎采用的也是纯视觉方案ANP(全称Apollo Navigation Pilot)。依赖百度在自动驾驶云、大数据云、汽车安全云“三朵云”上的成熟经验,Apollo智驾引擎具备了全域驾驶自由能力,同时避开了激光雷达架构较高的成本,发挥出低成本、可量效率高、自学习等特点。

 

地平线 Horizon Robotics

同样坚持发展视觉感知方案的还有来自地平线的智能驾驶系统。除了800万像素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等硬件达到了前沿标准,地平线推出的征程3量产芯片实现了低功耗下的3D感知和融合算法效能提升,旗下的智能驾驶产品技术得以进一步迭代,包括全新的Horizon Matrix® Mono辅助驾驶解决方案、Horizon Matrix® Pilot领航驾驶解决方案、Horizon Matrix® FSD全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等。目前已经有量产车项目的合作品牌也包括理想、长安、岚图、智己、广汽埃安等。

 

黑芝麻智能科技 Black Sesame Technologies

把智能驾驶重点落在决策层面的还有黑芝麻智能科技,在本届车展上黑芝麻发布了新一代高性能车规级自动驾驶计算芯片——华山二号 A1000 Pro、山海人工智能开发工具平台以及面向车路协同的路侧感知计算平台 FAD Edge。基于黑芝麻NeuralIQ ISP图像处理器和DynamAI NN低功耗神经网络加速引擎打造的华山二号 A1000 Pro芯片,核心INT8 算力达106 TOPS,INT4的算力达到了196 TOPS,能够支持从泊车、城市低速、高速等全场景下的高级别自动驾驶功能。

 

当然,别以为目前站在智能化驾驶技术前端的都是年轻的互联网公司,在本届上海车展,我们还看到一大批资深的汽车配套体系传统品牌在奋力革新,采埃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而深度人工智能同样是其关注的焦点。

 

采埃孚 ZF

采埃孚在本届车展全球首发了新一代采埃孚“采睿星”(ProAI)车载超级计算机。采埃孚“采睿星”具备前所未有的强大性能,不仅比上一代高出66%TOPS的运算能力,还降低了70%能耗,而且体积更小、性价比更高。

“采睿星”超级计算机还开创了模块化架构,意味着它可以配备来自不同制造商的系统变体,以实现客户首选的解决方案。同样,它可以运行采埃孚自己的软件、其它开发商或第三方供应商提供的软件系统。标准化的连接器或连通更多“采睿星”单元可选项,使其灵活地在任何车型上安装和使用。高性能面板同样具备灵活性,可实现从20 TOPS到1000 TOPS的运算能力。通过添加多种可选的冷却系统,整车制造商可以通过单一类型的控制单元,为其全平台、软件应用和电子电气架构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大幅降低成本。

采埃孚“采睿星”(ProAI)车载超级计算机

在车展上,采埃孚还首次展示了可视化同步定位和制图技术(vSLAM),该技术可实现厘米级的精准定位和实时地图生成。传感器组件主要基于一个前置摄像头、一个前置雷达、四个环绕式摄像头和12个超声波雷达,同时该组件也具有可拓展性,可以和更多高级传感器和连接器共同运作。基于这样感知硬件基础,采埃孚正在全球范围内开发首款自动代客泊车系统,该系统能使车辆在仅依靠车辆传感器组的情况下实现无人驾驶泊车,无需依赖停车基础设施。

采埃孚的车载前置雷达样品

 

博世 BOSCH

博世除了在车展上带来超声波传感器、环视摄像头系统,以及角雷达等新款组合硬件,另一个重点是最新的制动系统解决方案。包括智能集成制动系统(IPB)、第二代智能助力器(iBooster2)以及新版本ESP。

智能集成制动系统是一款无需真空源的电控液压制动解决方案。一体式解决方案包含了制动助力和制动模块。它将制动助力和ESP功能集于一身,不仅为车辆提供强大的动态性能保障,还能帮助混动和电动汽车实现高效的能量回收(最高可达0.3g)。解耦式液压制动系统可实现统一的踏板感。支持制动互联方案,以及通过车载通讯模块将制动数据上传云端。这在特斯拉“刹车失灵”事件持续发酵的当下显得尤为显眼。当然博世作为不胜枚举的品牌车型制动系统供应商,整个产品的安全可靠性是毋庸置疑的。

第二代智能助力器(iBooster2)

在本届上海国际车展期间展示智能化自动驾驶相关新技术的厂商当然远远不止这几家,还包括法雷奥(Valeo)、威力登(Velodyne Lidar)、大陆集团(Continental)、德赛西威(Desay SV)、伟巴斯特(Webasto)、日立安斯泰莫(Hitachi Astemo)、光庭(KOTEI)、四维图新(NavInfo)、速腾聚创(RoboSense)、镭神智能(Leishen Intelligent)、亮道智能(Liangdao)、追势科技(SPACE)等等。

 

编辑点评:

毫无疑问,2021年是自动驾驶软硬件迎来超级风口的一年,尤其是激光雷达、人工智能等许多感知、决策软硬件实现了快速落地。不仅仅为高成本的豪华车型而来,许多高性价比的融合感知系统、模块化人工智能配套方案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乍看起来“自动驾驶过程中驾驶者需要时刻做好接管车辆的准备”这句话貌似要逐渐离我们远去。但是目前依然有不少消费者还对车辆基本的主动安全能力怀有戒心,我们是否真的有胆量把整个出行过程交给机器来表演?特斯拉是否依然站在行业标杆的位置上?看看眼前琳琅满目的全新智能化车型,俯拾即是的实测机会即将到来,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