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高大上又接地气的量子通信:已克服经典加密技术安全隐患
2021年4月14日“诞生”了第一个“世界量子日”,旨在促进全球公众对量子科技的了解。随后的4月15日,则是我国第六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4月17日,上海科普大讲坛围绕“国家安全教育日”这一主题,特邀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物理学院执行院长陈宇翱,从量子信息安全出发,介绍这项当前热门又神秘的高科技,与观众一起寻找通往绝对安全的神奇钥匙。
陈宇翱教授长期从事量子物理基础实验研究,致力发展光与冷原子量子调控技术并系统地应用于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精密测量等多个量子信息研究方向,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受到广泛关注。
大讲坛上,他介绍了我国量子通信技术取得的一系列成就:2016年,我国发射全球首颗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在国际上率先实现星地量子通信;2017年,我国开通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它与“墨子号”构建了天地链路,并在此基础上成功实现了洲际量子保密通信;2021年初,我国首款量子安全电话SIM卡面市,量子通信开始走向民用。
量子技术的蓬勃发展打开了人类信息技术的新纪元,也给信息安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当天的大讲坛上,陈宇翱指出,当前量子通信技术已克服了经典加密技术的安全隐患,是唯一被严格证明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可从根本上解决信息安全传送问题。
与此同时,我国城市范围内的量子通信网络技术也已经成熟,并在国家信息安全领域得到初步应用,接下来,科学家还会把星地量子通信与地面光纤量子通信进行连接,初步构建广域量子通信体系,进一步开展高精度的全球化光频率传输、对量子引力和广义相对论的若干效应进行检验,此举也将为大尺度的量子力学非定域性检验提供平台。
记者从当天会上了解到,既高大上又接地气的量子通信正快速推进应用:工商银行网上银行正探索异地量子加密传输,基于“京沪干线”正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进行攻防测试和标准制定等。
栏目主编 许素菲
图片来源 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