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们发展芯片产业,开源芯片对中国和世界来讲,是一种机遇。”
11月3日,2020世界计算机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倪光南表示,希望把开源软件成功经验应用到芯片领域,但同时要建立起开源的生态系统很不容易。
倪光南认为,开源芯片难在门槛很高,一个14纳米芯片的投入分配,大体上来讲经费多数上亿,只有少数大型企业能够比较好的做芯片的投入,因为投入很大,一般人不太愿意来开源,因此这个循环不能形成。
“大家都知道搞芯片的两大家,一个是英特尔,还有一个就是ARM,未来很长时间这两大架构还是起到很大的作用,我们看看有没有其他的机会。”
倪光南在采访中表示,中国遇到比较明显的短板是芯片,但可以有其他的方式,比如重视体系建设。通过软件、硬件、系统的改进,不一定用5纳米、7纳米,其实除了手机需要很小芯片以外,数据中心、一般的电脑和计算产品不是很敏感,14纳米或18纳米也基本能够用,没有太大影响。
此外,倪光南认为,从产业能力来讲,中国大部分行业在世界上还是领先的,但是有些产业本身就是世界性的,比如集成电路、芯片产品,并不是哪个国家能随便做的。在特殊的国际形势下,美国的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对某些美国控制的行业进行限制,如禁止采购、禁止供货等等。我们要应对形势,一方面我们自己长板要加强,使得我们的产业更好地与国际产业形成紧密的依存关系。另外,我们一些明显的短板,为了防止“卡脖子”,我们也要去做。
“就中国来讲,历史经验表明,我们想做的,一般情况都能做到,比如当初GPS垄断,后来我们做出北斗。通过这些年的发展,我觉得现在的北斗导航比GPS好,比如要求更高精度的车道时,北斗的实用性超过了GPS。我们的经验表明,如果这些短板我们不得不做,从经济学原理来讲不一定是最适合的,不一定需要每个国家都去做,但是如果需要的话,被迫去做,也不会难倒我们,我们有世界最大的市场,有自己的内循环作为支撑,我们能够做成。如果需要的话,我们能把这些短板补齐。”
倪光南对湖南计算机产业的发展表示期许。
“今天发言的杨学军院士、廖湘科院士等都是从国防科技大学出来的,另外湖南大学、中南大学都很有名,天河超级计算机在世界上也是非常出名的。湖南在计算机方面基础不错,人才优势明显,有很多优秀的高校,人才在计算机行业是最重要的,人才是第一资源。这次计算机大会是第二届,我相信以后计算机大会也会一直开下去,每年都会有新的突破和贡献,带动中国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在世界上我们也会做出一些有影响的成果,这是我们的竞争力。”
潇湘晨报记者柴归 实习记者曾珂瑜
【来源:潇湘晨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