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为什么说一个国家的未来“决胜于未来产业”?
圆桌嘉宾(排名不分先后,以姓氏拼音为序):
暴 剑 北京市朝阳区委常委、副区长
陈 劲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李 竹 英诺天使基金创始合伙人、中关村天使投资联盟荣誉主席
米 磊 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联席CEO
孙尚传 深圳大富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少峰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
王印祥 北京加科思新药研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
杨桂生 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杰事杰新材料集团董事长
尹 烨 华大基因CEO
张晓峰 互联网+百人会发起人、《智能经济》主编
未来产业是新引擎新动能,要有标志性技术、颠覆性技术
数字经济、新材料、生命健康更将成为我国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要重点瞄准的关键方向
从全国层面整体布局,根据不同地区的优势区别定位,将其作为“长板”不断加强,让中国成为更具科技内涵和实力的“大木桶”,而并非让各地分别形成缺乏产业竞争力的“小木桶”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李斌 阳娜 郭宇靖 盖博铭
我国发展未来产业面临哪些机遇?有哪些未来产业正蓬勃兴起?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未来产业的布局和发展将产生哪些影响?正在全球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否会对未来产业产生重大影响?我国在把握未来产业发展机遇中面临哪些挑战、障碍和风险?中国地区差异较大,如何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木桶”,避免各地分别形成缺乏产业竞争力的“小木桶”,各地该如何布局发展未来产业……
聚焦上述问题,《瞭望》新闻周刊采访多位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企业负责人、投资人,共话未来。
初见端倪 呈现三大特征
一问:什么是未来产业?
陈劲:未来产业是基于前沿、重大科技创新而形成的产业。虽然尚处于孕育阶段或成长初期,但未来最具活力与发展潜力,是对生产生活影响巨大、对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的产业,是面向未来并决定未来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经济实力的前瞻性产业,是影响未来发展方向的先导性产业,是支撑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张晓峰:未来产业是技术驱动、创新驱动、用户驱动、协同驱动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是共建共享、生态协同的,是全要素生产率充分释放的,还是有机会建构未来持续竞争优势、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是环境友好、生态友好、助人成长的。
杨桂生:未来产业是定位人类和社会未来发展需求、依托前瞻性创新科技、能影响全球社会变迁的关键产业。未来产业多具有多领域交叉的特点,发展过程中易产生新理论、新载体、新空间、新模式、新业态甚至新物种。
二问:未来产业有哪些特征?
暴剑:从国内外主流智库技术预测来看,未来智能时代来临,数据“核爆”局面加速形成,技术发展呈现出群体性、融合性、颠覆性特征。不同技术开始互相渗透、融合。未来产业的发展也随之呈现出三大特征:
一是跨界融通。技术之间、产业领域之间的深度渗透将催生“N+X”业态,以大数据与生产、消费等产业融合为代表的各类“互联网+”成为新经济主导产业的代表。
二是产业发展路径以创业到产业为主。优秀的创新型企业更可能呈现出爆发式成长态势,与传统企业的线性发展路线形成区别。
三是新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将催生世界级产业集群,即新技术赋能将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实现全产业链协同,加速培育产业集群。具体而言,未来全球战略必争技术领域将涵盖人工智能、生命健康、自动驾驶、细胞研究、先进材料、再生能源、节能技术、量子技术等新兴产业领域。特别是数字经济、新材料、生命健康更将成为我国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要重点瞄准的关键方向。
米磊:我认为要从两个方面来看“未来产业”的内涵与特征,一方面,新兴科学技术在原有产业的基础上提升效率,或者是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使用性能;另一方面,则是新的技术催生了全新的产业,开辟了过往人们想象不到的新空间。
把握发展主动权 创造增长新周期
三问:为何中央频频要求抓紧布局未来产业?
王少峰:抓紧布局未来产业是国家面向未来、面向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未来的生活要靠未来的产业去满足,抓未来产业,实际上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一步升华,就是要通过供给侧改革来满足消费需求,影响和引领需求侧。未来产业必须有未来技术做支撑,这就必须做好未来产业的技术储备,同时创造好的政策环境,未来产业才能够真正有未来。
暴剑:未来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发展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所在。当前,信息网络、生物科技、清洁能源、新材料与先进制造等领域正孕育一批具有重大产业变革前景的颠覆性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新飞跃的突破口。国际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科技制高点向探索人类自身、地球、宇宙等未知世界以及深海、太空、极地等领域拓进。当前的产业革命和国际经济形势对我们而言一方面是挑战,另一方面也是难得一遇的战略发展机遇,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快速精准地实现对未来产业的布局。
孙尚传:中央将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三个代表性产业,是非常准确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或者说新一轮科技革命必将带来产业革命,是一个将传统产业由线下搬到线上的过程,现在全球处于同等水平、同样阶段。我国亟需抓紧布局,否则,将错失良机。
杨桂生:“一代材料一代装备”,我国工业水平虽然近几年进步很大,但与西方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关键技术存在短板、过度依赖进口、出口结构单一,制造业整体上仍处于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国内化工新材料整体自给率偏低,高端装备产品国内市场消化率更低,知名商标和名牌产品较少,对其他产业的高、精、尖技术的突破和应用带来极大的制约。发展未来产业,中国材料业和装备业应率先发力。
王印祥:未来产业要提前布局、顶层设计、综合协调,单个公司或研究机构的单打独斗难以解决未来产业的瓶颈,抓紧布局,才有可能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
四问:目前我国发展未来产业面临哪些机遇?哪些领域会催生出未来产业?
张晓峰:“未来产业”既是存量的升级、跃迁,又是增量的破局。国务院2017年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要通过壮大智能产业、培育智能经济,为我国未来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经济繁荣创造一个新的增长周期。AI+5G双引擎驱动,新基建与产业智能化结合,将推动中国向智能经济、智能社会转型,向高质量发展演进,从而避开中等收入陷阱,并迎来下一个长景气周期。
李竹:我们持续看好的领域包括先进制造,比如机器人、商业航天和芯片等,另外就是新材料和生命科技。当下形势和国际大环境下的内循环和外循环,都要求中国的产业链要重构自身供应链,而这个过程会带来很多新的创业机会。比如,在半导体领域,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越来越多的国内厂商选择国产芯片,这里面就出现很多新的投资机会。
在新材料上,国家对基础研究的重视,半导体、商业航天和5G等的发展,都会带动新材料技术的发展,虽然新材料的门槛很高,但是潜力大,前景好。伴随疫情,大健康产业正迎来黄金发展时期,它将会是一个风口产业、蓝海产业、国家战略产业、全球化产业。
五问:我国未来哪些领域可能诞生世界级领军企业?
王少峰:我国有望在“5G+”、数字健康、人工智能、新零售等四大领域形成世界级领军企业。以华为为代表的未来通信、以中车为代表的未来交通、以京东方为代表的新型显示、以BAT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应用领域,都已经或有希望诞生世界级的领军企业。
王印祥:“生命健康”既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未来产业,主要包含药物研发、高端医疗器械、精准医疗与医疗数据等现代医学的前端领域。新药研发是生命健康领域的基石,是医药行业创新之源,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有着重大意义。新药研发是生命健康产业产值占比最高的行业,占总产值的一半以上,也是生命健康这些分支中技术要求最高的。我们虽然是一个制药大国,但还不是一个真正的制药强国。与欧美相比,我们的医药产业在创新研发等领域还存在较大差距。当然随着国家政策环境的改善、资本市场的支持、研发基础实力的提高和许多海归科学家的创业,这些差距正在日渐减小。
机遇大于挑战 疫情加速成长
六问:新发展格局对未来产业的布局和发展将产生哪些影响?
王少峰:从未来产业发展布局看,这要求我们牢固树立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既将企业置身于全球产业链中,又在区域(如京津冀)加强新型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本区域产业链体系,从而实现产业开放和产业安全的有机统一。在这个意义上,未来产业的发展就有了“双保险”,总体和长远都是利好的。
暴剑:双循环的内涵是一种新的发展格局,核心是把国内循环做起来、市场做大,而国际循环不放松。在内循环层面,要意识到中国本身是一个巨大市场,我们依靠人口规模、消费规模所带来的数据量稳居世界前列,在数字经济发展中大有可为。下一步,在消费互联网之后便是“产业数字化”,核心是推进数字技术在制造业、服务业的的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应用。
七问:正在全球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否会对未来产业产生重大影响?
尹烨:从某种角度来讲,疫情可以说是对全球社会经济的一次重大考验,催生了一批新兴产业,我们看到了数字化技术的价值,看到了智能化的便利,也看到了生命健康产业的前景。
暴剑: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性暴发,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社会发展、城市运转都带来了巨大影响。一方面,对于中国而言,强化自身科技创新实力、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特别是要瞄准人工智能、物联网、生命健康、自动驾驶、航天航空、新能源、智能芯片、先进材料、3D打印、混合显示等未来产业战略必争点,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另一方面,中国的数字产业对缓解疫情带来的不便和负面影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这场疫情在一定程度上也为中国数字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意料之外的“场景”,甚至加速了一些“未来”产业的到来。
杨桂生:新冠肺炎疫情成就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业态的提速发展和渗透。疫情期间,从红外线体温智能检测,到云办公、云课堂、远程医疗诊断、健康码、智慧物流等,从生活、办公、医疗、物流、制造等方方面面初步从传统方式向未来方式迈进,产业快速融合的趋势也得到突显。新技术和新应用的涌现充分体现5G网络、人工智能、工业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无人机等技术是“未来产业”关键基础,“智能+”是未来产业的核心模式之一。
遵循产业规律 培育众创空间
八问:我国在把握未来产业发展机遇中还面临哪些挑战、障碍和风险?
李竹:近年来,我国在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5G等方面已积累一定比较优势,但是对标发达国家核心技术仍存在较大差距,要以强烈的危机感,抢抓机遇、主动布局、狠抓落地,有所为有所不为,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
尹烨:主要风险和挑战有以下几点:一是关键核心技术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亟待突破。二是受疫情和全球经济衰退影响,我国供应链产业链的安全性、稳定性,以及在全球中的地位受到极大挑战。三是后疫情时代世界经济格局面临结构性洗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正在谋划和推进制造业回流,亟需重视和警惕。
杨桂生:我国在把握未来产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从内部来看,一是目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下,企业资源配置和融资成本面临压力。二是中国材料业和装备业基础相对落后。三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尚待完善。从外部来看,一是全球化经济合作分工走势及进程的破坏,为中国未来产业发展设置了重重障碍。二是技术变革转化为社会变革时所面临的冲击和阻力。三是工业信息实现爆发式增长且相对集中地汇集在少数平台型企业,信息安全问题引发担忧。
九问:我国应形成怎样的未来产业空间布局?
米磊:国内更有希望构筑未来产业高地的,一定是在领导层面拥有更开阔的视野、更灵活的思维,在环境层面有着丰富科技创新资源,或者雄厚产业基础的地区。目前国家重点培育的科创中心北上广,以及其他创新资源相对聚集的城市应该是最有希望的。
暴剑:以北京的经济强区朝阳区为例,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0%,国际化资源丰富、市场化要素齐备、商务配套成熟、科技创新土壤深厚,具备未来产业发展的产业基础优势、创新服务优势、产业载体优势。近期,朝阳区出台了《朝阳区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强化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十问:对国家和各地布局未来产业,有哪些政策性建议?
尹烨:一是建议以问题为导向,在“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在政策上大力促进自主创新,围绕“卡脖子”的问题清单,鼓励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去攻关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研发颠覆性新技术。
二是以重大需求为引导,鼓励瞄准关键核心技术进行重点攻关。对于需要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建立一套选贤任能、让能者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以解决问题成效为衡量标准,以市场竞争机制激发创新活力,调动各方资源,培育世界一流的创新型企业、学术和科研院所。
三是在已经实现了“不卡脖子”的技术和产业上,要持续扩大优势,防止“满目山河空念远”,只想着自己没有的,而忽略了已经在手的优势。
陈劲:一是打造未来产业策源地。积极发挥央企、一流大学、新型机构、中小企业等四类未来产业创新主体以及各地的科创中心在未来产业的原始创新、颠覆性创新方面的重要作用,在人才和资金等方面给予充分的支持。
二是打造未来产业孵化平台。围绕未来产业重点领域的创新创业需求,建设未来产业孵化器、加速器等各类众创空间。
三是积极探索设立面向未来产业的天使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引导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支持未来产业发展。
四是加强未来产业的政府服务和政策支持。政府的重要职责是强化未来产业顶层设计,通过编制未来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理性选择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
孙尚传:世界历史已经多次证明,一个国家的未来“决胜于未来产业”。但只有科技和工业的强大,不能保证这种强大可持续,只有给强大科技和工业加上道德之锚,工业强国才能成为可持续的真正强国,人类文明才能延续。
米磊:对于各地方来说,一定要避免同质化,以防出现不同地区进行重复性竞争;应从全国层面整体布局,根据不同地区的优势区别定位,将其作为“长板”不断加强,让中国成为更具科技内涵和实力的“大木桶”,而并非让各地分别形成缺乏产业竞争力的“小木桶”。
张晓峰:一是优先发展科技驱动、创新驱动的产业。如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国家网络安全空间、深空探测及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与维护系统、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智能电网、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大数据、智能制造和机器人、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以及“新一代人工智能”。二是既强调产业,也要重视生态与智力资本。通过知识管理、知识封装、知识复用,知识的函数化、APP化等实现知识资本化,并进一步延伸为智力资本。三是强调生态的力量,在生态建构上加大引导与投入。生态基因鲜明、生态能力强大的公司与产业才有未来。这样的未来企业、产业会形成非常强的领袖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