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互联网产品经理衰亡实录
编辑导读: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整个商业体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传统互联网产品经理来说,一边是新鲜血液不断涌入,自己压力山大;另一方面是外面的世界瞬息万变,生怕自己跟不上节奏。什么是传统互联网产品经理?他们的价值发生了什么变化?本文将从八个方面对此进行深入的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传统互联网产品经理不吃香了。”
“销售岗成为互联网平均工资第二高的岗位。”
“今年产品好难找工作啊。”
2020年是奇特的一年,疫情、中美关系、经济下行、人口红利耗尽等因素导致整个互联网的秃顶上蒙了一层乌云。产品经理朋友之间讨论最多的就是上面三句话。这三句话又指向同一个问题:传统互联网产品经理的价值不再无比重要。
把这个问题展开,又可以获得以下的问题:
- “传统互联网产品经理”指的是什么,是否存在“现代互联网产品经理”?
- 产品经理的价值是什么,如何体现?
- 为何曾经互联网产品经理的价值无比重要,又因何不复?
正好这几个问题是今年年初开始中年焦虑的我自我否定过程反复咀嚼的睡前三问。过程中我尝试从产品经理岗位的发展历史、当前用人市场诉求情况、行业不同企业不同岗位朋友及自身经历去寻求答案。遂有了这篇文章。如果有说的不到位的,您说的对。
下文探讨的是不包括游戏的互联网产品经理。好比应用市场都会分为“游戏”和“应用”两大类,游戏是我的盲区,不深入。
一、万恶之源应该有很多人听说过一本书,叫《产品经理的第一本书》。大部分人看完这书的感慨应该都是被书名骗了,因为这是一本关于如何做实体产品的经典教材。从侧面也说明,产品经理最早就是做实体产品,特别是快消产品。互联网产品经理的岗位更像是从实体行业借用了一个名字。
有一个故事可以在很多文章都看到, 据称历史上公认的第一个产品经理——Neil McElroy。1925年,America Dream 在梦中的那一年,他入职了伟大的快销品企业 P&G ,接手坑爹 Camay 香皂项目的广告工作。这款产品的当时除了 Palmolive 和 Lever Brothers 等外部公司的对手之外,最大的竞品是 P&G 自己的象牙牌香皂。公司内部又以职能线划分,各产品项目的行销、预算等计划都乱七八糟。
如果是我身边的朋友,遇到这场面估计当晚就辞职了。而 Neil 创造性地提出了“品牌产品经理”制度,由一个人负责一个具体的产品品牌,并配备对应的团队投入其中。P&G 接受了这个建议,并且一直沿用至今。Neil 也成为了产品经理的开山鼻祖。也就是说,产品经理的祖师爷就是个捡肥皂的(误)。
快销行业的产品经理偏重在市场和营销,所以小姐姐们讨论各大快销的时候都是在讨论明星、广告、活动,确实也是有声有色。此后在很长的工业化大生产时代,各种产品的产品经理顺应行业需要,定义生产和销售摸得到的消费品。
Neil 的故事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点:他毕业于哈佛大学经济系。个人观察来看,最适合的产品经理教育背景,除了计算机相关之外,应该是经济金融相关。
二、盘古时代:1997-2006年1997年至今已经过去23年。这一年,谷歌还在萌芽阶段,乔布斯重回苹果,亚马逊刚上市。Z-Generation 的第一代人产生,第一代整个成长过程被音视频数码化记录并保留到互联网的一代。
新浪、搜狐、网易、腾讯四大门户纷纷注册成立在20世纪最后5年,BAT 也在美国互联网滚滚洪流中冲进了21世纪。现在上网的小年轻们大多没有过拨号上网的记忆,软盘更是一个陌生的物品。中国互联网的第一个十年在新千年的一片热切期待中缓缓开幕。长头发的piao 老师在《我去2000年》用高昂的声音唱着:
快来吧,奔腾电脑
就让它们代替我来思考
穿新衣吧剪新发型呀
轻松一下 WINDOWS 98
这是万物萌芽的阶段,快速崛起又冲击不断。过程沉淀了行业经验,还没到具体岗位的知识沉淀。第一代创业的前辈们既当爹又当妈,可能既是产品负责人,也是程序主编,还是销售代表。雷军在早期金山软件时代,就是他们团队最好的销售,甚至还能做内部培训。
新千年美国的互联网泡沫,把投资者和创业者都打到了谷底。但是又很快爬起来,随着整个人口红利的大潮高歌猛进,纷纷上市。
三、洪荒时代:2006-2011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C2C (Copy to China)模式大行其道。丰富的产品类型和海量的用户,提供给行业磨练的基础。海外先进的产品模式和产品理念传达到国内,震撼了刚开眼的大家。互联网服务开始追求以人和体验为本的产品设计。
在这个阶段出现了中国最著名的互联网产品经理俞军,俞军又基于自己在百度的几年打磨总结出有关产品经理的最早理论——产品经理12条军规:
- PM首先是用户
- 站在用户角度看待问题
- 用户体验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 追求效果,不做没用的东西
- 发现需求,而不是创造需求
- 决定不做什么,往往比决定做什么更重要
- 用户是很难被教育的,要迎合用户,而不是改变用户
- 关注最大多数用户,在关键点上超越竞争对手,快速上线,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 给用户稳定的体验预期
- 如果不确定该怎么做,就先学别人是怎么做的
- 把用户当作傻瓜,不要让用户思考和选择,替用户预先想好
- 不要给用户不想要的东西,任何没用的东西对用户都是一种伤害
至此,中国互联网产品经理终于有自己的开山鼻祖来关注方法论的建设和行业经验的沉淀。那个时代的产品经理可算凤毛麟角,换句话就是一个人干所有的活。
就像俞军自己说的“百度网站从2001年9月上线,在3年零10个月内做到网站流量中国第一、全球第五,其中海量的产品实践大都用来打磨我一个人了”。他是真正经过大项目验证并且有成功经验的产品大师,而不是各知识付费社区上沽名钓誉毫无干货只是活得足够久的“互联网大师”。
同时,各大视频网站也是在这个时候起家,电子商务的战火也在此时慢慢燃起。后半段 O2O、社交网络、百团大战纷至沓来,目不暇接。互联网服务拓展到生活、娱乐的更多方面,尝试着串联线上线下的生活。产品形态的极大丰富,给从业者充足的机会和尝试去看到不同状态下的互联网服务应该怎么构思和建设。
同样重要的是,2007年 iPhone 发布,2008年 HTC G1 发布,2009年 3G 发牌。一个全新的时代已经铺路完毕。
四、黄金时代:2011-2015年科技技术的发展需要经历经典的鸿沟理论,在经历了早期创新者和尝鲜者阶段,将会迎来爆发式的增长。移动互联网的基础技术诞生于洪荒时代,在黄金时代终于面向所有的用户。此时站在中国互联网舞台中央的绝对是微信,一款日后成为中国互联网基础建设的 APP。
不过张小龙的故事要往后放一放。张小龙还在广州的深夜一根 Kent 接着一根 Kent 度过无数个迭代夜晚的时候,李开复带着一系列的光环来到大陆。虽然很羞耻,但是我也是看了他的《世界因你而不同》而燃起熊熊斗志投身互联网行业去追寻“改变人类的生活”。后来回过头,李博士在国内大概做了几件事情:发了本书,成立了创新工场,投了几家公司。因为没有创业,也没有在投资界,无法了解到李博士带来的改变。从产品经理层面来说,李博士不是产品经理,也不适合作为产品经理发展模版。
有一种假说是“只有最孤独的人,才能做出最棒的社交应用”,起码在越来越像机器人的扎克伯格和不喜欢在人前说话的张小龙身上是成立的。在最近的一段时间,总会有人质疑龙哥独断的产品决策是否正确,以及在腾讯的地位是否稳固。好像龙哥带来下类似空气不可离开的每天都被他们用到的微信是纯粹运气形成那样。
龙哥在这个阶段给产品经理这个岗位带来的影响远大于李博士,无论是饭否如同痴人呓语的碎碎念,还是8小时的内部分享视频,都把一个志存高远但是不知道会去到这么远的产品经理关于自己、世界、工具、交流、价值观的思考和历程完整的展示出来。
在这些年间,产品经理强调的是对人性的洞察,对内驱的深入考究。导致那段时间我和很多同行的交流,都倾向虚无主义。不过,从另一层面也展示了产品经理应该学一点儿心理学和人类学,能够去寻求更深度的思考与认知。
同期张一鸣比较惨,2012年就出了今日头条第一版,以技术导向参战,是一道另类的风景。也可能因为这个,给到他的追光灯还不够高。
五、白银时代:2015-2018年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咨询了若干朋友关于不同阶段应该是哪一年到哪一年的时候。虽然大家的逻辑不尽相同的,但是时间段都大差不差。我身边的从业者普遍认为2015年是移动互联网增长的最高点,从此开始下降。
其中有一个朋友(马脸)提供了很有意思的观点:并购开启的时候,就是增长结束的时候。美团和大众点评在2015年合并,滴滴和不再骄傲的 Uber 在2016年合并。只是合并的时候大家都在关注谁是更成功的,而没想到可能行业的增长不再。
增长不再,并不意味着新玩家不存在,只是大家加入牌局的方式不一样。OfO 和摩拜是行业和资金慌乱之中的病急乱投医。都看不到增长的时候,抓住一个疑似爆发点,来不及思考其中的商业逻辑就匆匆入局,剩下一地鸡毛。字节系和快手产品纷纷转型快速入局,在原有长视频和直播的基础上走出移动互联网的新样式。拼多多第一个版本上线,从看似成熟稳定的电商领域找到农业、定制、标品、便宜的核心差异化。比特大陆的在14年上线Antpool,15年上线蚂蚁框架 S5 ,在隐秘的角落默默 farm 。
移动互联网像陷入流沙一样,慢慢淹没,不可逆转。各领域都进入到全面竞争状态,更强调数据、效率、垂直化、精细化作业。体验型的产品经理不再重要,出现“一无是处是产品”的说法。纠结一个按钮摆放位置的左右,并不能带来直接的商业模式和技术壁垒收益,被冷落是必然的结果。
六、青铜时代:2018至今小马哥作为人大代表在2015年提交以“互联网+”为驱动的提案,后续又提升为产业互联网。随之而来的,是 CSIG 的建立和高举高打。B 端业务,特别是云、企业通信、团队协作等领域,异军突起。几年前被大家所忽略的 FAE 突然变成了最热门的稀缺人才。一方面是因为人口红利褪去,C 端绝大部分赛道进入充分竞争,B 端相对市场空间更大;另一方面,充分竞争导致企业不得不重视投入产出比和运作效率,企业工具和服务被大众忽略多年之后重返舞台中心。
无论是传统的华为、金蝶,还是次世代的阿里、腾讯,以及现在的字节、快手,都在紧锣密鼓的布局自己的 B 端业务,覆盖内部通讯工具、远程协作文档、OA、EPR、CRM 等等。2020年的疫情逼迫大量企业转型远程协作和 SOHO (Small Office Home Office),钉钉的数据增长让深耕多年的市场有了阶段性的开花结果。
B 端业务之外,垂直领域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玩家,当前最火热的就是教育和游戏两个领域。这两个领域都不算是全新的领域,有着独立的很长的发展历史,相对而言有较大的领域壁垒,又有着远高于其他领域的 ARPU 值和市场潜力。教育强国,娱乐兴国。
娱乐的极致体现在2018年开始进入赛道高速公路的短视频领域。彼时互联网企业大都有两个问题:要不要做短视频 APP ?要不要做短视频内容?在大家还没搞太清楚、网红一批批崛起、快手抖音日活飙升、擦边球 APP 满地跑时,直播带货又起来了。今天1个亿,明晚5个亿,直播行业的带货成绩刺激着每个局内和局外人。直到后续品牌方发现大几十万投入只有大几千块转化时,大家才意识到国家已经给主播带货一个明确的工种定位:互联网营销师。国家在快速跟上互联网的发展,比很多从业者看得远更准。从业者在满满的求生欲下反而在高速的发展中被数据冲昏了头脑。
短短两年间,短视频平台从最开始的素人娱乐,开始渗透音乐、新闻、综艺、教育、文创、饮食等所有内容领域。人们的互联网消费内容主体从文字、图片,正式转入短视频阶段。
市场对于产品经理经过多领域和多企业的发展引入了不同的需求,反而开始回归到产品经理的本位:去寻求能够带来解决方案的人。最直观的改变来自于对产品经理的招聘要求越发详细和明确,既可以说是需求明确,也可以说是招聘压缩。
七、开枝散叶每个行业都有它的发展和起伏,互联网对比起其他行业发展时间并不算长,特别是中国的互联网时代。配套的工作岗位和工作方式都在逐步建设。互联网急于求成,很多事情没搞懂,看到了别人的成功路径就依样画葫芦。没搞清楚什么是中台,就设立中台产品经理岗位;还不知道抖音成功模式是什么,就设定短视频项目。不过可能所有的事物都是曲折变化,螺旋上升的,都会从不断的试错中找到发展向前的方向。
如果去盘点市面上的产品经理招聘需求,还是可以找到清晰的发展脉络:产品策划侧重在解决方案本身的设计上,产品运营偏重在解决方案运行效率的提升上。下面是一个简单粗暴的岗位信息聚类,涵盖了大部分的产品经理分类(没涵盖肯定是因为我不懂贵圈):
最传统的产品经理专注于体验,和交互设计师工作高度重合,价值越发不能体现。由于当前的产品功能愈来愈复杂,为了提高模块的复用和效率,对标软件架构师岗位,产生了产品架构师一职。人工智能和 IoT 的火热,衍生出对人工智能、软件系统和硬件的产品经理需求。
随着支付和本地生活的兴起,服务于垂直领域而又靠近 BD (Business Development)职能的行业产品出现,其中金融行业由于具有很高的行业壁垒所以单独作为一个大类出现。B 端业务需要满足不同行业的需要,除了基础的接近 FAE 的客户产品及解决方案产品、提升业务效率类似产品架构师的中台产品和以云服务为重点的后台产品外,针对供应链、采购平台、人力资源等环节也有特定的人才需求。
Facebook 带火了“增长黑客”概念,把无数公司的产品运营带到坑里。重点关注新增和留存的运营被归类为增长产品,但在国产大公司中岗位的要求和赋予的能力普遍不匹配,相当尴尬。和赚钱相关的营收产品爸爸们是去到哪里都受欢迎的可人儿。由于滴滴的派单系统、抖音的分发算法背后都需要有专门的团队设计对应的策略,策略产品自然诞生。
AI + Big Data + Cloud 的核心是数据,有数据而没效果的原因是缺乏专门的团队去监控、处理、分析数据,如果一家号称大数据的公司没有名义上或者职能上的数据产品,那他们可能是在吹牛逼。内容平台产生了内容生产方和受众方,延伸出或者企业脑补出社区提升内容产出和用户粘性的需求,从而衍生出社区产品。
产品经理岗位真正的往精细化划分,这是每个行业和领域走向成熟的必然趋势。划分会随着用户和行业的发展持续变化,细分后的专人专岗是不变的趋势。对于产品经理来说,在所属领域形成核心竞争力,是迫切需要关注的职业规划重点。
八、浪潮之中翻开不会发黄的网页上的坊间故事,不乏传奇产品大佬如何死磕按钮位置和文案从而达成漂亮的产品效果的奇闻逸事。如今已鲜有提及,当下最热门的是增长、社区、生态、互联等似懂非懂的关键词。基础体验不是变得不重要,反而是因为行业经过多年的推敲和沉淀,整体能力已经大幅提升,最基础的体验有相对成熟的框架和样式。
通用型的交互设计方案已经能解决90%的产品设计问题,就算是应届毕业生也能在加入工作后快速了解和掌握到足够的技能去完成一个及格线以上的产品方案设计。更不说很多企业有独立的交互设计师团队来保证用户体验上的价值体现。
互联网行业往精细化发展,竞争力较弱的产品经理将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
一方面,行业增速不如以前,早几年大量人才涌入,从业人员过盛以致竞争激烈,大盘平稳以致新增岗位数增长远不如以前激进;另一方面,产品经理岗位的精细化和专业化开始,意味着对基础面和项目成功经验的要求更高。两方面都会导致部分人被淘汰离开。对于留下来的产品经理而言,精细化和专业化才刚刚开始,新的方向召唤着新的少年成就新的故事,能在所属领域坚持住并发光发热的,就是新的产品经理模范故事。
个人有一个观察:上一轮增长红利期起来的制造业大企业都很感谢祖国。以前我以为是前一代人的情感,后来发现能起来的企业或许有独门的秘籍,但最重要的是行业在政策和人口红利加持下处于上升阶段。让同一家企业在现在的时代重复以前的成功经历几乎不可能,不少企业在当下也面临着自身的发展困境。缺少时代的大潮,游泳技术最好的人,都不可能去到高峰。
互联网是提高信息流转效率的工具,无论是“互联网+”,还是“产业互联网”,所有行业都在拥抱互联网,互联网也在融入所有行业。可能所谓的行业寒冬,只是下个浪潮来临前的暗涌。产品经理始终定位是那个“满足在特定场景下特定人群的明确诉求,并且在有限资源情况下提供符合当前商业价值和用户价值平衡的解决方案”的人。
不管是什么领域,什么样的产品形态和商业模型,能够获取更多信息、快速理解用户和市场、精准设计产品核心方案并推动落地的都是稀缺人才。抓住安身立命的根本,苦练专业技能,才能在浪潮来临的时候奋勇争先,挺立潮头。
上述也可能是作为一个将要步入中年产品经理的自我安慰。在必然光明却满是泥泞的前路,少一分恋旧和慌张,竹杖芒鞋,轻装上阵。
作者: 阿左生;微信公众号:没有点评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noZHd__5PIt0NQ_AeT6afw
本文由 @没有点评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