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防沉迷,也需“老年模式”
“原本为父母更换智能手机,是怕他们被这个时代落下,现在倒好,他们一个短视频都没落下了。”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子女与父母的身份似乎互换了。谁能想到,以前苦口婆心地劝你少玩些手机的父母,居然变成了“自己”,而自己也开始明白当年父母的“苦衷”。如何帮助中老年人正确“触网”,理智地面对短视频等新兴传播方式,已成为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重要课题。
父母们沉迷短视频,其实与当年沉迷网络的我们是相似的,即对互联网提供的短暂的精神快感产生了依赖,以此躲避现实中的纷纷扰扰——特别是大多数中老年人面临着来自工作、家庭及社会的失落感时,看短视频似乎就成为一种可以证明自己不落伍,同时又可以聊以慰藉的娱乐方式。
然而,面对早已是大数据算法下的互联网,“涉网未深”的父母几乎如同一张白纸。网上说什么,短视频里播放什么,他们可能都会“照单全收”。前不久,上海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瞒着家人飞到北京,只为了和“男明星”见上一面。而她心心念念的男明星,实际上是某短视频号从影视作品片段剪辑配音而成的。
事实上,部分中老年人对互联网的使用十分“稚嫩”,容易在同一渠道或平台上消耗过多的时间,而浏览的内容也会相对单一。在智能化推送下,他们有可能会被算法“圈养”起来——所能接收到的信息几乎千篇一律,但总之是他们爱看的。这不仅让中老年人更容易沉浸、成瘾,而且可能会导致他们对信息的识别力进一步弱化。
对此,互联网平台不妨像推出“青少年模式”一样,专门为中老年人推出相应的模式,在使用时长、用眼健康、视频内容等方面对其进行一定的保护与提醒,从而达到防沉迷的目的。同时,对一些来源不明的信息进行筛查,剔除谣传、低劣等内容,为中老年人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
其实,今天父母在面对互联网世界时的各种不适,有可能也是我们未来将会面临的窘境。如何让中老年人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时代,还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和保障。不能让他们找不到智能时代的入口,也不能让他们找到了入口却迷失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