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如何办好医学院?黄洁夫指明了方向
作为全国最受瞩目的理工院校,4月25日,清华大学将迎来110周年校庆日。
“清华大学近年来在综合实力提升上有一个重要战略部署,就是发展医学。”在4月23日的数字健康·智慧医疗清华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院长、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院长董家鸿说。
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院长、原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是清华大学强化医科的坚定支持者。他认为清华大学办医学院要有自己的特点,就是发挥好在医工结合方面的优势。
“当前临床经常使用的高级设备、耗材,有多少是我们原创的?非常少。” 黄洁夫认为,让生物医学‘卡脖子’的技术,在清华大学得到解决,是时代与民族赋予清华大学的使命。他还表示,清华大学可以借鉴上海交通大学的模式,补充一到两家比较有实力的三甲医院进来,同时以打造优势学科为突破口,特别是要打造和生命科学紧密相关的学科。
不少人还记得,在2017年参加全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54万考生中,有一个名叫“晓医”的机器人考生。它最终考了456分(全国最高分553分),超过合格线96分。一时间引发医疗行业关注。
而“晓医”的背后设计者,就是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这足以展现清华大学在智慧医疗技术上的实力。
以此为例,清华大学副校长王希勤表示,清华大学有条件和能力,在智慧医疗上做更多的工作。因为清华有一批优秀的智能科技领域专家,还拥有智慧医疗领域的领军人,他们可以形成合力进行协作,推进这项工作往深处发展。
在智慧健康医疗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上,清华大学早已开始行动,且已经取得不少成果。
董家鸿介绍,清华大学在全国率先成立了清华大学精准医学研究院和智慧医疗研究院,邀请了10位医工交叉院士专家,建立了六大医工结合研究中心,以及九大临床医学实验室。他表示,两个医疗机构的定位,是以服务全民健康为使命,立足重大疾病的防治需求和现代科技的前沿,致力于健康医疗的核心技术和先进产品的研发。
从已经取得的成绩来看,董家鸿介绍,2019年底新冠疫情暴发之后,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与多个院系联合,迅速组建了疫情智能防控研发团队。针对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大家以清华速度紧急研发出了8个智能防控产品,在自测评估、社区管控、医院救治、远程医疗和康复照顾等环节,对全国各地联动的疫情防控系统,提供了整体化的智能解决方案,有力支持了抗疫的成功。
除此之外,清华大学也将智慧医疗用在社区健康体系建设中。董家鸿介绍,在拥有100多万居民的北京天通苑地区,以清华长庚医院为核心医院,整合该地区的社区卫生中心和家庭医生,通过智慧科技进行系统嫁接,已经实现了双向转诊、多级联动的分级诊疗体系打造。”最终的目的,是为全体社区居民提供系统的、连续的、全方位的健康医疗服务。“
在介绍智慧医疗新的研究进展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张钹抛出一个问题,目前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中,和医疗有关的研究是最多的。然而,这些研究真正用到实处却很少,为什么?他表示,因为医疗是一个“零容错”的领域,而目前AI不能满足需求,需要进行创新。
“关于智慧医疗我的想法,就是在平面的医疗健康上,增加了一个人工智能的维度,使其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变化。” 张钹解读,以往所有医疗健康都是在二维空间进行的,一维是医疗工作人员,一维是技术设备。随着设备技术的发展进步,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会提高。然而还是医务人员利用技术设备为患者提供服务,这一关系并未改变,始终是在平面上进行操作。
如今有了人工智能,相当于在平面上再建立一个维度,将医疗健康变成三维空间。因此,医疗人员和设备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医疗工作人员操纵设备,而是智能化的设备也参与到医疗的过程当中。
“我们想象不到,一个在平面上操作的系统,在三维空间里会发生什么。”他说,因此,要求我们重新建立一套体系,一个安全、互信、可靠和高效性的体系。这个体系必须从机制上是“三位一体”的,跟原来的二维不一样。这里头涉及到伦理、道德、法律、法规、标准问题。
而发展安全、可信、可靠与可扩展的AI技术,也是清华大学正在努力的方向。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界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guikequan@hmkx.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