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嗒顺风车以“真顺路和低定价”区别于网约车
安全性对于平台、车乘人员来说都是最优先级的考量。对此,2018年下架顺风车业务的滴滴,差不多花了两年时间来进行“反思”。也正是在这段滴滴的“空窗期”,嘀嗒在顺风车赛道实现加速发展。据易观千帆数据显示,2018年Q1,滴滴APP以1.14亿的MAU排名共享出行第一,嘀嗒以675.02万月活位居其后。而到了2019年Q3,滴滴的MAU为1.18亿,增长几近停滞,嘀嗒则大涨近135%至1587.3万。
安全建设一直被嘀嗒视为重中之重,据其称,目前已经构建起涵盖“五大模块、31项安全机制”的出行行业最为严苛的安保体系。具体来讲,五大模块覆盖车辆准入、行前预防、行程保护、行后监管、平台安全支撑各个环节,并通过对接全国公安系统数据定期校验,出行数据与城市交通管理部门同步、安全背景筛查、出行高危数据库、行为大数据筛查+黑名单制度、全面隐私保护、双向确认防挑单机制、 安全护航功能、行程录音保护、路线偏移预警等31项安全机制,全面守护车乘安全。同时,清除142万作弊账户。实际上,出行安全隐忧的背后,进一步牵涉到平台运营模式及规则、行业治理标准规范的统一和完善。
一直以来,对于顺风车是不是网约车?这一话题都深受舆论关注及讨论。而由于市场认知的模糊及行业治理标准的不统一,都给市场推广带来了不可忽视的阻力。实际上,两者却有本质上的区别,官方也早已给出过明确定义。网约车本质上就是出租车,顺风车是纯粹的共享经济,本质特点是真顺路和低定价。
同时,两者运力结构也不同。以快车为代表网约车的运力主要是以此谋生的职业车主,而顺风车的运力则是拥有各自正式工作的私家车主,这使得二者在成本结构上也形成差异。由于快车的这种运力结构,依赖平台的不断激励,即存在变动成本随规模扩大而同步扩大,而顺风车主接单是为了分摊出行成本,并不需要多少补贴激励,变动成本不会随着规模扩大而扩大。
总的来说,一方面,由于顺风车的本质尚未深入人心,大多数人难免会混淆顺风车和快车。另一方面,由于顺风车行业的治理标准尚未统一,各个平台的规则也在不断完善。在此背景下,平台抢滩上市便不失为是一条率先合规化的有利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