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流量泛滥,直播界的繁荣能走多远?
众所周知,去年可谓网红直播带货元年,以李佳琦、薇娅为代表的很多网红闯出了一片天,“没有人能空手走出他们的直播间”。这与他们自身多年来的努力和某细分等领域(如口红、女装、数码)的专业能力密不可分。今年在疫情倒逼下,直播带货可谓真正有机会突然展现在每一个人的面前。很多之前对直播不屑一顾的商家或者消费者,开始第一次真正拿正眼打量直播。
消费“反扑”中更是少不了直播的身影,不做场直播带货就赶不上这趟时髦的列车。见势头不错,以罗永浩、刘涛这样的商界大佬、艺人明星为代表的名人们,开始进驻各直播平台,让“坑位”费、“音浪”、佣金等概念开始为业外所熟知。各行各业,行业不论贵贱,公司不论大小,都要直播,万物皆可播,不直播就似乎要与社会脱节。甚至以监管严格著称的公募基金,也开始在合规红线下开始一次又一次的直播推介尝试。
虽然罗永浩声称,一开始的直播不为挣钱,就是交个朋友。但毕竟大家最终图的不只是人气,还是要看粉丝变现的转化率。不过直播当真可以无所不能?在不少跟风直播的商家看来,答案显然令人失望,斥巨资请流量明星、耗费精力搞直播,收入可能连覆盖成本都难。
据《科技日报》报道,围绕整个直播产业链,旱涝保收挣钱的主要是刷单灰色环节,各类直播平台的涨粉、刷在线人数、刷播放量、刷直播点赞、刷各种礼物乃至冲热榜等服务均有明码标价,高到有操控数百乃至上万会员的“刷量工会”,一键启动几百抖音号、管理几百台云手机的云控系统,低到1块钱就能买到一两万的播放量数据,价格如此“公道”透明,对有意数据流量造假的播主的确吸引力不小。
对于直播刷量的批量化、规模化发展,平台的态度却很微妙。“大家都在买数据,不买你就比不过别人。”而部分直播平台据说早把直播参与人数设置为实际人数的几十倍乃至成百上千倍,业内司空见惯。直播平台或被裹挟,或主动参与造假,这背后无疑是商业利益驱动与背后资本做大估值套现的压力。对于皇帝新衣,业内可心照不宣地互嗨,但热闹之后,一地鸡毛的结局恐难避免,花钱花心思的商家除了迎来大批量的退货订单,并无实质性收获,坑位费变掉坑费,本想节约的广告费并未省下多少,且无效果,可能还不如传统媒体广告投放。
专业机构预测,2020年中国在线直播的用户规模将达5.24亿人,市场规模将突破9000亿元。这说明看好直播的人并不在少数。但对于直播平台的认知现在应该可以进入一个相对冷静的成熟期,回归直播的初心。直播平台的主要精力不能用于“割韭菜”,而是要将信息技术作为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媒介和传输桥梁,开发便捷易控的沟通渠道、明了的布局和简洁的链接,才能长久提高直播平台和主播界面的流量。主播要注重消费者的实时互动反馈,积极触发用户的心流体验。让消费者体会到存在感,补偿不能通过感官直接感知商品的缺憾,同时最终落脚在产品质量过硬前提之下的薄利多销。在此背景之下的直播流量向销售额方向的转换才是健康与可持续的。
当人们突然对一种常规商业模式之外的某些词汇感兴趣,几乎总是意味着人类生活本身的改变,直播显然正是这样一种应运而生的大势所趋,综合这一段时间以来的直播得失,该是所有直播参与者做一个阶段性梳理与总结再出发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