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引进英国一流航空发动机为何没人用?二十多年后才在飞豹焕发光彩

由 睢风娥 发布于 科技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

    作者:毅品文团队大水牛,无授权禁转

    说起核心技术这个关键词,最近一直很热门。其实就是西方国家对我国科技行业长期进行技术封锁和打压造成的。在航空制造业,这种情况更是明显凸显。

    早在50年代开始,我国的航空喷气发动机就是直接从苏联引进。最早是维修,后来是慢慢变成仿制。

    (斯贝发动机在我国引进以后称为涡扇9,英国政府此举在于改善和我国关系,因为当时它的殖民统治即将到期)

    引进新发动机?

    到了60年代初,发动机的引进工作因为中苏关系紧张而中断。此时,我们的科研水平比较落后,进度跟不上,现役的发动机性能日益落后。同时,还有政治运动的影响很大,生产事故频发,成千上万台发动机返厂修理,空军和海军的飞机开始告急。1971年12月,周总理紧急召开航空产品质量座谈会。他非常针对性地指出:航空业的关键在于飞机,飞机的关键在于发动机。这个质量问题不解决,怎么打仗,甚至怎么对外援助?他当场同意,从英国的罗.罗公司引进一批民用的“斯贝”发动机。

    (斯贝发动机最后被用在飞豹身上)

    这个想法很早以前就准备了,我国航空工业从60年代开始就打算测绘斯贝发动机,西方国家对我国军用航空技术发展非常警惕,他们严密封锁技术。我国曾打算测绘民用型号,然后改成军用型号,但因为禁运,所以作罢。1972年,英国人终于同意出售民用的“斯贝”发动机。1973年7月,英国又主动联系我国大使,表示已经授权罗.罗公司,可以出售军用的斯贝发动机。8月2日,叶帅在听取了汇报时,指出:这种技术能买到手是好事,我们一定要引进技术突破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我们的技术封锁。此时,周总理和其他国家领导人也过问此事,决策了引进这款发动机。

    (段子俊,原航空工业局局长,2005年去世,在他的主导下,引进了斯贝发动机,这位前辈在那个年代遭遇前所未有的压力)

    有人反对干扰

    但当时政治原因,我国高层有一部分人士反对引进。1974年,甚至基层也打了一份报告,反对引进。5月11日,叶帅断然批示:一定要买!其他国家领导人也纷纷批示,支持购买。1975年6月,领导再批示:同意引进,英国发动机质量有可取之处。正是领导的决心,顶住了压力和干扰。此时这个项目对我国的航空发动机的起点有着重要的意义。1975年8月,中英双方正式谈判,12月份签订了引进斯贝发动机技术专利的合同。

    (飞豹模型)

    仿制过程

    发动机引进了以后,在国内仿制的型号是涡扇9。机器定点在西安航空发动机厂生产。在试制生产过程中,领导们非常关心,王震等领导就3次到工厂检查监督。资金都是国家专项拨款。1976年,全厂投入试制工作。但是整个过程非常艰辛,经过3年多的努力,1979年下半年,装配出了4台发动机。同年11月,中英双方在中国完成试车测试,1980年2月,发动机又送到英国进行测试。结果完全达到技术要求考核。

    应用方面

    发动机技术引进,其实还带来了一系列当时我国不具备的技术项目。比如机械加工的精密工艺;金属喷涂和真空热处理等工艺。整体提高了我国的工业技术水平。航空工业局的领导在引进这个项目以后,根据空军参谋长提出的要求,研究提出了用斯贝发动机做歼6战斗机的后继型号方案。但这个方案得不到众人的支持。于是又推出一个方案:在强5的后续型号上使用斯贝发动机,结果又被拒绝。但航空工业局的领导没有灰心,他们再次在新型号的歼击机方案上提出使用英国发动机,还是被否决。面对新发动机的应用艰难局面,这些前辈没有放弃。

    (飞豹实机)

    1977年,一个转折的机会来了。新型战斗轰炸机要定型研发,这次工业局的领导特意把兵种高层专家都带到会议上参加审议。经过反复研究确定了以斯贝发动机作为新款战斗轰炸机的动力方案。后来这种轰炸机研制成功,我国特意给它起了一个名字“飞豹”。1998年,飞豹在珠海航展上首次亮相。

    反思

    回忆历史,英国发动机引进以后的教训很深刻。配装进口发动机的飞机选型,长期做无用的争论,举棋不定,延误了当年的时机,直接导致当年一流的发动机严重和国际水平脱节。而且从英国人手里买的40多台发动机长期堆放在仓库里,浪费了国家资金,还要花一大笔钱维护。政府花了10多亿资金买进来的技术,也因为没有对外市场而充分发挥作用。而引进斯贝发动机在技术消化,创新工作上一直进度缓慢,工作也不尽人意。

    如今,我们航空工业早就有了自己研发的发动机型号。西方人还在坚持对我国科技研发工作的各种核心技术封锁,斯贝发动机的引进故事,很有教育意义。参考资料《喷气发动机维修》有什么意见,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请支持毅品文团队的各种原创文章及实体书,独立专业有种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