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秦怡 实习生 邹阿江
今天是第29个国际残疾人日,5年前林寒还在病床上进行康复训练,医生告诉他,电子科技大学一个团队研发了一款设备,可以帮助瘫痪人士站起来并实现行走。一个月后,林寒被邀请参加全国第九届残运会暨第六届特奥会开幕式,并依靠外骨骼机器人进行了圣火传递。
12月3日上午,“科技改变残疾人生活——外骨骼机器人”展验活动在四川大学江安校区举行,活动现场,省内各地的肢体残疾人士及四川大学志愿者参加了此次体验活动。
据悉,本次活动以电子科技大学研发的外骨骼机器人技术为基础,以数字、互联、可视、智能的国产外骨骼机器人为体验产品。由脊髓损伤患者穿戴体验,感受人工智能为传统康复注入新的动能,重塑康复医学提供的无限可能。外骨骼机器人与康复医学场景的结合,实现辅助诊断、辅助决策和辅助治疗的便捷和高效,切身体会科技给残疾人生活带来的改变。
记者在活动现场观察到,这个外骨骼机器人,机器人身上的“盔甲”,穿戴好仪器后只需按动指令,使用者就能自己平地行走、上下楼梯。其实,“助行外骨骼机器人”是近年来四川科技飞速发展的缩影,也是人机交互智能转化的显著成果。
今年32岁的林寒来自四川自贡,他在活动现场向大家演示了自己穿戴“外骨骼机器人”独立的行走。七年前,林寒因脚下踩空,不慎从4楼摔到了1楼,等他醒过来时,自己已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紧接着就是一个几乎让自己绝望的噩耗,腰椎断裂,神经严重受损,下肢瘫痪。林寒在现场讲述着自己的故事,他告诉活动现场的每一位残疾人士,保持心态乐观,仪器不能代替双脚,但它能够帮助我们勇敢的站起来。
今年48岁的彭阿姨和闺蜜一大早就开着自己的电动轮椅从温江赶到了活动现场,“早上还在下雨,头发都打湿了。”彭阿姨告诉记者,自己是在朋友圈看到活动的信息,约上闺蜜来体验这个可以帮助自己行走的机器人。
闺蜜王阿姨是活动现场的第一位体验者,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她穿戴好了外骨骼机器人,缓缓的从轮椅上站立起来了,“15年,我已经15年没有体验过行走的感觉了。”王阿姨激动得满脸通红,她说平时在家,自己只能依靠站立架,每天站立一个小时,但脚踝、膝盖关节都不能活动,这次体验是她15年来第一次感受到自己膝盖以下三个关节同时动起来并行走。
“今天在外骨骼机器人的帮助下重新站起来,感觉太好了!在重新迈开脚步的那一瞬间,感觉体内的血液再次沸腾,仿佛回到了曾经。”现场多位残疾朋友看到彭阿姨体验后的反,纷纷上前体验,现场一片热闹。
据悉,本次体验的外骨骼机器人是由电子科技大学程洪教授带领团队自主研发、自主生产并实现产业化应用,是2018年首批获得国家NMPA(CFDA)认证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制造”。
电子科技大学外骨骼机器人研发团队工作人员表示,外骨骼机器人能帮助肢体残疾人通过有效训练,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步行和日常生活能力的目标,可以针对患者的损伤和康复程度,提供不同强度的个性化训练方案,增强患者的主动参与意识,并对康复进度给予实时反馈,作出量化评价,为改进康复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它的亮点是个性化、智能化定制。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