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三次打破“进口垄断” 源于研发者“找到”能力

由 段干方 发布于 科技

三次打破“进口垄断” 源于研发者“找到”能力

“十四五”开新局

在道恩特种弹性体公司展示大厅的显眼位置,一团琥珀色胶状物正“身披大红花”接受来访者参观。很多人不知道,正是这块“其貌不扬”的氢化丁腈橡胶,宣告了继日德之后,我国具有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氢化丁腈橡胶制备技术。

利用十年时间,最终攻克上述核心技术并将之产业化之后,被誉为“隐形冠军”的道恩集团创始人于晓宁面对科技日报记者“如何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提问,给出了如此回答:

实现科技自立,关键在于“找到”的能力。

如何理解“找到”?一是要找到研发方向,知道这是世界前沿,敢于挑战“卡脖子”难题;二是找到谁在研发,能够将行业最顶尖的力量“拉入同一战壕”;第三,我们能不能拿下难题,即从家国情怀、资金储备、技术实力、科研团队、科研方法、市场空间等方面慎重考虑,果断出击。

实际上,氢化丁腈橡胶的制备难度非常大,一直是我国特种橡胶发展“卡脖子”技术之一。

作为综合性能最为出色的橡胶之一,其将良好的耐油、耐热、耐腐蚀、耐臭氧、抗压缩永久变形、高强度、高撕裂、高耐磨等优良性能集于一身。它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轨道交通、油田开采等重要领域扮演独特角色,属于国家战略物资。

早在2009年,于晓宁看好北京化工大学的这一成果,介入实验室研发,投入大量资金,并研究选择性高效催化剂、高效催化加氢工艺等,十年磨一剑,最终在2019年实现了产业化,乃至发展为产业化平台。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科技“自立自强”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支撑作用。于晓宁认为,作为中国企业,坚持自立自强责无旁贷。他也认为,科技创新必须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

传统橡胶由于化学交联的作用无法回到初始的线性分子状态,很难重复加工和回收再生利用,因为传统的化学交联是不可逆的,由此造成黑色污染。热塑性弹性体是介于橡胶与树脂之间的一种新型高分子材料,不仅可以取代部分橡胶,还能使塑料得到改性。

早在2002年,于晓宁敏锐地觉察到了国家政策的风向,启动了高性能热塑性弹性体(TPV)这一世界前沿研发课题。

这一次,他选择与北京化工大学组成利益共同体,从小试,到中试,再到批量生产,无数个日日夜夜,团队最终成功攻克万吨级TPV制备关键工艺技术,打破美、日等少数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

2004年,于晓宁与同事们通过自主开发设备、工艺和配方,建立国内第一条千吨级高性能TPV示范线,填补了国内空白。四年后,该技术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坚持问题导向下的核心技术攻关,没有资金不行,没有制度不行,但人才是核心因素。

科技日报记者第一次听说田洪池的名字,与国家科技部的应急专项有关。2020年,科技部针对复工复产提出了一个特级应急方案——在短时间内,研发出世界首个可水洗、可重复使用的防护口罩,一方面必须保障供应,另一方面减少废弃污染。

一个小小的口罩,里面蕴含着不少“难上加难”的技术,其中最核心的就是中间那一层熔喷布。熔喷布带静电,吸附各类病菌,但水洗之后静电随之消失。这是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为了破解难题,田洪池调用了北京、青岛、龙口三地研发中心,带领团队24小时不间断轮岗研发,进行了数以万计的测试……四个月后,国际上唯一可重复水洗的口罩诞生了。

田洪池是福建人,北京化工大学博士。在加入道恩之前,他曾面临着国外机构的高薪诱惑。但为引入他,于晓宁没少费力气。事实证明,“隐形冠军”的平台也给了田洪池施展的舞台,他不但拿下了国家技术发明奖,更担任起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山东省高性能热塑性弹性体重点实验室主任等多项职务。

历尽坎坷,挥洒智慧,双方实现了相互成就。记者发现,在道恩集团,这样的人才不少。在国家级平台上,他们支撑着一个个核心技术的出现。

采访时,于晓宁向记者透露了一个“秘密”——该公司正与北京化工大学、中策橡胶集团就新型热塑性弹性体DVA在轿车轮胎气体阻隔层及自行车新型轮胎内胎的应用展开技术合作,该项目的看点是“在同等厚度下,新型轮胎的气密性要比传统轮胎高7—9倍”,这意味着更薄、更强的轮胎即将面世,更意味着另一项打破垄断的新技术正在路上。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