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2日,一位91岁的老人走了。湖南长沙,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门诊楼前,三捧青翠的稻束静静矗立。不知是谁,采下老人毕生为之奋斗的梦,向他祭献。这位老人,就是享誉世界的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对于中国人来说,“袁隆平”这个名字实在是过于家喻户晓,就像一位网友说的那样:“我好像和他有一面之缘,在课本上,在饭桌上,在人间里”。这张袁老在田中查看水稻长势的照片,随着课本和媒体的传播,在中国人的心里打下了深深的印记。
从语文到英语,从历史到政治,从地理到生物,横跨中外,不分文理,只要你在中国上学,“袁隆平”就是你绕不开的一个名字。对于当代的中国人来说,“有一位慈眉善目的老爷爷让大家吃饱了饭”是天经地义的事情,那位老人也会一直笑眯眯的看着晚辈们享受更好的生活。
可惜,人总会逝去。当这位“天经地义”突然离开,所有人的心里,瞬间都被悲伤填满。“功著神州音容宛在,名垂青史恩泽长存”,这是人民给他的评价,寄托着所有中国人的哀思。
灵堂外,长沙明阳山仿佛被人潮淹没。拥挤的人群中,许多人看不清面容,一眼望去,只能见到一朵朵明黄和雪白的菊花。
来悼念的队伍格外漫长,人们有的从广东来,有的从江苏来……许多人前往摆放袁隆平遗像的明阳厅,人山人海,却格外静默。所有人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道别。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国解决很多人的吃饭问题,这般功绩足以让袁老被历史铭记,被人民爱戴。而一切的起源,不过是一个简单又艰难的梦想。“作为新中国培育出来的第一代学农大学生,我下定决心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袁隆平立下誓言。图文袁隆平(右)与同事李必湖在观察杂交水稻生长情况。
“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一个当时看来遥不可及的梦,让袁隆平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追逐。在1960年,他发现了天然杂交稻株表现出明显的杂交优势,便和杂交水稻结下了“不解之缘”。图为袁隆平与其他同事一起攻克制种关。
经过多年的苦苦寻觅,1964年,袁隆平和助手找到了天然雄性不育株。从选种、试验、失败,到再选种、再播种、再观察……耗时将近十年的探索,袁隆平和团队于1973年攻克了“三系”配套难关。1976年起,杂交水稻的成果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水稻的单产和总产得以大幅度提高。图为袁隆平观察水稻生长情况。
不满足于取得的成功,袁隆平随后开展了两系法杂交水稻和超级稻育种计划的研究,并大获成功。超级稻分别于2000、2004、2011、2014年实现了大面积示范亩产700、800、900、1000公斤的“四连跳”。图为2003年,袁隆平在湖南湘潭县泉塘子乡的一个超级杂交稻示范田里。
目前,我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超过1700万公顷,占全国水稻总面积的50%,仅每年增产的粮食就可养活7000万人。巨大的成就让袁隆平获得了“杂交水稻之父”的美名,蜚声海内外。
伴随着巨大的成就而来的,是数不清的荣誉。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到改革先锋、共和国勋章……一个科学家在中国能拿到的所有荣誉,被他拿了个遍。他的事迹也如前文所说,在课本里走近千家万户,成了科学领域的“全民偶像”。图为袁隆平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上发言。
面对荣誉,袁老一直保持着风度和谦虚,获得国家最高荣誉“共和国勋章”,他说:“荣誉是对我们成绩的肯定,但我们不能躺在功劳簿上,还得继续干活。只要能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个人的荣辱得失又算得了什么。搞科研的人要有使命感,有胸襟。”获得勋章的第二天,他又马不停蹄的下田去了。
即使年过九旬,袁老仍然坚守在科研一线,为实现新的梦想——“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而奋斗不息。图为2020年11月2日,袁隆平在位于长沙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与测产现场进行视频连线。
袁老的成就,获益的不仅是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袁隆平和他的团队为近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4000多名杂交水稻的技术人才。目前,全球有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马达加斯加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大面积种植,对全世界的农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图为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为袁隆平颁奖。
抛开科学家的身份和光环,生活中的袁隆平是个非常亲切随和的老人,自称上班不打卡,下田最高兴。喜好自在,专长散漫,从小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乖孩子,无论音乐还是体育都非常喜欢。接受采访还要“自夸”80岁时中心搞游泳比赛,自己得了第一名。过完90岁生日,他就改口自己是“90后”,甚至被年轻网友戏称为“90后梗王”。图为袁隆平拉小提琴。
袁老逝世后,人们悼念的文辞中有这样一个热词——国士。何为国士?谓其“才德盖一国”,抑或“一国勇力之士”?用在袁老身上恐怕都不能概其全貌。因为还有对人民、家国、民族的责任和爱。图为袁隆平灵骨安放仪式现场。
在安葬仪式上,袁老的墓前摆了两碗米,上面写着“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这句朴素至极,带着老一辈中国人记忆的话,就是他一生奋斗的目标。
袁隆平的一生不仅育稻,而且育人。今年10月,他的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刷新纪录——1603.9公斤。在他去世后,仍有无数后辈在继承他的志愿,继续完成那两个梦。
就在袁老逝世的同一天,“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先生逝世。岁月流水、时光冷灰,那些经历过旧中国,亲手缔造了新中国众多领域基础的老人们,正在慢慢离我们而去。我辈能走的,只有接过前辈的火炬,继续将他们努力建设的国家变得更好!
袁老!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