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长三角585项重大科技成果亮相“云”端 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高端装备成果超九成

由 申屠仲舒 发布于 科技

■从2010到2019年,长三角城市间专利转移数从不足千次,跃升至近2万次;科研合作网络密度增幅超八成;发明专利申请量、科技论文合作数量均翻了4倍多。去年,相互间合同输出共计14128项,合同金额近431.93亿元;联合争取国家重大攻关项目超过100项,获批经费超过18亿元,取得一批重大科研成果

长三角科技协同创新正不断跑出加速度。

一组数据佐证:从2010到2019年,长三角城市间专利转移数从不足千次,跃升至近2万次;科研合作网络密度增幅超八成;发明专利申请量、科技论文合作数量均翻了4倍多。去年,相互间合同输出共计14128项,合同金额近431.93亿元;联合争取国家重大攻关项目超过100项,获批经费超过18亿元,取得一批重大科研成果。目前,3.13万台(套)大型科学仪器、19个大科学装置和2420家服务机构实现了云上预约和共享共用。

为进一步支持科技创新热情,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攀科技高峰的浓厚氛围,6日上午,2020长三角一体化(网上)创新成果展开幕。活动集中展示长三角近年来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585项,其中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成果占比超过90%,参展项目获国家和省部级以上奖励的占比近一半。

“高、精、尖”扑面而来

打开成果展官网(http://ccz.steel56.com.cn/cmsweb/guide.htm),在原始创新展区、技术创新展区和合作创新展区三大栏目中,借助全媒体的形式,共展出图片1700多张,视频170多条,文字说明3万余字。为集中展示重大科技成果,本次成果展还专门开设了精品展区,共40项,每省(市)10项。

在展示项目分布上,上海132项,江苏127项,浙江165项,安徽161项;新型材料最多,达到17.1%。此外,农、轻、纺及其它,医药与医疗器械也均超过了10%,分别为15.21%和11.11%。

进入单个成果展示区,“高、精、尖”的感觉扑面而来。例如,上海交通大学联合长三角及中国数十家单位研制的“天鲸号”等60余座系列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远海造岛奇迹;由之江实验室牵头,联合浙江大学、阿里巴巴等共同研发打造的天枢人工智能开源平台,成为智能时代的AI生产力工具,实现了中国人工智能“操作系统”的自主可控;南通中远船务研发的国内首座多点系泊式圆筒型海上油气生产储卸平台,开辟了中国浮式生产储卸油平台总包工程建造的先河。

创新协同总指数得分翻番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迫切需要联合包括长三角在内的国内外力量,共同建设。整个长三角将为我们带来丰富的人才支撑、资金支持和转化管理经验的提升。中心也会进一步加强与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将自身打造为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创新高地和国家重要的原始创新策源地。”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离子体所对于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的期盼,也代表了长三角科技人的共同心声。

当天发布的长三角区域创新协同指数显示,协同创新总指数从2011年的100.00分(基期)提高至2019年的204.16分,总体指数得分已经翻番,同比增长11.17%,年均增速达到9.33%。总体来看,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水平快速提升,发展势头良好。

指数以详实数据为基础,构建了包括资源共享、创新合作、成果共用、产业联动、环境支撑5项一级指标以及20项二级指标的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标体系,统计分析了2011—2019年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发展情况,为进一步推动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提供参考与建议。


作者:赵征南
编辑:付鑫鑫
责任编辑:刘栋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