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晚,董明珠直播带货的销售额超过7亿,刷新格力线上渠道单日销售量,这是她不到1个月的第3场直播。当晚,罗永浩的直播带货也进行到了第七期,报道称累计有691万人进入直播间,预计总销售额在2500万以上。
从网红到明星、高管,从一线销售人员到地方官员,进入2020年,似乎大家都去直播卖货了。据商务部监测数据,2020年一季度,有100多位县长、市长走进直播间为当地产品“代言”。
疫情期间,不但“兼职主播”多了起来,带的货也慢慢超出了大多数人的认知。
5月5日晚,碧桂园在抖音上直播卖房,2小时吸引近800万人观看,合计认购金额25亿元。从去年年末到今年年初,宝马、奥迪等数十家汽车品牌的数千家门店已经开始通过直播来卖车。
别说在电商直播诞生之初,就算是在几个月之前,如果跟你说通过直播来卖房,你大概都会觉得是异想天开。
2016年,淘宝、京东、蘑菇街等电商平台刚开始上线直播功能,电商直播的序幕刚被拉开,还没有走进大众的视野。那时,直播还是游戏和秀场的天下,主播们还靠粉丝的打赏赚钱。
“千播大战”后,直播行业整体陷入瓶颈,但平台们并没有停止在电商直播上布局。2018年,抖音和快手先后正式开启了直播带货。同一年,淘宝日均直播场次超6万场,全年带货超过1000亿元。与此同时,薇娅、李佳琦等头部主播也纷纷成功出圈。
电商直播,无疑成了近两年最受关注的热点。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近日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3月,电商直播用户规模达2.65亿,占网购用户的37.2%,占直播用户的47.3%。
某咨询机构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电商直播行业的总规模达到4338亿元,与同年全国10.63万亿元的网上零售额相比,还显得有些杯水车薪。
是的,尽管电商直播这两年搞得火热,但依旧不是线上购物的首选,用户直播购物的习惯还在逐渐养成当中。而突如其来的疫情,恰恰为它添了一把火。
某数据服务公司的监测数据显示,疫情发生以来,网民每天花在移动互联网的时长比年初增加了21.5%,视频类应用的使用时长增长尤为突出。
据市场研究集团近期的调研,53%的消费者有过直播电商的购物经历,其中10%消费者为新用户。
今年一季度,电商直播超过400万场。家居用品、厨具、健身器材等受到消费者青睐,销量同比增长超过40%,商务部的监测数据也佐证了近期电商直播的火热。
现如今,没守在顶级主播的直播间拼抢过,几乎等同于和这个网络世界脱了节。
有钱赚的地方从来不缺人,大批人在直播电商的各个产业链上,摩拳擦掌。
目前,直播电商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以品牌商家为代表的上游,以直播机构和服务商为代表的中游,以电商或短视频平台为代表的下游,撑起了一场场直播。
而直播电商的中游从业者,几乎可以说是被这个产业造就的,也是和这个业态捆绑最为紧密的。
据媒体报道,近三年中国新增了563家从事电商直播和网红业务相关的企业,在目前1200多家相关企业中,超过200家曾获得过融资。
智联招聘日前发布的《2020年春季直播产业人才报告》称,春节复工后一个月内,在企业整体招聘职位数与人数同比下降的背景下,直播相关岗位的招聘职位数上涨了83.95%,招聘人数增幅高达近 133%。
受人社部委托,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11日发布《关于对拟发布新职业信息进行公示的公告》,拟新增10个新职业,“互联网营销师”就是其中之一,这之下包括“直播销售员”工种。目前,部分职业院校已经组建了培养专业电商直播人才的院系。
不过,不是所有人都能分到肉,大部分人其实都是喝汤喝饱的。前淘宝直播负责人赵圆圆曾表示:“这个圈子里,只有两种主播:头部主播、其他主播。”大浪淘沙后,能够成为薇娅、李佳琦的,大概是极少数具有一定专业背景的幸运儿。
因为,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主播并不是明星,“全网最低价”、“限量”、“秒杀”,这才是最刺激肾上腺素的。
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调查的数据,商品性价比高、展示的商品很喜欢、价格优惠是驱动直播购物用户的主要因素。
也就是说,价格是消费者考虑的第一因素,电商主播的用户粘性基本要靠低价来维持,而这就需要强大的议价能力,这可不是一个普通的主播就能办到的。
与此同时,还有更多的消费者,没有选择直播电商购物。消费者协会的上述调查显示,担心商品质量没有保障与售后问题,成为了消费者没有通过直播电商购物的主要因素,有37.3%的消费者在直播购物中遇到过消费问题。
此外,消费者在直播电商购买的品类大多为服装、日用品、美食、美妆等单价较低的商品,想要实现“万物皆可直播”,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某咨询公司的一项调查显示,有27.21%的受访用户看好直播电商的未来发展,46.26%的受访用户持中立/观望态度。不少机构发布的研报也指出,直播电商是否是电商行业下一个风口仍处于观望阶段。
当突发的疫情和平台的扶持等短期红利被消耗殆尽,电商直播的带货能力是否还能持续增长,一切还是未知之数。
数据新闻编辑 李媛
新媒体设计 陈冬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