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赛场内外见证成长,隔网相望尽是人生

由 甫全胜 发布于 体育

直击

12月29日落幕的乒超联赛,见证了许昕、赵子豪们的精彩表现。同一时间,在崇明体育训练基地内,一张张稚嫩的面孔如往日一样立于球桌一侧,无所保留地挥舞着手中的乒乓拍。他们也渴望着,有一天能沿着前辈的足迹,步入联赛的聚光灯下。

不过,对于上海乒乓球队的年轻球员们而言,眼下还有更现实的目标——来年的全运会。冬训期间,他们的训练重点都将围绕着这场重要战役展开。而在与乒乓球馆仅一墙之隔的羽毛球馆,同样是一番挥汗如雨的场景。这支曾培养了许多羽坛名将的队伍,近年来后起之秀不断涌现。他们肩负着上海羽毛球的希望,并为此倾尽全力。

对于上海乒羽中心的运动员们而言,竞技体育教会自己的不止是拼搏与坚持,还有领悟与成长。

1 隔网相望,比体能、比技巧

更是心理的博弈

“相比最初接触自己所从事的项目时,现在的你最大的改变是什么?”当被问及这一问题,上海乒乓球队球员季昕凌与上海羽毛球队球员唐平阳给出了几乎一样的答案:“以前只知道要把打过来的球打回去,随着慢慢长大,现在知道了要猜对方的心思,思考对手的站位。”

技术与体能当然是这两项运动的基础。受疫情影响,乒羽中心的两支队伍直到下半年才迎来了年内的首场大型赛事。此前的多数时候,只能留在基地中,通过无数次的重复练习,打磨技术、提高体能。“训练里最苦的就是练多球。”季昕凌口中的“多球”,就是一次性将一盆球打完,“一盆差不多能装150个球,快的话两三分钟打完,慢的话七八分钟。上强度的时候一下午就可以打三四盆,每次打完都感觉气喘不过来。”

在上海乒乓球队女乒主教练陈叶君的回忆中,自己已数不清有多少次看到队员们在极度疲惫的状态下仍自发加练,内心泛起一阵想哭的冲动。然而,他也很明白,在运动员的培养过程中,这些并非全部,“乒乓球对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有很高要求,因此运动员的培养周期很长,需要多年教学指导的沉淀才能见到效果。”

磨练心智的最佳方式无疑是比赛,外部压力、突发状况、得失心,这些都是平时的队内对抗所不具备的因素。为了在特殊时期让运动员在训练中得到成长,陈叶君琢磨出了不少办法,用他的话说就是“在队内比赛中强行制造困难”。

“故意判他发球违例、算分时候赖他一个球,或者告诉队员,他的球拍不符合规定,需要换备用拍或别人的球拍。有时候,我会在某组球员打对抗时,安排其余球员同时给其中一方加油。”陈叶君表示,自己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制造偶发事件,为的就是让运动员学会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应付比赛。

2 赛场内外见证各自不同的成长

在陈叶君的乒乓哲学里,还有一件事同样重要——学会正确看待胜负。“我们队里多位主力运动员都处于青春期,他们在青少年比赛里经常夺冠,但在参与成年组赛事的过程中时常会感到落差。”令陈叶君最记忆犹新的是某年的全国少年锦标赛,作为单打夺冠热门的小将陈熠意外折戟半决赛。赛后,陈熠表现得极度沮丧,而陈叶君并未和她讨论任何关于比赛的问题,只是告诉她,“每次输球了就要想想自己出色的比赛,如果哪天取得成功了,也要记得再回过头想想今天的这场失利。”时至如今,陈熠还会不时提起教练当时的劝诫,这句话对其人生的影响将贯穿赛场内外。

每个人从运动生涯中所收获的成长都各不相同。在季昕凌看来,随着年龄增长,自己已不再像最初那样总是为失利找借口,这两年起也渐渐学会了接受失败。而进入上海羽毛球一线队已有10年的唐平阳则认为,自己开始真正明白羽毛球双打项目背后的内涵。

“小时候,我其实并不真正了解这项运动。当时我和搭档的水平差不多,在场上我不止会和对手较劲,也常常会和搭档较劲,有时甚至会有些摩擦。”据唐平阳介绍,她曾短暂放弃羽毛球回到学校读书,两段截然不同的经历反而让她更懂得羽毛球的魅力,“多数时候,读书是自己独自作斗争,而打球则是和搭档、教练一起奋斗。”

在唐平阳的记忆里,近来印象最深刻的比赛并非某场酣畅淋漓的大胜,而是去年在全国锦标赛上发挥失常的经历。“当时我们发挥不佳,但是下场之后没有人有过一句抱怨,所有人都选择共同面对,这是让我最感动的事情。”正如上海羽毛球队女双教练朱晓成所言,“女双这个项目,胜负是两个人的,没有什么比团队的氛围更重要。”

下一期小体将带大家

走进上海拳跆运动中心

直击运动员的冬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