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于《足球》报记者苏鹏在社交平台发布的消息称,江苏苏宁俱乐部其实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开始为俱乐部寻找下家。但是,因为足协中性名称的限制,导致在没有广告效应的前提下,无人问津。
中性名称确实阻碍的俱乐部转让
我认为苏鹏所说的这一点是真实存在的情况。放眼中超、中甲俱乐部,有多少企业在未进入足球领域之前,根本默默无闻。包括广州恒大,在他们未进入到足球领域之前,我确实知道有这么一家房地产公司,但论其知名度和品牌效应,并不明显。虽然近十年来看恒大在足球这件事情上投入了巨资,但是如果将恒大的销售额以及品牌价值结合起来的话,也算是赚了个盆满钵满。
包括像石家庄永昌、广州富力等以房地产开发为主营业务的企业,都通过冠名收获到了较大的品牌价值,从而使品牌价值得以变现。
所以,一旦没有了冠名,势必将极大地打击了投资人的信心和兴趣,这是显而易见的。由此我们相信,苏宁俱乐部转让无果,与中性名称肯定有其关联性。
推行中性名是对还是错?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中国足协强制推行中性名称的策略,褒贬不一。其实也不乏很大媒体大V们也对足协进行了抨击。
我认为,从世界足球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来看,中性名称肯定更加有助于提升一个城市的品牌形象,若干年后,对于提升足球所在城市球迷之间的互动性和向心力,至少不会在中途因更换赞助商而出来断档和推倒重来。所以说,用发展的眼光来看,无疑是有益的。
推行中性名的时机似乎有些不妥
任何一件事情最终完美的结果,都是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人,做了一件正确的事。而结合于当前的经济大环境,中超俱乐部运营的困难已经显而易见,在这样的前提下推行中性名称,无疑有些“落井下石”。
以天津泰达为例,数十年投资高达100亿人民币以上,而中性名称的推行,不仅使泰达这个名称消失,而且企业也随之丧失了继续投资的兴趣。像苏宁俱乐部转让无果这个事情,也确实非常具有代表性。
面对当前所处的形势,弄不好中国足协的相关领导也意识到确实有问题。但是,针对于中国足球的直属管理部门,从管理的角度来讲,也不好“朝令夕改”。已经推行下去的政令,而且绝大多数俱乐部都按照这个要求执行了,这时候如果对某一俱乐部网开一页,那是不可能的,更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作为球迷的你,你是否认同于我的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