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冬残奥会保障|他们,展现中国形象

由 希学英 发布于 体育

北京冬残奥会的赛场中,运动员们拼尽全力,奋勇争先。赛场内外,与运动员们同样拼搏努力的还有数量众多的志愿者们。为提高观众的观赛体验,为保护闭环内人员的身体健康,他们坚守岗位,专注服务保障工作,更有残疾人志愿者争当赛事服务的“螺丝钉”。他们付出的汗水和努力展现着中国人热情、友爱、团结的形象,为春天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增添无数温暖的瞬间。

王梓博在看台入口举牌提醒观众佩戴口罩。

王梓博 我愿意做一颗螺丝钉

22岁的王梓博是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为数不多的残疾人志愿者。在助听器的帮助下,王梓博在志愿服务中和健全人一样,可以正常交流。北京冬奥会上,他在国家体育馆尽职尽责,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冬残奥会期间他继续服务于此。在王梓博看来,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帮助别人,他愿意在冬残奥会的志愿服务中付出更多。

王梓博是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系的大四学生。虽然先天伴有听力障碍,但他仍然希望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贡献力量,报名参与了赛会志愿者选拔,最终如愿以偿成为国家体育馆的赛事服务助理。

赛事服务助理的职责有哪些?王梓博将其归为四类,即赛前组织观众进场,引导观众找到自己的座位;赛时监督观众佩戴口罩,提醒观众场内不能饮水和进食;赛后引导观众有序退场;为观众答疑解惑,如指引场馆卫生间、商店位置等。

“欢迎来到国家体育馆”“请问您有什么需要帮助”“离席时请您注意脚下”“请您带好随身物品”……在场馆服务过程中,这是王梓博重复最多的话。他细致的引导、真诚的笑容,受到了现场观众和场馆经理的肯定。

最令王梓博感动的瞬间,是走廊门口迎接观众时,一队小朋友小手举着门票,排队等候进入观众席。“小朋友们,晚上好,欢迎你们来到国家体育馆,祝你们观赛愉快!”王梓博热情地向孩子们打着招呼,小朋友们也热情地向他挥手。其中一个小男孩跑过来说:“哥哥,你们好棒,我将来也要成为像你们一样的志愿者!”

王梓博坦言:“能够参与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志愿服务,我感到非常幸运,这段经历为我的大学生活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愿意做一颗螺丝钉,为国家体育馆赛事顺利运行贡献微薄之力。”

吴苗苗(右一)和伙伴们一起研究特刊的制作。

吴苗苗 我们守好了“国门第一岗”

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有一支600多名志愿者组成的服务保障团队。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产业管理系大三学生吴苗苗,是首都机场志愿者业务领域的助理,同时也是机场志愿者宣传组的负责人。与机场其他志愿者不同,吴苗苗每天的工作不是直接跟入境人员打交道,而是围绕着机场的志愿者展开,为志愿者团队的整体建设、宣传以及保障等工作添砖加瓦。

正式上岗以来,吴苗苗成了机场志愿者的“小管家”,事无巨细地为他们打理着生活事务,为的是让大家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志愿服务中。及时了解各个岗位的信息,对接志愿者们的需求,为志愿者们的工作排忧解难……志愿服务期间,吴苗苗协助志愿者经理保障着每一位志愿者的工作和生活,用文字、镜头记录着大家工作和生活的点点滴滴,展现着志愿者的付出与成长,不断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她还与机场各志愿岗位实时对接,进行志愿服务的统计与信息收集,并向志愿者部报送场馆动态信息。

冬奥会结束后,吴苗苗马上投入到了冬残奥会的准备中。为迎接冬残奥旅客入境,她整理了详细的残奥服务资料,制作了线上线下两种不同类型的志愿者岗位培训内容,以文字材料、照片和视频等不同的方式,帮一线志愿者从残疾人沟通技巧、轮椅使用方式、服务基本礼仪等多方面了解残奥知识以及服务规范。“从冬奥会到冬残奥会,留给志愿者进行服务转换的时间其实并不多,我尽可能多地为他们提供一些资料。”吴苗苗说。

不过,对冬奥的热情帮助志愿者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的困难。“冬残奥会入境高峰期间,我们闭环内外的志愿者高效配合,有序运转,圆满完成保障任务,为冬残奥会守好了‘国门第一岗’。”吴苗苗自豪地说。

侯婧在测温门前认真值守。

侯婧 真心付出一定有收获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北京工业大学有400多名志愿者参与北京冬奥村(冬残奥村)的服务保障工作。来自北工大文法学部英语专业二年级的侯婧就是其中的一员,她表示要在岗位上全力以赴,为冰雪盛会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侯婧的工作岗位位于北京冬奥村(冬残奥村)的测温门/验证点,这个岗位每天都会迎来大量出入冬奥村的人员。侯婧的工作职责是,在严格遵守防疫规定的前提下,引导出村入村的各国代表团成员履行消杀、测温等手续。验证点则分布在冬奥村的四处,志愿者的工作是通过辨认注册卡上的“R”标记,判断人员是否有进入居住区的权限,从而保障居住区人员的安全。

在岗位上,侯婧除了常规的测温、引导、检查工作之外,有时还需要帮助各代表团处理临时遇到的问题,例如帮助代表团人员寻找返回酒店的预订车辆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在老师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侯婧从最初的生疏,逐渐变得得心应手,她的热情、熟练和专业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肯定。一句句来自不同语言的问候和感谢,让侯婧感受到了代表团人员洋溢的热情,这些温暖的瞬间都变成了服务冬奥的荣幸。“‘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只要真心付出,一定能够有所收获。”侯婧说。

作为一名北京女孩,侯婧和家人近在咫尺,但即使是万家团圆的春节,也不能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对此,他们都毫无怨言,侯婧的爸爸妈妈都很支持她为冬奥做志愿服务工作,让她珍惜这个难得的为冬奥做贡献的机会。侯婧说,“虽然很长时间都无法见到亲人,但是他们的支持和鼓励就是我志愿工作的动力,也是我最强大的后盾。”

更多内容尽请关注冬残奥会会刊

北京冬奥组委 供图

冬残奥会会刊

编辑 康典

流程编辑 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