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北京冬奥会开幕的前一天,冬奥火炬手韩小炎,在八达岭长城上进行火炬接力的途中,回头看到了身后小海坨山顶的积雪,作为冬奥建设和赛事安全的负责人之一,在那里,他已经工作了四年。
冬奥结束后,北控京奥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韩小炎的工作却没有结束,“把冬奥优秀的成果和丰富的遗产展示给更多人,要保护好、利用好冬奥园区,同样需要安全为先。”韩小炎说。
4月11日,延庆赛区山上的索道站台,韩小炎向记者介绍这四年的冬奥建设故事。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在没路的地方建设
2018年3月13日,韩小炎正式到达延庆赛区,作为北控京奥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主要负责生产、生态安全、疫情防护等工作,那时候,距离冬残奥结束的日期2022年3月14日,还有整整四年。
延庆赛区是冬奥各个赛区中建设难度最大,施工周期最短的赛区,最高处海拔2199米,在冬奥建设开始之前,这里只是一片荒山,距离延庆县城18公里,山路也只到山下的西大庄科村。
“我到的时候,刚刚修了一条到半山的临时路,很陡,也很窄。”韩小炎说,和平地上的施工不同,山区施工格外复杂,材料上山是最大的困难之一,运输材料的都是大车,在陡峭的山路上经常堵车,临时路上那时候还没有护栏,一路都要有人值守,随时指挥交通、检查车辆、提醒司机安全运输。
韩小炎在索道上进行安全巡查。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在施工四年的每一天,现场随时可能发生危险,尤其是后期,每天有上万人在山上工作,“工程分散在山坡上的很多地方,工人们也都不是集中工作的,满山遍野都是工作的人,而且,很多工程都在危险容易发生的地方,甚至有一些工程,本身就很危险。”
韩小炎介绍,最危险的工程是人工挖桩,在山上打桩,机械上不去,只能靠人力,“1000多个桩,最大的直径只有1.5米,最小的0.8米,深度却有20米。”韩小炎介绍,“人工挖桩的方式,在平常的工程中已经不用了,但在山上,只能通过这种方式完成。挖这种桩的时候,一个人在上面,一个人绑着绳子在下面挖,两个人一般是夫妻、兄弟、父子,因为对安全意识的要求非常高,井下变幻莫测,可能上面的人一走神的工夫,下面就会出现危险,所以必须要非常可靠的人才能合作。”
防火防汛都不能少
在山上施工,防火工作比平地上更复杂。
“尤其是疫情发生后,1万多人在山上,一周才能下来一次,山上必须做饭,防火就尤其关键,边上随时要有人盯着,一刻也不能放松。”韩小炎说。
工程中本身的火灾隐患,更需要严防死守,如雪车雪橇中心的建设中,大量使用钢结构建材,需要电焊,每一个焊点,都是一个隐患所在。
韩小炎站在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延庆赛区的智慧管理平台前,这里可以实时查看所有公共场所的情况。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为防止电焊引发的火灾,韩小炎他们想了很多办法,如每天都要上报动火点,把动火点分为高中低风险类型,尤其是高山上,风特别大,风险也很高,必须保证不起火,“一旦起火,就很难挽救,人上去都费劲,更不用说救火了。”
根据生产安全的标准,每一个动火点,都需要配备灭火器、灭火带等器材,同时要有专门的安全人员,在焊点旁边监察,“实际上我们在每个动火点,都配备了两个专门监察的人,同时,还在每一个小的区域内,配备了30人的巡查队,随时处理任何紧急事件。”
除了防火,山区施工还需要防汛,“和防火相比,防汛更复杂一些,主要是因为缺少经验,所以要对所有的工人进行培训,教会他们遇到汛情该怎么处理,比如说,不能往山下跑,不能随便乱跑,必须往提前设定的避险点跑。在汛情发生时,一旦慌不择路,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就非常高。比如,跑的时候看到有块凸出的大石头,躲了进去,就很容易被洪水冲走。”
即便风和日丽,安全工作也不能放松,韩小炎介绍,山区气候复杂,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来一阵大风,那些焊点就非常危险,“整整四年,没有一天是放松的。”
大雪中的夜间防护
2022年2月4日,冬奥会开幕,韩小炎和他的团队,也迎来了最紧张的时刻。
从山下的冬奥村,到雪车雪橇中心,再到高山滑雪赛道下的缆车中心,只有一条路,而且,运送人员、物资的车辆都是大车,“必须保障赛事通畅,一旦出现应急情况,就要用最快的速度处理。”韩小炎说。
2月13日,小海坨山上,下了2015年以来最大的雪。大雪从凌晨下起,那时候,韩小炎刚下班两个多小时,“我是夜里12点多下班,吃了点儿东西,休息了一会儿,就开始下雪了,这时候肯定不能休息了,开上车在路上巡逻,随时准备处理应急情况。”
4月11日,延庆赛区的雪道上,压雪车还在作业。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从建设之初就负责安全工作的韩小炎,熟悉延庆赛区的每一个地方,了解每一个可能产生隐患的区域,因此,他也是赛事期间,设施设备等安全保障的最佳人选之一。韩小炎还记得,下雪的那一天,他在车上整整度过了12个小时,“开着车来回巡逻,要保证路面的情况,随时和除雪、扫雪的队伍联系,一直到当天下午3点多,才第一次下车。”
特殊的保障给韩小炎带来了特殊的经验,“许多东西只有经过了,才能发现里面的学问非常复杂,比如除雪,有固体的融雪剂、也有液体的融雪剂,什么时候撒固体的,什么时候洒液体的,都有讲究。而且,融雪剂需搅拌,当时我们只有山下一个搅拌站,要负责10公里山路上所有的融雪剂搅拌,只能靠大车来回运输。这只是一方面,整个赛事期间,每一个环节,都在高度紧张中运转,好在,所有的保障工作都顺利完成,没有出过一次险情。”
冬奥之后未来更长
2022年4月11日,赛事结束近两个月后,赛场里的雪还未化尽,从冬奥村一路往上,经过雪车雪橇中心,山间公路延伸到山顶下面的不远处。一路上,都有工人在施工,韩小炎介绍,当前正在进行设备撤场即临设拆除的工作。
4月11日,赛场里的雪还未化尽。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虽然工作节奏稍微放缓,但韩小炎并未轻松。“赛事过后,大家都放松了,这时候尤其要注意安全工作,比如在奥运村拆除设备,不仅需要施工安全,还要尽可能不损坏村庄的路面、墙面等,为赛后利用打好基础。”
冬奥结束了,但赛区的设施留下来了,这些珍贵的设施如何利用,利用中又如何保障安全,是留给韩小炎和北控集团的新题目。
韩小炎站在赛场的一处阳台上,在这里可以看到延庆赛区所有的建筑。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记者在赛场看到,大部分临时设施已经拆除,冬奥村、雪车雪橇中心、高山滑雪中心等区域,都有工人在进行维护修整,还有一些冬奥元素被保留了下来。“有很多冬奥元素都会完整保留下来,让以后的游客能感受冬奥理念,冬奥精神。”韩小炎说。
据了解,在赛后,延庆赛区将向游客开放。目前,预计在五一开放,因疫情等不稳定原因,具体开园时间、接待规模都尚未确定,“我们的预案中,开园之后,可以在上万客流的情况下,提供游览秩序、游览安全、防火防汛等方面的保障。但具体开园的时间,以及是否会限流等,要根据防疫政策随时调整,目前还不确定,”韩小炎说,“但我们已经在做最完善的准备,让冬奥遗产得到最好的利用。”
延庆赛区正在进行赛后整理,为未来开放做准备。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对韩小炎来说,四年的冬奥保障经历,是他弥足珍贵的经历,“建设和赛事保障的时候,没时间想,等到结束了再回想,挺感慨的。过去四年,有艰苦的工作,也有艰难的挑战,但同时,这些也是难得的机会,让我们得到了很多珍贵的经验,包括在安全保障中精益求精、一丝也不能放松的理念。在未来,我们会让这些经验和理念延续下去,为园区提供更好的保障,也让更多人感受冬奥精神,大国风采。”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影 王颖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