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带着师生“全方位”模拟奥运会,他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美好、希望的火种

由 度方针 发布于 体育

正值暑假,羊坊店中心小学体育教师周晨光却比平时还忙。近20年间,这位普通的小学老师带着全校师生“全方位”模拟了18届夏季奥运会及冬季奥运会。与时代脉搏同步,用奥林匹克教育实践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美好、希望的火种。

周晨光指导孩子们体验旱地冰壶。

结缘奥运

将运动转化为乐享教育

中国民间奥林匹克教育执行团队发起人、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手、北京市委宣传部百姓宣讲员、北京2022冬奥宣讲员……52岁的周晨光与奥运结缘近半生,许多奥运相关活动中都少不了他的身影。而他最为看重的,则是自己小学体育教师的身份。

在海淀区羊坊店中心小学,周晨光耕耘坚守超过三十载。以此为阵地,将看似遥不可及的“奥林匹克”引至孩子们身边,走出一条将运动转化为乐享教育的创新实践之路。

时钟转回1988年,从北京体育大学毕业的周晨光被分配到羊坊店中心小学,负责多个年级的体育教学。那时的他满腔热血,面对还是用煤渣黄土铺设的操场依旧活力十足。上课时哪怕跑圈,也并不在旁发号施令,而是亲力亲为带着孩子奔跑,一年掉了十斤肉。

虽然孩子们上课时的表现还算令人满意,但工作几年后,周晨光渐渐开始觉得有些迷茫。“体育老师似乎不像文化课老师,能得到真正的重视和关注。如果文化课要占课,那就会占体育课。”此外,当时社会也普遍将体育课视作“玩儿”,或顶多在上课期间“锻炼身体”,并不将其作为一种教育看待。至于通过体育影响到孩子们的生活、人格、心智,更是少有关注。“体育带来的幸福、快乐等等,家长和社会是体会不到的。”

事实上,这些烦恼更多来自于周晨光的“野心”,毕竟作为普通体育老师,把课上好,保证学生安全,也就算完成任务了。“可能是我不想只做这么一点儿,不想体育只是可有可无的角色。”

上世纪90年代末,周晨光结识了首都体院学院奥林匹克研究学者裴东光,后者曾在加拿大师从国际奥林匹克学界的泰斗级学者。通过与裴东光的长谈,周晨光发现心中模糊的疑惑被点明了。“裴老师说只有‘体’没有‘育’,不是完整的体育。奥林匹克教育可以对中国现行体育当中‘育’的不足予以补充和完善。”

周晨光在课堂上展示自制的“雪车”。

周晨光展示自制的“标枪”和“球棒”。

自制器材 模拟“点火”感知奥运神圣

如何将奥林匹克教育真正落地?照本宣科最简单,却浮于表面。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在欢庆的汹涌人潮中,周晨光感受到了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与民族自豪感。“要给孩子也办一场属于自己的‘奥运’!”这个念头冒出来的时候,连他自己也吓了一跳。可让孩子们认知、感受奥运,确实没什么比亲身“参与”更直观的了。

彼时,奥运热潮虽已显现,但对普通人来讲,更多只是一场国家盛事。周晨光想办校园“奥运”,起初并未得到领导层面和其他教师的支持,“觉得可能有些出格、不务正业。”

更重要的问题是,器材在哪里?学校库房只有几支金属头的标枪、沉甸甸的铁饼、铁质跨栏,都不适合给孩子玩儿。

“要么就借,要么就做。”周晨光打定主意,了解到国际田联正在东亚地区推广少儿田径,将金属标枪、铁饼等用类似泡沫的材料进行改造。他辗转从北体大借来两支这样的标枪,因为购买不到相同材料,便用空调保温管套在PVC管外面,再将家里地垫剪成“小尾巴”,粘在标枪一端,模仿着做成“软式标枪”。

还有铁饼,周晨光用瓦楞纸箱裁成大圈小圈的形状嵌套在一起,做好配重,用胶带加固,即可模仿着抛出。“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掷铁饼者’那尊优美的雕塑,但绝大多数人都接触不到这个项目,应该让孩子去了解和体验。”

颁奖环节更是精心设计——用小方凳做成颁奖台,用黄杨树枝做成“橄榄枝”,就连奖牌和证书都是自制的。证书上还印有周晨光当时能找到的国家体操队所有奥运冠军的签名,其背后则是顾拜旦《体育颂》的中英版本。

如此投入认真地对待一场“游戏”,领导、老师渐渐被打动并加入进来。带着孩子们认识各国国旗、了解相关文化、制作奥林匹克知识展板……一系列准备工作后,2002年5月10日上午,羊坊店中心小学,同时也是中国孩子的首届模拟奥运会开幕了。受条件所限,设定软式标枪、软式铁饼、短跑、跳远、铅球5个项目,划分成5个区域,全校852名孩子参加了所有项目的比赛。

近20年过去,周晨光依旧清晰记得那令人激动的瞬间——小运动员们举着用红布包裹手电筒制成的塑料模拟“火炬”绕操场传递一周,“点燃”了设在学校锅炉房顶上的“圣火”——提前放好的鼓风机,刹那间将双层红绸子吹到1.5米高,犹如火焰熊熊燃烧。在场所有的人都被震撼了,孩子们欢呼雀跃,不少教师甚至感动落泪。“奥运会的美好神圣,我们都努力接近了。”

冰雪运动 春日校园化身“冬奥赛场”

此后,羊坊店中心小学规定在每年4月最后一天都用来举办模拟奥运会。从拼出五环造型,到用各国语言喊口号,孩子们以班级为单位,代表各个“国家”在“开幕式”上的展示也愈发精彩纷呈。

从2006年开始,北京市着重推进奥林匹克教育。乘着时代的东风,羊坊店中心小学模拟奥运会成为各地学校及各界人士争相了解观摩的对象。周晨光与裴东光,及他们引领的民间奥林匹克教育执行团队被邀请至学校、社区……举办了数百场次的宣讲与活动。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当时的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高度赞许北京奥林匹克教育,称“奥运会开幕前,中国已经拿到了第一块金牌。”

伴随2015年北京成功申办冬季奥运会,周晨光琢磨着将以往的模拟夏季奥运会改为模拟冬奥会。这一提议让孩子们沸腾了,但学校里无冰无雪无器材,他又一头扎进“发明”之中。

实心轮胎上面装把手,下面装轮子,就成了“冰壶”。长方形木板装上轮子,则成了可趴可坐的“雪车”。周晨光还不忘细心将木板四个尖角锯成弧形,打印了真正雪车的图案贴上使其更为逼真。泡沫板与墩布把绑成的“冰球杆”、废旧美发椅及体操棒组成的“雪橇”……都让孩子们在属于自己的“冬奥会”上“玩疯了”。当孩子们奋力撑着“雪车”前进,把“冰球”打得砰砰作响,这春日里的校园俨然就是少年们的冬奥赛场。

若是追问,孩子们在参加模拟奥运会后有什么切实转变?周晨光摇摇头,“参与其中时,孩子就是享受体育的幸福、快乐,短时间不会有太多太深远的思考。随着成长,自己会去发现和比较。”常有已经长大、离开学校的孩子们回头给予反馈,向他感慨以往的模拟奥运会令他们内心感受到了希望、觉得“我也可以”、觉得体育很美,是可以陪伴终身的伙伴。

这些反馈,同样还存在于团队赴安徽11个区县举办模拟奥运会时,孩子们欢天喜地的笑脸中;存在于汶川地震后,四川德阳的孩子们追逐在模拟奥运会赛场,重又放出光芒的眼神;存在于为全国各地的老师作奥林匹克教育培训时,大家纷纷发出“体育也能这么可爱”的感慨……“北京作为‘双奥之城’,不只是举办了两个奥运会。如果借由奥林匹克教育,将更多体育的美好带给孩子们,则是对北京精神、双奥之城最好的传承和解释,也是作为体育教师的责任与使命。”

来源:北京晚报 本报记者 魏婧

流程编辑:u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