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竞赛场馆精彩不落幕

  新华社北京3月20日电(记者赵阳)北京冬奥会已落幕,随着竞赛场馆对公众开放,“冰丝带”“冰立方”“雪飞天”“雪游龙”和“雪如意”这些奥运建筑又将迸发出新的活力,诠释着中国对可持续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冬奥竞赛场馆精彩不落幕

  外形灵动飘逸、冰面平滑如镜的国家速滑馆被称作“冰丝带”。冬奥期间,各国运动员在这里13次打破奥运纪录和世界纪录。“冰丝带”也被运动员们赞叹为“最快的冰”。

  速度滑冰男子1500米亚军克罗尔感觉这里就像是自己的主场,冠军努伊斯更是激动地感叹“所有运动员都能在这做到最好”,德国速滑选手费利克斯·里吉亨在社交媒体上坦言,每次踏入这座不可思议的建筑,都被惊艳到说不出话来。

  如今,“冰丝带”已经成为市民争相拍照打卡的双奥地标。未来,它将成为北京四季运营的大型冰上活动中心,除了举办国际级赛事,也可同时开展冰球、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壶等各类冰上运动,供2000余市民同时体验冰上活动。

  创新性索网结构组成的“轻质屋顶”、近1.2万平方米的超大冰面、智慧场馆系统灵敏控制建筑内部环境、二氧化碳制冷剂打造高质量冰面降低能耗……一众科技力量的加持下,“冰丝带”在细微处展现绿色、可持续的冬奥理念。

  “冰丝带”设计总负责人、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郑方清晰地记得当初为“冰丝带”命名时的灵感闪现。

  “透明的建筑外观仿佛一条轻盈的丝带覆盖在体育馆表面,我眼前一亮,想着就用‘冰丝带’吧,相信大家会喜欢这个名字,希望它传遍全世界。”郑方说。

冬奥竞赛场馆精彩不落幕

  “北京冬奥会的遗产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可持续发展’,”张家口赛区总规划师、北京赛区首钢滑雪大跳台总设计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利说,“这届冬奥会向世界展示了可持续奥运的中国模式。”

  张利带领团队设计的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伫立在群山之间,曲线灵动,“如意柄首”的环形设计独具匠心。

  在这里,中国传统文化与冬奥绿色理念巧妙结合。德国跳台滑雪运动员阿尔特豪斯说:“即便坐在那里,看着周围的灯光环绕整个赛场,都令人十分欣喜,特别酷。”

  “雪如意”的设计团队充分考虑了场馆的赛后可持续利用。这里除了会举办各种大型冬季运动赛事外,也将为公众提供室内外多种活动体验。

  在“如意柄首”设计的“空中俱乐部”可容纳近千人观赛、观光、举办各种展览、仪式等室内活动。游客可以沿赛道两侧的台阶徒步观光,一览山川河流秀色。赛道底部的足球场也可承办大型文化活动的开幕式、演唱会等户外活动。

  “体育和建筑有一种共性,它们都鼓励人们发现更好的自己。我和同事希望将北京冬奥会所倡导的理念融入未来的项目之中,帮助更多人在城市生活中发现更好的自己。”张利说。

  在延庆赛区,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雪游龙”赛道蜿蜒曲折,线条流畅。赛道中部的巨大螺旋成为这条赛道最醒目的标志。

  德国运动员约翰内斯·路德维希认为,整个螺旋弯以及之后的弯道使运动员在滑行过程中面临很大的挑战,可以说“是延庆赛道最有趣的地方,也是最与众不同之处”。

冬奥竞赛场馆精彩不落幕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师张玉婷是“雪游龙”副设计主持人。她说,选址决定前并没有刻意设计螺旋弯,而是在选址考察后依托整个山体走势不断修改设计的成果,充分体现了建筑设计与自然环境的完美融合。

  “在冬奥会最后一个比赛日,我站在看台上看着大家庆祝、留念、不舍、离别, 往日的种种画面呈现在眼前,默默流下感慨的泪水。正如我们的赛道一样,我们一路蜿蜒,终将到达终点。而终点亦是起点。”张玉婷说。

  “雪游龙”预计在今年“五一”期间面向公众开放,在赛后持续利用新起点上再出发。

  未来,人们将有机会从大众体验出发口出发,享受这条赛道带来的刺激与快感,或者在屋顶的步道游廊上沿蜿蜒的赛道回环攀升,登高望远,近距离拥抱自然。为青少年运动员预留的出发口也有望使“雪游龙”成为未来雪车雪橇运动的培训基地。

  在多位建筑师眼中,冬奥场馆所传递的可持续的创新理念也已经成为北京冬奥会重要的人文遗产。

  国际滑雪联合会官员莫雷西参观当时还在建设中的首钢大跳台时,亲切地将它称为跳台滑雪运动的“第一个家”。

  “我深深感受到这句话的重量,因为一个建筑只有为人们带来爱和归属感才能称之为家。在那一刻,我见证了奥运把世界各国人民团结在一起的神奇魅力。”张利说。

  “奥运使我们在那些宏伟壮阔、光彩夺目的空间里认识自己,共享梦想成真、相互依存的感觉,并且为智慧城市和未来低碳生活提供范本,”郑方说,“冬奥场馆的可再生能源、绿色建筑、智慧运行等技术,将从赛场直接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冬奥竞赛场馆精彩不落幕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延庆赛区总规划师、总设计师李兴钢认为,以冬奥场馆建设为契机,中国国内工程项目设计会更加注重环境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等。

  “每一个参与场馆设计、建设、赛事运行组织的人都是冬奥的宝贵遗产。我们力图把自己获取的经验记录下来,为后人所用,立足当下,放眼未来,以造福后人的心境,面对当下的问题。”李兴钢说。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2034 字。

转载请注明: 冬奥竞赛场馆精彩不落幕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