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沈静 赵君 本报通讯员 李英杰
一把举起198公斤,力压各国参赛选手……8月27日,东京残奥会力量举重男子65公斤级决赛,山东运动员刘磊将一枚金牌收入囊中。而这也是他举重生涯所收获的第四枚残奥会金牌。
刘磊1987年出生于枣庄市峄城区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2岁时因小儿麻痹症致使腿部残疾。2001年,还在求学的刘磊偶然接触到残疾人举重项目,并在各级残联组织的帮助下,在峄城区体校开始了他的举重生涯。因2004年参加全国残疾人举重锦标赛获得第三名,刘磊被中国残疾人举重队选入国家队训练。
“之前三次残奥会夺金我都没哭,但是这次真的流泪了,因为这枚金牌来得太不容易了。”刘磊告诉记者,因为身体状况不是特别理想,里约残奥会后他就有退役的打算。但在家人的支持下,他又挺过了这几年。“疫情原因,残奥会推迟一年举行,这对运动员来说也是很大的考验。特别是赛前两个月,因为出国参加排名赛、配合隔离,训练不是很系统,几乎所有队员的实力都有所降低。”
刘磊坦言,不是没想过放弃,但是姐姐的一句话,让他坚定了参赛的决心。“我姐跟我说,刘磊,你去了没拿到好成绩,可能会难过几个月,但你要不去,可能会遗憾一辈子。”
这次比赛前,刘磊已经作了最坏的打算:拿铜牌,甚至没有牌。“但我心底里还是想要拼一把的。”
支撑刘磊拼下去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刘磊想要做给儿子看。“来东京之前,我问我儿子,‘爸爸能拿第几?’儿子说‘第一呗。’我以为他不知道第一是什么意思,就又问,‘第一、第二、第三是什么意思?’儿子说,‘金牌、银牌、铜牌。’”刘磊说,我必须坚持,必须努力,这是给儿子最好的礼物。
连续参加四届残奥会,并且四次获得金牌,对于一名残疾人运动员来说,绝非易事。“身体残缺是不幸的,但是我有幸生在一个伟大的时代,有着训练参赛的充分保障和支持,穿上中国的队服,我感到无比光荣。”刘磊说。
被问及如何保持高水平竞技状态,刘磊告诉记者,松弛有度的训练模式是他能坚持下来的“秘诀”。“一个残奥会周期内,赛前1年多的时间,我会投入高强度的训练,其他时间我一般通过健身等保持状态,这种模式比较适合我。”
谈到未来的打算,刘磊透露,他已经提交了退役申请。“举重对我来说,是人生的一个阶段。现在的结果,已经很圆满了。”刘磊说,“之前,考虑最多的是想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现在更希望通过自己的经验、学识、能力,去帮助更多人通过双手改变生活、实现人生价值。这对我来说,具有更大的意义。”
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