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掌声与喝彩化为更多关爱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最近发生的两则新闻,让人感慨万千。
一则是,在刚刚结束的第16届残奥会上,251名中国残奥健儿挥洒汗水、激扬热血,为中国代表团取得了96枚金牌、60枚银牌、51枚铜牌的优异成绩,创造了29项世界纪录。由于奖牌数远超第二名,被网友誉为“断层式第一”。
另一则是,今年9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迎来了一名特殊的本科新生——立志做中国版“霍金”的邢益凡。他今年18岁,体重却仅有18公斤。6个月大时,邢益凡被确诊为LAMA2-相关先天性肌营养不良(渐冻症的一种)。因为患病,他的肌肉几乎不能生长。他无法像其他孩子一样站立、行走,对他而言最大的运动能力是独坐。脊柱畸形、颈部肌肉退化、几乎无法自主转头……在如此艰难的境况下,邢益凡在高考中考出了645分的好成绩,被北航工科试验班(信息类)录取。
在今年6月的招生见面会上,当邢益凡父亲向北航招生办的老师详细介绍儿子的病情和学习情况后,招生老师的回答特别暖心:“最难的事情你们已经做完了,剩下的事情就交给我们了。”
两则新闻,都给人以震撼和触动。“生命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无论在残奥会的赛场,还是生活的赛场,都有无数坚韧的灵魂不向厄运低头,用顽强勇毅奏响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命运交响曲”。他们勇敢勃发的生命力量、平等自强的生命尊严、乐观进取的生命态度,就是对生命的最高礼赞。
在为残奥健儿和“邢益凡们”鼓掌、喝彩之时,我们还要看到他们背后更广大的残疾人群体。中国残联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中国残疾人总数已达8500万。应当看到,中国运动员之所以能在残奥会上屡创佳绩,背后凝聚了国家对残疾人权益的重视和保障。但在现实生活中,仍有不少残疾人的工作、生活面临很多实际困难,我们能为他们做哪些“剩下的事情”?如何才能让每一名残疾人活出自己的精彩?
对于不少残疾人来说,改变的第一步就是走出去。让残疾人在中国“行得通”,需要为他们提供足够顺畅地参与公共生活的无障碍设施。从盲道到轮椅通道,从无障碍公交到残疾人停车位,从盲人按钮到轮椅公厕……无障碍公共设施正成为越来越多城市建设的标配。小细节彰显大文明,无障碍设施是否完善也成为衡量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尺。
当然,对于残疾人而言,无障碍环境不只体现在有形的硬件提升,更体现在公共意识、社会心理、人们的行为习惯等无形的层面。不少残疾人讲过,让他们感到刺痛的,往往是别人的指指点点或五味杂陈的目光。残疾人需要的是心理上的平等对待,只有平等以待,他们才不会一味被限制为被动的受助角色,而是变为平等参与的主体,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其潜能。
一名盲人在自己的书中写道:“一条河在地面奔腾时是一条河,在地底下流淌时仍然是一条河,当它们面对大海的时候,它们的灵魂是平等的。”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对他们一视同仁,在尊重和理解基础上帮助他们,才会有更多残疾人创造多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