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8年的德约科维奇和费德勒一样,崇尚攻击流打法,如果你仔细回顾07美网的费德决的话,可以看到德约的进攻具有很强的侵略性,和如今的底线磨王完全不同,彼时的德约对落点还有着谜一样的执着,但对于深度的控制还远不如现在这般炉火纯青。
费德勒掀起的进攻潮对男子网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像穆雷、纳达尔这样的底线型球员也曾在一段时间内将主动进攻融入了自己的战术体系,德约也不例外。
但即使费德勒的正手进攻和巅峰的06年比起来已经有所下降,但面对年仅20岁的德约科维奇,费德勒仍然能用丰富的经验打败他。
和今年澳网里的蒂姆相似,同样信奉“大力出奇迹”的德约科维奇没能迈过状态正佳的费德勒,但蒂姆用带着强烈上旋的正反手抽球战胜了纳达尔,并且一度在决赛里和32岁的德约科维奇打平,可惜,年轻人的首个大满贯冠军,还是没能到来。
回看2007年的美网,当时的德约还是有一手不错的高压球的,可能是在换了更重的球拍以后,牺牲了一部分的高压手感。
事实证明,费德勒的技术体系和打法在男子网坛是独一无二的,出色的预判和快速的移动让他能够轻松省力地解决比赛。费纳在2017年澳网决赛再次相遇时,纳达尔已经累计打了18个小时的比赛,而费德勒的比赛时间比纳达尔少了近5个小时。
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判定德约的思路错误,因为他在第二年的澳网决赛中就战胜了费德勒,拿到自己生涯的第一座大满贯冠军。
而他由攻击流转为防守反击型的原因,可能更多是因为同为三巨头的纳达尔,以前说过,纳达尔的身体状态在2010年有所恢复,那一年他拿下了3座大满贯冠军,而费德勒的统治力却在患上单核细胞增多症后逐渐下降,其实在2006年后,费德勒的正手便已不能也不会保持在一个超高的水准,而底线拉锯是他最不喜欢的一种解决比赛的方式。
但德纳都喜欢。
所以在纳达尔复苏的2010年后,我们在2011年看到了一个横空出世的德约科维奇,那是指哪打哪的典范,由进攻流转型控制流后,德约的胜绩一路飙升,在饮食和打法问题都得到解决后,作为破局者的德约正式加入了三巨头的行列,也加入了网坛GOAT的竞争角逐。
同进攻型打法相比,控制型打法的容错率更高,德约也因此变成了一名表现更稳定,能够通过每一板积累的优势赢下比赛,他的球速和落点控制比不上费德勒,也无法借此轰赢纳达尔,但他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况且他还有一个其他球员不具备的优势:出色的柔韧性和协调性,配上瘦长的身材,让他能够在底线布防之时做出各种高难度的回球。
也正是打法的改变,让德约科维奇跻身于世界顶级球手之列,大满贯冠军数直追费纳,综合年龄和打法来看,德约也是最有可能超越费德勒成为大满贯冠军最多的球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