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曹操乃亂世梟雄,他一生不僅妻妾成羣,而且染指美女豔婦不計其數,然而,他卻將自己的三位真正的知心愛人全都推給別人。其實,曹操這三位知心愛人並非不漂亮,而都是豔絕一時的三國美女。那麼,曹操這三位知心愛人分別是誰?他們之間究竟有什麼樣的非常故事?曹操又為何將她們推出門外、讓給別人呢?
縱觀曹操的戎馬一生,他認為自己的知心愛人有三位,就是中山美女甄氏、一代才女蔡文姬和青樓歌女來鶯兒。下面就來説説曹操與自己的三位知心愛人的非常故事。
曹操的第一位知心愛人:中山美女甄氏
這位曾讓曹操為之傾倒的甄氏,原是曹操的政敵袁紹的兒媳婦,不僅曹操對她寵愛有加,而且他的大兒子曹丕和三兒子曹植對這位中山美女也都是情有獨鍾,曹植甚至把甄氏視作夢中的“女神”。以至於這曹操父子三人與甄氏之間,竟然上演的是一出風流四角戀的連環大戲。
三國時代是個美女輩出的時代,但是比得上甄氏這樣既有容貌、又有才情的美女並不多見。甄氏,不僅姿貌絕倫,氣質非凡;而且聰慧超羣,才智過人,是魏晉時期女性飄逸風雅之美的典型代表,可謂是不可多得的絕代佳人。當年甄氏雖然是寡婦之身,二手之體,卻博得曹氏父子三人同傾愛慕之情,這在中國數千年的才子佳人的風流史上可謂是難得一見。
甄氏是冀州中山無極人,中山無極即今日的河北省無極縣。她的父親是做過上蔡縣令的甄逸,母親是遠近聞名的美人張氏。甄逸夫婦育有三兒五女,生於漢靈帝光和五年十二月,即公元182年,甄洛排行最小,但是最為出色。相士劉良細看甄洛以後,對張氏悄聲説:“這個女孩貴不可言。”
自小甄氏就美豔驚人。她每次就寢,因膚白如玉,以至家人彷彿看到有人將玉蓋在她的身上,驚奇不解。令人驚異的是,美貌的甄洛博覽羣書,通曉經史,是遠近聞名的大才女。甄洛才色雙絕,美名遠揚。時任冀州牧的袁紹得知後便替自己的二兒子袁熙娶了這個美貌的女子。甄洛便成了袁熙的夫人。
官渡大戰,袁紹慘敗。不久,曹操兵圍鄴城,鄴城副將蘇由投降。蘇由對鄴城的情況瞭若指掌。他告訴曹操,袁紹的夫人劉氏尚留在城中,極得劉氏喜愛的二媳婦甄氏也在她身邊。曹操早聽説甄洛在袁氏父子的眾多美豔妻妾中是最為秀美、最具風情的一位女子,知道她還在鄴城,不禁怦然心動。他想進一步證實甄洛的美麗,便故意問蘇由,一直聽説袁紹的幾個媳婦都很美,這個甄氏究竟怎麼樣?
蘇由也是善於察言觀色之人,知道曹操在想什麼。於是他回答道:“袁紹的幾個兒媳確實個個貌若仙子,但在這幾個兒媳中,卻要數這二媳婦甄氏最美。甄氏不僅美豔絕倫,而且還知書達禮,善解人意。劉夫人在袁府中是以脾氣古怪聞名的,誰也侍候不好,只有這個二媳婦甄氏,最合劉夫人的脾氣,劉夫人十分的喜愛。甄氏在袁府中調和上下,內外親融,府中人人都喜愛她。”
一員守城武將説起這甄氏來都如此頭頭是道、心馳神往,可見這位美人的美名實在是家喻户曉。曹操心裏已恨不得馬上把甄氏擁入懷中。然而令曹操這個一代梟雄沒有想到的是,他的大兒子曹丕卻捷足先登。
原來,曹兵進入鄴城。一支精兵神速地奔赴袁府,將袁府團團包圍,這支精兵便是曹操之子曹丕的衞隊。原來,在蘇由告訴曹操鄴城的情況後,一直躲着偷聽的曹丕又單獨召見了蘇由,再次詳細地詢問了美人甄氏的詳情。曹丕也是被甄氏的美麗所迷醉,魂不守舍,心蕩神馳。於是他不顧父親的禁令,暗中策劃了這次“搶美行動”。
這時,曹操也已遣派心腹領衞隊守護袁府,把美人甄氏帶來。衞隊飛奔袁府,發現早有曹丕的衞隊把守。近侍報知曹操,説曹丕已經去了,守住了袁府。曹操不禁勃然大怒。
曹操氣恨這樣的美人竟讓兒子搶了先!可是,兒子先佔了,做父親的總不能大打出手,跟兒子公然爭奪一個女人吧。而曹丕此時卻來拜見曹操,一方面乖巧地請求父親把甄洛賜給他,另一方面唆使河北富豪崔琰説項曹操,將崔琰侄女許配給曹植。老謀深算的曹操再三權衡利弊,最後不得已將甄氏許配曹丕,將崔琰侄女許配曹植。就這樣,甄氏便成了曹丕的夫人。曹丕這年十九歲,而甄氏已經二十四歲了,比曹丕整整大了五歲。
其實,早在曹兵攻破袁紹鄴城之前,曹操就知道三兒子曹植與甄氏一見鍾情,並有意求之為妻,而甄氏也十分鐘情於曹植。但曹操卻堅持不允,因為曹操欲得甄氏之心不死。曹兵攻破鄴城數日後,為名正言順得到甄氏,曹操便於銅雀台上大宴羣僚,其中意圖之一是想以詩為媒,名正言順地得到甄氏,機敏的甄氏雖巧妙地打消了曹操的奢望,卻被迫落入曹丕的圈套。最終曹操採納河北富豪崔琰的主意:將崔琰侄女許配給曹植,而將甄氏再嫁給曹丕。
曹操的第二位知心愛人:一代才女蔡文姬
蔡文姬,名琰,子明姬,後因避司馬昭的名諱,改名文姬。蔡文姬一生三嫁,命運坎坷,這也許就是歷史上才女共同的命運使然。蔡文姬天生麗質,聰慧過人,追求自由的理想境界;心比天高,但命如紙薄;自持才高,最終卻導致婚姻的不幸。但這些又似乎跟蔡文姬沒有什麼直接關係。她的婚姻破裂完全是來自外在的生活環境,而不是內在的客觀因素。
説起來,蔡文姬的第一次婚姻可謂郎才女貌,丈夫是歷史上文壇赫赫有名的青年學者衞仲道,而衞家也是當時河東世族。蔡家當然也不含糊,蔡文姬的父親蔡邕是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和書法家,曾官拜左中郎將,又被稱為蔡中郎,聲名播於朝野,是當時的文壇領袖。蔡文姬就更不用説了,學富五車,才高八斗,博學多才,尤善詩賦,還在辯論和音樂方面有所造詣。可以説,無論是硬件條件還是軟件條件都是非常高的,配個衞仲道綽綽有餘。
十六歲的時候,妙齡少女蔡文姬就嫁給衞仲道。兩人經常談談文學、時政和詩歌,每次都爭論的面紅耳赤,但就是不傷感情。衞仲道徹底被蔡文姬的才華所折服。從此,衞仲道更加愛蔡文姬,兩人相敬如賓,恩愛非常。可惜好景不長,衞仲道得了肺病,整日咳嗽吐血,結果英年早逝。只留下蔡文姬一人成了寡婦。這夫妻二人平日裏只顧着探討詩文音律,享受二人世界,卻耽誤了生兒育女。衞仲道死後,受不了公婆惡意的人身攻擊,一氣之下便回了孃家。
蔡文姬第二次婚姻在那個時候來説,無疑是一場被迫的跨國婚姻。當時正值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南匈奴趁機南下搶掠。他們除了搶掠金銀珠寶之外,還搶掠美女。當時的南匈奴屬於茹毛飲血的遊牧民族,沒見過什麼世面。整日面對的又是本民族那些壯的像牛的雙頰紅潤的姑娘,早就看膩了。
所以乍一見到漢朝風姿綽約的姑娘,一下子就看傻了。就這樣,蔡文姬和許多姑娘被擄到南匈奴,結果被左賢王一眼相中,納為王妃。十二年後,飽嘗了異族異鄉異俗生活痛苦的蔡文姬生了兩個兒子,使她看到了生活的希望。看來蔡文姬還是個美女,至少在胡人眼裏是個美女,否則不會在眾多的漢朝姑娘中脱穎而出。
在南匈奴生活時期,蔡文姬仍然沒有荒廢自己詩文創作。憑藉着少年時代打下的結識基礎,她先後學會了吹奏“胡笳”及一些異族的語言。為她以後的創作史詩名篇《胡笳十八拍》奠定了基礎。
東漢建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208年,已晉位漢相的曹操得知蔡文姬流落南匈奴的消息之後,心中非常焦急。立即派周近做使者攜帶黃金千兩,白壁一雙,把她贖了回來。其實説到曹操,算是蔡文姬的學長了。曹操是蔡邕的學生,自幼就跟蔡文姬相識,按照輩份跟年齡算,蔡文姬是曹操的學妹。
常常出入與蔡邕府上的曹操自然有很多與蔡文姬見面的機會。少年時代的蔡文姬便熟讀史書,精通音律,聲名遠揚。曹操自然對學妹十分敬重,或許還有些許少年青澀的愛慕之情,曹操便有了以重金贖回蔡文姬的舉動。然而,對蔡文姬視為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紅顏知己的曹操,雖然垂涎三尺,但自己卻沒有娶之為妻,結果將她介紹給了陳留名士、風流才子董祀。
曹操之所以不敢染指漂亮而且知書達禮又精通文學音律的蔡文姬,其主要原因是,第一,為了報答老師蔡邕的培養之恩;第二,是想利用蔡琰籠絡才子董祀;第三,還有一個説不出口的原因,就是曹操乃三國一代梟雄,名動天下,雄才大略,做皇帝是夠格的,但始終沒有做,別人勸他做皇帝,他卻開玩笑説:“你這是想把我放在火爐上烤啊!”但是他“挾天子以令諸侯”,朝廷大權盡在手中。他不敢染指蔡文姬的原因與他不敢做皇帝的原因一樣,就是為自己留下一世清名。
曹操的第三位知心愛人:青樓歌女來鶯兒
來鶯兒是洛陽城裏色藝俱佳的知名歌女,她當時住在東漢帝都洛陽,過着”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的日子。曹操不僅愛江山愛人才,更愛美女,他久聞來鶯兒的大名,就想見識她一下。曹操喬裝打扮一番就去洛陽城裏找來鶯兒。來鶯兒婉轉的歌喉與曼妙的舞姿,征服了曹操。於是,一代梟雄甘心情願地拜倒在一名青樓歌女的石榴裙下。只見了來鶯兒一面的曹操,就不惜千金為她贖身,這使閲人無數青樓歌女來鶯兒對這位亂世英雄心馳神往。
曹操南征北戰,戎馬一生,來鶯兒一直跟隨着他。當然,她並不喜歡這種生活,但是天下戰亂紛紛,她到哪裏安身立命呢?只能聽天由命,如此罷了!來鶯兒在戰爭的空隙裏,以她的動聽的歌喉與美妙的舞姿,為曹操帶來了歡樂,一掃他戎馬生活中的枯燥和寂寞。
曹操將來鶯兒當作善解人意的知心愛人,但是正值青春年華的來鶯兒和年事已高的曹操談不上感情,更談不上愛情。正在這時,一個英俊的身影闖進了來鶯兒的眼簾,深入心底。這人是曹操府中的一名侍衞。她很快愛上了他,不顧一切。曹操正忙於軍國大計,南征北戰,也周旋於眾多美女之間,並不知道來鶯兒的事情。
來鶯兒喜歡的這個侍衞叫做王圖,魁梧而機警,一表人才,在丞相府中頗得曹操的賞識,經常受到曹操表揚和嘉獎。一次,曹操派他帶領一組人馬,深入敵境,殺敵立功。王圖的具體任務是深入敵境,窺探敵人的虛實以及囤糧的處所。
這是一件十分危險、艱鉅的使命,是否能夠圓滿完成這一使命,全身而退,把握不大。王圖把情況告訴了來鶯兒,面對生離死別的情人,想到不可預測的未來,來鶯兒淚流滿面地抱着王圖不放,不覺雞啼天曉,已經錯過了深夜出發的時間。然而,軍令如山。王圖被繩索捆綁押入大牢,準備斬首示眾。來鶯兒知道王圖被抓了起來,為救王圖,她不得不説出她與王圖的私情,並自願代王圖一死。
其實,一個人死是容易的,但活着的人敢於將自己最見不得人的東西公之於眾,尤其是把”身在曹營心在漢”的事説出來,是需要極大的勇氣的。這意味着來鶯兒已經做好與情人王圖共赴黃泉的決心。
説起來曹操雖然在官場左右逢源,如魚得水;在戰場上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在文學上詩文並茂,極負盛名,然而,在他的雄才大略背後也隱藏着極大的孤獨。他曾經大發“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慨。他自然對人世間的至情和至性,有着超乎常人的鑑別能力。對來鶯兒的真情流露,他不但沒有嫉妒,沒有氣憤,而且是十分感動。
曹操為了進一步試探來鶯兒的真情摯愛,他叫來鶯兒在一個月內訓練出一個小型歌舞班,只要她能做到自己就同意來鶯兒可以代情人一死。來鶯兒愉快而坦誠地接受了這一交易。她當時的想法是,除了搭救情郎之外,她也希望在自己死後,能有人前來接班,為曹操分憂解難,以報答曹操的養育之恩。可見,來鶯兒確實是一名重情重意的女子!
在曹操的丞相府,一個小型的歌舞訓練班開始緊張地訓練。來鶯兒為了救王圖一命,夜以繼日地進行訓練,毫不保留地傳授。很快,這些歌舞侍女都取得了明顯的進步,尤其是有個叫潘巧兒的侍女,更是出類拔萃,幾乎能與來鶯兒並駕齊驅。曹操知道後十分讚賞。
來鶯兒到了曹操的面前請求代王圖一死。曹操這時非常激動,眼前的女子,已經大難臨頭,還為別人着想,為曹操着想,真奇女也!然而當曹操召見王圖之時,王圖卻坦率地告訴他,自己對於來鶯兒只是逢場作戲而已,並沒有真正的愛情可言。曹操一聽,火冒三丈,一腳踢倒王圖之後,並將他逐出了丞相府。
曹操沒有把這真相告訴來鶯兒。如果曹操把事情的真相告訴來鶯兒,即使能夠阻止她赴死的決心,勉強地活下去,但她一定會比去死更痛苦。曹操打定了主意後,只對來鶯兒説,王圖已經釋放,逐回家鄉,念在你一片真情,且訓練歌女有功,將功折罪,可以不死。你走吧!
來鶯兒感謝曹操成全她和王圖的愛情,卻不願接受曹操饒她不死的恩惠。她説只有死才能洗清自己的罪過。她鄭重地向曹操行了跪拜大禮之後,轉身而去。她去得那樣堅決,去得那樣坦然,去得那樣義無反顧!望着她孤獨走去的背影,一生不知經過多少大風大浪,不知經過多少悲歡離合,不知經過多少生生死死,不知經過多少恩恩愛愛的曹操,此時此刻,這個堅強無比的男人,也不由自主地感到一陣悽然,流下了兩行淚水。這是他第一次為女人流淚,也是最後一次為女人流淚。後人有詩感嘆説:“風絮飄殘已化萍,蓮泥剛倩藕絲縈,珍重別拈香一瓣,記前生;情到濃時情轉薄,而今真個悔多情,又到斷腸回首處,淚偷零!”
曹操的私生活:姦淫敵將妻女
在曹操的私生活中,玩弄女人應當是其中的重要內容。我説“玩弄”,而不是説愛呀、情呀,就是因為作為“奸雄”的曹操,給人的印象是色魔,而不是情種。曹操有多少女人,已經無法統計,因為遺留至今的資料很不全面。從《三國志·后妃傳》的記載中,我們知道曹操最早有丁夫人、劉夫人、卞夫人(後來拜為王后)。
另從《武文世王公傳》中,知道還有環夫人、杜夫人、秦夫人、尹夫人、王昭儀、孫姬、李姬、周姬、劉姬、宋姬、趙姬。這些人所以能載入史冊,是因為她們(丁夫人除外)一共給曹操生了25個兒子,沒生兒子的女人,當然還有。
曹操在《遺令》中説:“吾婕妤伎人,皆著銅爵(雀)台。於台堂上施八尺牀、繐帳、朝晡上脯糒之屬,月朝十五,輒向帳作伎。”這裏解釋一下。婕妤(音捷予),帝王妃嬪的稱號。曹操為魏王,他的妻妾除王后之外,下有五等:夫人、昭儀、婕妤、容華、美人。這裏把婕妤與伎人並稱,表示婕妤以下,地位卑賤,與藝伎差不多少,而藝伎除歌舞之外,也是曹操的泄慾工具。
上述王昭儀以下的孫姬、李姬等共六個姬,都是婕妤以下的小妾。銅爵台,即銅雀台、爵、雀二字在古代通用。朝晡(音不),指古代的兩頓飯。古人採取兩餐制,第一頓飯稱朝食,在辰時吃(上午7-9時);第二頓飯稱晡食,在申時吃(下午3-5時)。脯(音府)、肉乾、果乾之類。糒(音備)、乾飯。
這段話的意思是:我死之後,我的婕妤與藝伎都住在銅雀台。在銅雀台的大廳上放一張八尺的牀,掛上帶穗的帳子、朝食和晡食都要供奉干肉、乾果、乾飯之類,初一十五,要朝着帳子歌舞。對女人的這些遺言,流露的是他對生活的眷戀和對她們的感情。所以陸機(西晉人)在《吊魏武帝文》中説:“留曲念於閨房”,“惜內顧之纏綿”。
但仔細想想:那些失去了男人的女人們,可能有幾十人,也可能上百,孤孤單單地住在銅雀台上,每日兩餐都要向那張空牀上供,初一十五還得對着那張空牀歌舞。生活有困難,可以編點絲帶草鞋之類的東西去賣(這是防止政治上有變故,正常情況下不會這樣)。活着,你們要陪我;死了,你們也得守着那張冰冷的空牀。這表現的是眷戀還是自私?是纏綿還是沒有人性?
但曹操生前有這麼多女人,還要不斷地採擇野花供其玩樂。易中天説曹操“生活上是比較隨便。他吃不講究,穿不講究,長期在外行軍打仗,對女人大約也只能將就,不能講究。”(《品三國》)其實不然,在戰場上他也不將就,吃的也是白菜心。
例如:呂布部下秦宜祿之妻生得非常漂亮,被關羽暗戀着。曹操和劉備圍呂布於下邳時,關羽曾幾次對曹操説:希望城破之後,能把這個女人賜給自己。曹操爽快地答應了,正如易中天所説:曹操是“豁達開朗,大氣磅礴”的。但城破之後,曹操發現“這個女人不尋常”,竟把她納為己有了。美髯公的心情如何?天知道!(見《三國志·關羽傳》裴注引《蜀記》,並説“《魏氏春秋》所説無異也。”)
還有,在宛城(今河南南陽市),曹操發現張繡的嬸孃(張濟的遺孀)長得漂亮,便納入帳中,逼使張繡降而復叛。好色之徒曹操被打敗,自己中了箭,長子曹昂、侄兒曹安民、愛將典韋都戰死了。何苦來的!你對得起誰!
我們不能用現代觀念去苛責古人,但也不能用現代觀念去美化古人。古人對男女關係,對愛情的理解不可能和現代人一樣,尤其是古代帝王的思想感情更不能和平民相比。白居易的《長恨歌》和洪昇的《長生殿》對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的詮釋,失之於把帝王平民化;而易中天對曹操及其眾多女人的感情的詮釋,則既把帝王平民化,又把古人現代化了。女人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和價值如何?下面引證兩個小故事來説明。
據《三國志·武帝紀》裴注引《曹瞞傳》:有一愛姬陪曹操午睡,曹操枕着愛姬,對她説:“過一小會兒叫醒我。”她見曹操睡得很熟,便沒有叫醒他。等到曹操醒來,發現自己睡過了頭,便怪罪愛姬,把她活活打死了。
另據《世説新語·假譎類》:曹操常説:“我睡覺的時候,你們不能隨便接近,有人接近我,我便要砍人,我自己也沒有知覺,左右之人必須小心謹慎。”有一次,他在假寐,有一愛姬給他蓋被子,他馬上便把這愛姬殺了。以上所説,未必完全屬實,但卻是可能發生的事,絕不屬於情理之外。帝王總是要防備有人害他,而且這種人根本就不尊重婦女的人格甚至生命。
讓曹操幹流口水卻不敢碰的一個美女
眾所周知,曹操乃亂世梟雄,他一生染指的美女豔婦不計其數,而他對一位曾被匈奴俘獲的美麗女俘雖然垂涎三尺,但卻從不敢抱有非分之想。儘管如此,這位美麗的女俘的一生命運卻與曹操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她就是東漢末年的著名才女蔡文姬。
少年時代的蔡文姬便熟讀史書,精通音律,聲名遠揚。曹操自然對學妹十分敬重,或許還有些許少年青澀的愛慕之情,曹操便有了以重金贖回蔡文姬的舉動。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生於此時的蔡文姬也不能置身世外。蔡文姬,名琰,子明姬,後因避司馬昭的名諱,改名文姬。蔡文姬一生三嫁,命運坎坷,這也許就是歷史上才女共同的命運使然。蔡文姬天生麗質,聰慧過人,追求自由的理想境界;心比天高,但命如紙薄;自持才高,最終卻導致婚姻的不幸。但這些又似乎跟蔡文姬沒有什麼直接關係。她的婚姻破裂完全是來自外在的生活環境,而不是內在的客觀因素。
説起來,蔡文姬的第一次婚姻可謂郎才女貌,丈夫是歷史上文壇赫赫有名的青年學者衞仲道,而衞家也是當時河東世族。蔡家當然也不含糊,蔡文姬的父親蔡邕是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和書法家,曾拜左中郎將,又被稱為蔡中郎,聲名播於朝野,是當時的文壇領袖。蔡文姬就更不用説了,學富五車,才高八斗,博學多才,尤善詩賦,還在辯論和音樂方面有所造詣。可以説,無論是硬件條件還是軟件條件都是非常高的,配個衞仲道綽綽有餘。
十六歲的時候,妙齡少女蔡文姬就嫁給衞仲道。兩人經常談談文學、時政和詩歌,每次都爭論的面紅耳赤,但就是不傷感情。衞仲道徹底被蔡文姬的才華所折服。從此,衞仲道更加愛蔡文姬,兩人相敬如賓,恩愛非常。可惜好景不長,衞仲道得了肺病,整日咳嗽吐血,結果英年早逝。只留下蔡文姬一人成了寡婦。這夫妻二人平日裏只顧着探討詩文音律,享受二人世界,卻耽誤了生兒育女。衞仲道死後,公婆就見機説蔡琰是個掃把星,剋死了丈夫;又説蔡文姬是個光會打鳴不會下蛋的老母雞。面對着這種惡意的人身攻擊,蔡文姬當然無法忍受,一氣之下便回了孃家。這也就使蔡文姬的第一次婚姻正式宣告失敗。
蔡文姬第二次婚姻與其父蔡邕之死有關,而蔡邕之死則與另一個人有關。這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董卓。當董卓成功地把持朝政之後,便迅速地籠絡了一幫朝中的文武百為其效力。比如籠絡呂布,是看重了他的武力。籠絡李儒,是看重了他的謀略。籠絡王允是看重其在場中的聲望。籠絡蔡邕,則是看重他在學術界的地位。
為了收買蔡邕,董卓將其一日連升3j,三日周曆三台,後來還封他為高陽侯。條件可謂相當豐厚,蔡邕動心了,死心塌地跟了董卓。後來董卓被王允用連環計所殺,蔡邕受到牽連,下了大獄,不久便駕鶴西去,病死獄中。蔡邕死後,蔡家樹倒猢猻散。二十出頭的蔡文姬流離失所,結果釀出了她的第二次婚姻了。
當時大漢王朝的版圖很大,下設的各個州縣都有專人負責。但有些州縣由於人力的原因還是疏於管理,比如幷州地區自刺史丁原進京以後,漢朝就逐漸失去了對這個區域的控制。而當時的南匈奴自從歸順漢朝以後,就允許在幷州休養生息,聰明的南匈奴藉助這個時機南下搶掠。他們除了搶掠金銀珠寶之外,還主要搶掠美女。這個完全可以理解,當時的南匈奴屬於茹毛飲血的遊牧民族,沒見過什麼世面。整日面對的又是本民族那些壯的像牛的雙頰紅潤的姑娘,早就看膩了。所以乍一見到漢朝風姿綽約的姑娘,一下子就看傻了。
就這樣,蔡文姬和許多姑娘被擄到南匈奴,結果被左賢王一眼相中,納為王妃。十二年後,飽嘗了異族異鄉異俗生活痛苦的蔡文姬生了兩個兒子,使她看到了生活的希望。看來蔡文姬還是個美女,至少在人眼裏是個美女,否則不會在眾多的漢朝姑娘中脱穎而出。在南匈奴生活時期,蔡文姬仍然沒有荒廢自己詩文創作。憑藉着少年時代打下的結識基礎,她先後學會了吹奏“笳”及一些異族的語言。為她以後的創作史詩名篇《笳十八拍》奠定了基礎。
東漢建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208年,已晉位漢相的曹操得知蔡文姬流落南匈奴的消息之後,心中非常焦急。立即派周近做使者攜帶黃金千兩,白壁一雙,把她贖了回來。説到曹操,算是蔡文姬的學長了。曹操是蔡邕的學生,自幼就跟蔡文姬相識,按照輩份跟年齡算,蔡文姬是曹操的學妹。常常出入與蔡邕府上的曹操自然有很多與蔡文姬見面的機會。少年時代的蔡文姬便熟讀史書,精通音律,聲名遠揚。
曹操自然對學妹十分敬重,或許還有些許少年青澀的愛慕之情,曹操便有了以重金贖回蔡文姬的舉動。後來曹操又牽線搭橋,給蔡文姬介紹了第三任老公,此人就是陳留名士董祀。曹操之所以將漂亮而且知書達禮又精通文學音律的蔡琰嫁給他,自有他的道理。第一,為了報答老師蔡文姬的培養之恩。第二,是想利用蔡琰籠絡董祀。
董祀一表人才,通書史,諳音律,覺得自己獨步天下,根本看不上蔡文姬。董祀心想,蔡文姬畢竟已經三十多歲,而且還結過兩次婚。第一次嫁給衞仲道不久,衞仲道就一病嗚呼,必有剋夫之命;第二次嫁給左賢王,更是殘花敗柳;再加之蔡文姬因為思念遠在南匈奴的兩個孩子,整日神思恍惚,董祀怕娶會家來影響自己心情。但他又礙於曹操的權勢不好明説。曹操看在眼裏,記上心頭,立刻做出安撫。
他先是給董祀講了關於蔡文姬的滿腹橫溢的才華。在一次閒談中,曹操曾表露出自己很羨慕蔡家的藏書。蔡文姬告訴他原來家中所藏的四千卷書,幾經戰亂,已全部遺失時,曹操很是失望,但當他聽到蔡文姬還能背出四百篇文章時,便大喜過望。後來蔡文姬憑着自己的記憶默寫出四百篇文章,而且文無遺誤。董祀雖然有些動心,但他還是十分忌諱蔡文姬已是二婚之身。後來曹操又加封董祀的職,董祀才勉強同意這門婚事。於是,蔡文姬便有了第三次婚姻。
可是沒多久,董祀惹惱了了曹操。曹操想起新仇舊恨非要重辦董祀。作為妻子的蔡文姬顧不得夫妻之間的不合,毅然挺身而出,披頭散髮,跪倒在曹操面前為董祀求情。曹操這才赦免了董祀。由此可以看出,曹操對蔡文姬真的是十分愛惜。
後來董祀感念妻子的再造之恩,在感情上來了一百八十度大轉彎,開始對蔡文姬重新評估。他發現眼前這個自己曾經非常厭惡的女子,剎那間變得很有人格魅力,可見愛情也是很勢利的。如果蔡文姬不救董祀的命,他也許不會重新愛上這個女人。
但反過來説,如果沒有這次殺頭事件,他也不會發現蔡文姬身上的美德,更不可能重新愛上她。這兩口子的故事很符合中國式的大團圓結局。於是夫妻雙雙溯洛水而上,草居在風景秀麗,林木繁茂的山麓。從此過着悠閒的隱居生活。據説後來曹操有一次打獵還偶遇蔡文姬和董祀,得知二人生有一兒一女,小日子過得很有味道。學妹有如此悠閒而美滿的生活,曹操心中頗感快意。
蔡文姬今存作品有五言《悲憤詩》及騷體各一篇和《笳十八拍》。《笳十八拍》是從南匈奴返回漢朝後所作,詩中充滿了她的第二任丈夫左賢王和兩個子女的一腔懷念之情。《悲憤詩》是她嫁給董祀之後,因感傷離亂之苦而作,也算是記錄了他跟第三任丈夫坎坷曲折的情感故事。而令人奇怪的是,蔡文姬與第一任丈夫衞仲道兩情相悦,夫唱妻合,但好像從未在她的詩中或直接或隱晦地提到這位第一任的丈夫,難道真應驗了那句古詩“少年不知愁滋味”?
美人貂蟬悲慘結局 成了曹操性奴
眾所周知,三國中“呂布戲貂蟬”是一段非常精彩的橋段。呂布失敗後,關於美女貂蟬的下落也同樣是人們關心的一個話題,其最終的結局到底是怎樣的呢?
貂蟬究竟情歸何處呢?本文用了當“性奴”字眼,雖然有點誇張,但是卻真有被曹操幽禁銅雀台一説。
貂蟬是《三國演義》中最為重要的一位女性形象,其善歌舞,色伎俱佳,雖無更多的過人之處,但卻憑藉自己的美貌在諸侯爭霸的戰亂年代,輾轉於各諸侯之間。
《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分別用兩首詩歌來讚歎貂蟬的歌舞雙絕,有詞贊之曰:“原是昭陽宮裏人,驚鴻宛轉掌中身,只疑飛過洞庭春。按徹梁州蓮步穩,好花風嫋一枝新,畫堂香暖不勝春。”
又詩曰:“紅牙摧拍燕飛忙,一片行雲到畫堂。眉黛促成遊子恨,臉容初斷故人腸。榆錢不買千金笑,柳帶何須百寶妝。舞罷隔簾偷目送,不知誰是楚襄王。”
面對貂蟬的美貌,董卓更是稱賞不已。當然,貂蟬的美貌已無須多言,名列四大美女的她素有“閉月”之稱,意為月亮的光芒也不及她的美麗,而從貂蟬的事蹟來看,她更是深明大義、機智過人,實在是演義中最為光輝的人物形象之一。
作為三國曆史中最為聞名的女子,貂蟬的事蹟卻在史書中少之又少。魯迅先生在所着的《小説舊聞鈔》中説:“有一本失傳的《漢書通志》記載:曹操未得志時,先誘董卓,進貂蟬以惑其君。”
如此説來,竟是曹操把貂蟬獻給董卓的,但是根據曹操的為人以及其後他對董卓的行為來看,這個説法是不可信的。
不過,現在較為流行的一種觀點認為,歷史上其實並無貂蟬其人,貂蟬的形象完全是後人虛構出來的,而且這種説法也得到了三國史和《三國演義》研究界多數學者的共識。
因為在《三國志》、《後漢書》這樣的史書當中並沒有提到貂蟬的字眼,只有區區一句話還有些許貂蟬的影子,即“布與卓侍婢私通,恐事發覺,心不自安”.
影視作品中的貂蟬
在《三國志·魏書·呂布張邈臧洪傳》的全篇中連名姓都沒有,只是稱其為“卓侍婢”.也沒有交代容貌、身家、來歷等信息,更是沒有交代與呂布、董卓之間的決裂有何關係。
“長安兵變”之後,這位絕世美女的下落也同樣成為了一個謎團,讓人捉摸不定,更多的人仍在關心着貂蟬其後的命運。不過可惜的是,作者羅貫中也沒有把她的結局交代清楚就草草了事了。
只是在第十九回“下邳城曹操鏖兵,白門樓呂布殞命”中,呂布將要敗亡之前,貂蟬有過短暫的出場,勸誡呂布“將軍與妾作主,勿輕身自出”.呂布放棄了陳宮的妙計,被擒身亡。
原本那個深明大義、俠肝義膽的貂蟬似乎隨着連年的征戰已經被磨去了原有的稜角,變得碌碌無為,兒女情長了。
呂布死後,羅貫中沒有再向讀者介紹貂蟬此後何去何從,也許是被好色的曹操金屋藏嬌,也許是同呂布一樣被處死。羅貫中的這一疏忽竟成了一個讓後人不解的千古謎案。
在民間,關於美女貂蟬的下落存在着“慘死”和“善終”兩大系列。
“慘死”系列裏面有三種不同的版本。
第一個版本是崑劇《斬貂》中描述呂布在白門樓被曹操斬首,他的妻子貂蟬被張飛轉送給了關羽,但關羽拒絕接受這位帶有污點的女子,恐其水性楊花、朝三暮四,唯有一死才能保全其名節,於是乘夜傳喚貂蟬入帳,拔劍痛斬美人於燈下。
第二個版本出自明劇《關公與貂蟬》,劇中貂蟬向關羽痛訴內心的冤屈,並詳細講述了自己施展美人計為漢室鋤奸的經歷,以此贏得了關羽的愛慕與景仰。
但是關羽最終決定為復興漢室而獻身,貂蟬也只好懷着滿腔柔情自刎,以死來證明自身的政治貞操。
第三個版本講述的是貂蟬在關羽的庇護下逃走,削髮為尼,但曹操派人追捕。為了不使關羽等人難做,貂蟬毅然拔劍身亡,一縷幽怨的香魂,隨着國家大義而去。
“善終”系列也同樣有三個版本。
第一個版本是貂蟬最終出家為尼,並以佚名的方式寫下了雜劇《錦雲堂暗定連環計》,以此向世人表明自己的政治貢獻,最終在尼姑庵裏壽終正寢。
第二個版本則是説關羽沒有貪戀女色,而是護送貂蟬回到其故鄉木耳村。貂蟬則是一直守節未嫁,最終被鄉人建廟祭奠。
第三個版本稱貂蟬被關羽納為小妾,並送往成都定居,但是關羽卻沒有想到自己最後竟是兵敗身死,而可憐的貂蟬從此流落於蜀中,成了一名村婦而已。
總之,關於“貂蟬”其人,在正史的記載中是非常模糊的,僅僅是一個若明若暗的影子而已。其下落究竟如何,至今已經很難考證。
但我們可以根據情理來推斷一下:董卓死後,貂蟬落入了呂布之手,呂布敗亡後,她又輾轉到曹操手中。
儘管這些都沒有史書的記載,但也是合乎邏輯的。至於她的最後下場如何,由於史書絕無記載,便是一個千古之謎了。
我們也可以做一個合理的推斷,不外乎有兩種可能性:一種可能,是在曹操宮中了卻餘生。
呂布敗亡12年後,即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在鄴城修建銅雀台,納諸伎於其上,習演歌舞,或許“貂蟬”應該也包括在內吧。
另一種可能就是在殘酷的戰爭環境中,貂蟬作為一個隨軍的弱女子,隨時隨地都有生命危險,不知何時就已經香消玉殞了。
曹操為何不喜處女卻對二手女人情有獨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