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立人頭骨化石 驚現新古人類
中國科學家發現新古人類頭骨化石 直立人分佈地圖或添新“圖釘”
中國科學家20日宣佈,在安徽省東至縣華龍洞古人類遺址發掘出的頭骨化石被證實屬於直立人,這一成果可能代表着發現安徽乃至長江中下游流域最古老的人類——東至人。
這一頭骨化石出土於今年10月11日,目前尚包裹在膠結中,已經暴露出來的包括幾乎完整的眼眶部分、大部分額骨和部分面骨。專家介紹,尚未清理的膠結內部有可能還有頭骨其餘部分,根據對發現的古人類化石形態的初步觀察並結合對動物羣組成的分析,確定屬於直立人。
直立人俗稱猿人,生活階段是從200多萬年前到20萬年前,屬於地質年代的更新世,主要分佈在中更新世。更新世是指地質時代第四紀的早期,地球歷史上的更新世和考古學上的舊石器時代相當。
此前中國已在北京周口店、陝西藍田、安徽和縣、江蘇南京等多地發現過直立人化石,而華龍洞遺址距離發現更新世中期人類化石的和縣、巢縣和南京湯山等都很近,與和縣直立人遺址直線距離僅為200餘公里。
“此前發現的直立人頭骨化石要麼被擠壓變形,要麼大多是頭蓋骨碎片,像東至人這樣保存完整的具有面部特徵的化石十分珍貴,因為頭骨包含的信息比其他部分的人骨更豐富,這對於後期還原東至人的樣貌,研究直立人在中國的分佈、演化和變異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負責遺址發掘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劉武説,“發現這樣一個頭骨化石對於很多古人類學家一生來説是可遇不可求的”。
2004年,東至縣堯渡鎮汪村村龐汪組村民龐金木山下修羊圈時,無意中發現第一塊化石,自此拉開此地追尋直立人的序幕,取探尋“中華之龍”之意,科學家將該遺址命名為“華龍洞”。
2006年以來,考古人員先後在華龍洞發現了20餘件古人類化石,除完整頭骨外,還挖掘出1件保存有眼眶上緣(眉脊部分)的頭骨殘片、3件下頜骨殘段(附帶4枚牙齒)、1件上頜骨殘段(附帶1枚牙齒)、3枚單個牙齒、若干頭骨碎片等化石。
在近兩年發掘過程中,科學家發現並採集大量脊椎動物化石,初步統計有30餘種,其中包括鳥類、龜類和哺乳動物,大約6000餘件,其中包括已確定滅絕的劍齒象、巨貘、巴氏大熊貓、谷氏大額牛、腫骨鹿等種類。
儘管實驗室年代測定工作還在進行中,專家根據對出土的動物化石種類的初步鑑定,認為華龍洞古人類的生存時代在更新世中期,與安徽和縣直立人時代接近或更早。根據早期研究,和縣直立人生活在距今15—41.2萬年前。
考古人員同時挖掘出部分石器,並發現一些動物骨骼呈現非自然性斷裂,表面具有切割、砍砸、破碎等痕跡,推測稱可能為古人類宰殺食用動物的證據。
“在一處地點發現數量如此豐富的古人類化石,這在古人類研究歷史上還不多見”,劉武稱,該遺址是繼和縣猿人化石發現35年之後,在安徽省境內發現的同時出土有人類化石和石器的古人類遺址,顯示安徽省是中國直立人分佈和演化的重要區域之一。
“華龍洞只是推開了一扇‘窗户’,現在的研究還不能完全揭開人類起源。”,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周忠和告訴記者,華龍洞可能是由一處古老的洞穴坍塌而成,目前還保存豐富的含化石地層堆積,“預計要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遺址的全貌才會有更清晰的瞭解。”
記者在華龍洞現場看到,由於當地多日陰雨,遺址坑內水深近一米,考古工作隊已挖出一條簡易溝渠加緊排水。劉武等人擔憂,隨着進一步挖掘,遺址存在坍塌、水土流失、人為破壞等諸多隱患。當地文物保護部門稱,將盡快制定華龍洞遺址保護規劃,設立並聘請業餘遺址保護員,對遺址進行長效維護。
“一想到好多萬年前,老祖宗就生活在這裏,這種感覺很奇妙”,堯渡鎮汪村村龐汪組村民龐金水告訴記者,期待遺址上能興建起一個博物館,將老祖宗“介紹”給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