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展出清明上河圖 實在太震撼
故宮展出清明上河圖實在太震撼!2015年是故宮博物院建院90週年,故宮博物院在一整年內將陸續推出一系列精品大展,為觀眾提供豐富、深刻的文化“大閲兵”。其中的重量級首展——“石渠寶笈特展”昨天在武英殿書畫館和延禧宮展廳同時開幕,在兩個月的展期中,將有近300件絕世珍品與觀眾見面。據統計,昨天共有8500人蔘觀武英殿,賞閲了中國第一畫《清明上河圖》。
故宮展出清明上河圖超震撼
現場
一次次排隊逐釐米賞閲
《清明上河圖》看不夠
昨天是“石渠寶笈特展”第一天迎客,國寶級書畫集體亮相。早上7點左右,午門門口就開始有觀眾排隊。8點半故宮一開門,第一批觀眾就迫不及待地來到了特展展廳。
武英殿內,每幅作品前都站滿了彎腰細品的觀眾。特別是10年來未曾完整露面的《清明上河圖》前,更是排起了長隊。全長528釐米的《清明上河圖》全卷鋪開陳列,很多觀眾幾乎趴在展櫃上,一釐米一釐米地觀看。在現場工作人員一次次提醒中,隊伍緩緩地往前移動。不少愛好者看一遍不過癮,不惜第二次、第三次重新排隊觀看。
故宮頂級珍貴書畫文物只在春、秋兩季展出,每次展出時間不超過兩個月,且每次展出後要“靜養”至少3年。《清明上河圖》等珍寶將於10月12日提前回庫“靜養”。
展區有WiFi掃碼讀故事
限流排隊不再怕無聊
10點左右,觀眾逐漸聚集,根據武英殿內的情況,故宮開始採取臨時限流措施。根據殿內電子計數器統計,當人數接近200人時,武英門門口暫不放人進入,量出為入。為避免觀眾排隊無聊,工作人免費發放精美的明信片。一旁的故宮書店內有關於展覽、展品的書籍、宣傳冊,可供遊人先睹為快。
為使到場觀眾更好地瞭解展品,故宮增設500台專用自動講解器,增加30名志願者開展專題講解。展室目前完成WiFi硬件設備安裝和互聯網寬帶接入,展廳內約三分之一的展品旁配置了二維碼,展覽期間將在展區內提供無線網絡,觀眾掃碼後便可詳細瞭解到文物的幕後故事。
鑑於此前《清明上河圖》展出時“萬人空巷”的盛況,故宮提前做了接待應急預案。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表示,會根據未來一段時間的參觀情況適時調整,有效應對。
《石渠寶笈》收錄皇帝書畫收藏
《石渠寶笈》號稱中國書畫著錄史上的“四庫全書”,於270年前初編成書,相當於皇帝自家的書畫收藏“賬本”,其中著錄書畫上萬件。“石渠寶笈特展”相當於根據館藏,將皇帝家“賬本”中提及的珍寶逐一曬出。“賬本”中的萬件珍寶,目前有1229件在故宮保存,其中包括228件書法作品,1001件繪畫作品。
本次展覽分為“典藏篇”和“編纂篇”兩個部分,分別在武英殿和延禧宮同時展出,兩個展場兩期一共展出故宮書畫藏品283件,展覽至11月8日結束。其中部分宋元珍品將於10月12日被更換,回庫“靜養”。
提醒
觀眾可以避開上午10點左右的參觀高峯前來觀展。或在8點半故宮開門前提早排隊入場,或先遊覽故宮其他區域,待15點左右人流減少時再去觀展,屆時參觀環境較好,可較為細緻地觀看。
目前正值故宮旺季(每年4月1日-10月31日),每張成人門票60元(不包括珍寶館、鐘錶館)。本展覽不單獨售票,觀眾憑故宮門票進院後可免費參觀。
近日網上出現騙子公司,拷貝故宮的微信語音導覽,騙取錢財。故宮鄭重聲明,故宮博物院的微信與網上展覽一律向公眾免費開放。
釋疑
1如何確保國寶安全?
恆温恆濕24小時專人值守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介紹,書畫跟瓷器、銅器文物不同,相對脆弱,“很多《石渠寶笈》著錄的作品已經經過坎坷的生命歷程,帶着損傷的痕跡,更需悉心保護”。
故宮的頂級珍貴書畫文物只在春、秋兩季展出,每次展出不得超過兩個月,並且一次展出之後要“靜養”至少3年。此次展出採取展期中途換展的舉措,一部分珍貴展品將於10月12日被其他展品替換,提前回庫“靜養”,因此它們的實際展期只有一個月的時間。
另外,鑑於展品的珍貴,此次展覽在原有基礎上,在武英殿東西配殿和延禧宮展場都加裝了恆温恆濕設備和展櫃,打破常規;現場24小時供電,專人24小時值守,並控制同時在展廳內參觀的觀眾人數不超過200人,以保持良好的文物展品保護環境和觀眾的參觀環境。
2如何緩解“珍寶飢渴”?
故宮北院區今年力爭開工
觀眾在《清明上河圖》前排起的長隊,也反映了人們對經典傳統文化的渴求。但囿於展覽場地、環境與文保之間的矛盾,這些文化精品不能常與觀眾見面。對此,單霽翔透露,故宮也曾試圖在武英殿附近建立地下書畫館,這樣精品展覽的規模會大大提升,但是最終考慮到紫禁城世界文化遺產的特殊性以及地下遺存保護的需要,放棄了這個方案。他表示,今年力爭開工建設故宮博物院北院區,屆時“石渠寶笈特展”這樣震撼的大型專題展覽會更多地與觀眾見面,展出的精品將成倍增長,五大名窯等珍品也可以展出。
3“接棒”大展是什麼?
“地上天宮”呈現萬壽盛典
單霽翔介紹,盛大的《清代萬壽盛典展》昨天已開始在東雁翅樓布展。午門及東西雁翅樓展廳素有“地上天宮”的美譽,整體改造完成後即將首次亮相。2800平方米的大型展覽空間將成為世界上最獨特的博物館展廳。
展覽分為六個部分,其中,“與民同樂”部分以44米全幅展出的《康熙帝萬壽慶典圖》(第二卷)為主要展品,展示從西直門到神武門一段衢歌巷舞的場景,由此感受萬民歡慶的盛況。“呈吉納祥”部分主要介紹各地進獻奇珍貢品的情況。“賀壽大典”部分主要介紹清代帝后萬壽盛典期間接受朝賀這一最為重要的禮儀形式。“盛席壽宴”部分主要介紹帝后慶壽期間的盛大筵宴等。
單霽翔指出,這一大展將用517件展品呈現前所未有的多類別文物“大薈萃”,故宮收藏的69大類藏品大部分都會在展覽中出現。
展品故事
觀大展,看什麼?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指出,不僅可以看“明星作品”本身,還要看其背後的故事,“不久前的大閲兵讓國人為之鼓舞,故宮90年院慶推出的18個大展,新開放的五大區域,對我們來説就是要接受社會文化的檢閲。文化‘大閲兵’能夠讓公眾感覺到傳統文化的震撼力量”。
《伯遠帖》王羲之家族唯一實名真跡
《伯遠帖》的作者是東晉書法家王珣,他是“書聖”王羲之的遠房侄子。王珣的書法出自家學,其祖父、父親、弟弟都擅長書法,王氏一族在書法史上佔據巔峯位置。
《伯遠帖》是一封問候友人病況的書信,隻言片語中透露了對友人病情的關懷。王珣的書體行筆勁健,意境恬淡,是迄今為止晉人墨跡中唯一署有名款的真跡。
《伯遠帖》是乾隆帝的愛物。在故宮養心殿温室中,乾隆將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與王珣的《伯遠帖》收藏起來,並將這間袖珍書房命名為“三希堂”。
這幅被乾隆皇帝視為珍品的法帖也有一段顛沛流離的經歷。1924年,遜帝溥儀出宮時,《伯遠帖》與《中秋帖》被皇貴妃隨身攜出,後來為生計所迫將它們變賣,輾轉被鑑藏家郭葆昌收藏。1949年,郭葆昌的兒子將二帖在香港抵押,1951年抵押到期,而郭家已無力贖回。在周恩來總理的關心下,最終由國家出資購回,《伯遠帖》《中秋帖》才得以回到了它們的家——紫禁城,由故宮博物院珍藏。
《五牛圖》中國已知的最早紙本繪畫
《五牛圖》的作者韓滉是唐代貴胄和著名畫家,《五牛圖》是作者唯一的傳世名作,也是目前中國所見的最早作於紙上的繪畫,紙質為麻料。記者在現場看到,圖畫五牛,形象不一,姿態各異,其中一牛完全畫成正面,視角獨特,顯示出作者高超的造型能力,形象生動,風格古樸。
《五牛圖》曾是南宋皇室的收藏,此後歷經趙孟頫、太子書房等收藏,明代後期為項元汴所有。清初為宋犖收藏,乾隆初年藏於汪學山“求是齋”,後進入乾隆的宮廷收藏中,八國聯軍侵華時流出清宮。上世紀50年代,經周恩來總理特批,《五牛圖》從香港被回購,重歸故宮。
《五牛圖》剛收回時傷痕累累,1977年經故宮專家重新揭裱、補筆、全色,這幅珍貴畫作才重新煥發生機。故宮武英殿西配殿裏展出了一張1977年故宮博物院文物修復工廠的修復記錄,通過展出的照片,觀眾可以看到《五牛圖》從殘破不堪到完好如初的復原過程。
這幅畫到底如何從江南流傳到宮廷,長久以來一直是個未解之謎。直到上世紀90年代末,研究人員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查閲關於乾隆朝進貢的資料,偶然發現了一份兩江總督尹繼善的進單中有這幅畫。
正如很多名跡都有“雙胞胎”一樣,日本某美術館也藏有一件傳為韓滉所作的絹本《五牛圖》。如何證明進貢單中的《五牛圖》就是中國觀眾眼前的這幅《五牛圖》呢?故宮專家張震介紹,一來此畫留存的乾隆題跋落款時間與尹繼善進貢時間相符。二來要收到書畫名跡,除了財力,有鑑定眼光也非常重要。尹繼善當時任職江南,是八旗文壇的領袖人物,與風雅名士過從甚密,他能得到《五牛圖》真跡並獻給皇帝,是合情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