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分寸,學會適度,你的人生路也會越走越寬。度是審時度勢,是進退自如。生活中,我們要把握好這七個“度”。
一、説話要適度
人人都會説話,但不是人人都懂得什麼話該説,什麼話不該説。
聰明人懂得如何説話,懂得適可而止,不會口無遮攔。
《論語·公冶長》記載了這麼一件事。
有人説冉雍這個人有仁德,但是不善言辯。孔子回覆道,“御人以口給,屢憎於人”。
就是説伶牙俐齒、咄咄逼人經常會被人討厭,若是一味地言無不盡,觸及談話對象的痛點,那麼身邊的朋友必定會一個一個離你而去。
説話,是本能,但能説好話,則是修養。
二、辦事要速度
一個人辦事的速度,往往決定事情的成敗。
看過這麼一個故事:
有一塊躺在水底的巨石,它很想漂到水面上看看,但卻不能,這讓它很鬱悶。
有一次,連續下了好幾天暴雨,它感覺自己身體下面的沙粒越來越少,隨後自己就慢慢地漂了起來,最後,一陣急浪打過來,把它竟然給打到水面上了。
剎那間,它看到了水面上的世界,五光十色,精彩紛呈。
它做夢也沒有想到,高速的激流竟然真的讓自己漂到水面之上了。
它感嘆:速度改變命運啊!
決定人生高度的,從來不是一個完美的計劃,而是一念即起的執行力,沒有執行力一切都是零。
三、胸懷要大度
《菜根譚》裏説:“不責人小過,不發人陰私,不念人舊惡,此三者可以遠害,更能養德。”
大度待人,其實也是善待自己,平和寬容地面對他人,既能讓對方舒服,也能讓自己收穫內心的安寧。
人生在世,不斤斤計較是教養,寬大為懷是修養,與其爭鋒相對,不如一笑而過,寬心以待。
此謂大度看世界,從容過一生。
四、工作有力度
總有人為自己當下的工作而憂心。
讓他辭職,他説不敢,因為怕找不到更好的;讓他繼續適應,他説這壓根就不是自己的喜好所在。
而真正上進的人,無論一份工作自己喜歡還是不喜歡,都會幹得漂漂亮亮、利利索索。因為他懂得越是渾渾噩噩,就越沒有跳板可言。
由工作態度反映出來的狀態,最能暴露出一個人的格局、思維方式、耐力等重要品質。
不苟就是不苟且、不隨意,態度端正、一絲不苟;不懈就是不鬆懈、不拖沓;盡就條理,就是一切都有條有理。
當你用力工作,踏實進步,也就開啓了你的自我進階之路。
五、讀書有厚度
袁枚曾説:讀書不知味,不如束高閣,蠹魚爾何如,終日食糟粕。
讀書的人和不讀書的是不一樣的。會讀書的人和不會讀書的人也是不一樣的。會讀書的人,是將書讀出厚度,沾染上自己生命的顏色。
清代文學家張潮在《幽夢影》中將讀書分為了三個境界。
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年少時由於自身閲歷有限,讀書只能如縫隙中看月亮,管中窺豹、一知半解。
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中年時,由於閲歷的增長,對書本的理解也愈發深刻,這時候的讀書,是經世致用。
老年讀書,如台上玩月。當你真正愛上了讀書,享受一個人遨遊書海的時光,便達到了讀書的最高境界。
當我們讀過詩書萬卷,在書中體會萬般人生,回首看去,那些經歷都已經刻在我們的骨肉裏,成為了生命的氣質。
六、視野有寬度
決定格局的,是視野。視野的寬度,決定了你對自我的拓寬程度。
當我們在二樓的時候,或許視力受限。而在二十二樓的時候,則會將滿城風景盡收眼底。
一個人只有擁有寬闊的視野,才能不拘泥於眼前的束縛,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我們常常抱怨運氣不好,事實上,那是因為我們格局太小,視野太窄。
七、追求有高度
有這麼一則故事:三個泥瓦匠在砌牆,一個人走過來,問他們在幹什麼。
第一個泥瓦匠沒好氣地説,你沒看見嗎?我在辛苦地砌牆呢。第二個回答,我們正在建一座高樓。第三個則洋溢着喜悦説,我們正在創造美好生活。
10年過去了,第一個人仍然在做泥瓦匠,第二個人成為了一名工程師,而第三個人則成為建築公司的老闆。
工作本身沒有區別,而個人追求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結局。
有句諺語説:再大的烙餅也大不過烙它的鍋。
一個人的未來,就是這張大餅,而是否能烙出滿意的“大餅”,則取決於烙它的那口“鍋”,也就是你所追求的高度。
人生好在有度。做人做事到恰如其分,便是人生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