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賬”的錯覺
1
從預告那天起,我就一直吆喝“家長一起來看”,把孩子扔在屏幕前,指望他突飛猛進,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我説得再好玩,也不可能有遊戲好玩。另外,大人在現場,也更容易看出老師的水平。
有些搞閲讀培訓的,一堂課就教孩子三兩句詞,然後讓他們回去背給家長聽,就號稱“卓有成效”——如果有大人在課堂裏聽個十分鐘,就知道這錢該不該花了。
我不瞎放什麼衞星,也沒拍什麼穿西裝叉腰的照片,咱很老實地講,一個那麼多年,那麼多老師都在頭疼的事情,靠着我,遠距離,在這兩個月裏突然解決,是不可能的。
寫作是需要一定天賦的,而且也不是必須要學好,大多數學得過得去就可以了。我們做的,是埋一顆種子,讓他在未來的作文歷程中,有可能會用到。
為什麼只做流行詞?是因為我們在溝通中,發現許多孩子出現了説和寫的割裂,而有些老師會説,“你把你平時説的寫下來嘛”——我們團隊看了看,發現很容易遇到問題——大量的詞語並不符合寫作規範。他每遇到一個,就會卡一次,卡個兩三次,寫作便非常艱難。所以,從這個切入點入手,至少能讓孩子的思路和文筆能更契合一些。
而且,其他的都有人做,這個沒人做。
另外沒人做的,恐怕就是像我這樣“下水”改作文了。
2
每次直播,我都會選擇五篇家長來“問診”的文章,發現他們的典型問題,並選擇其中一篇“下水寫”——我一直勸家長不要問我“怎麼開篇”“怎麼概括”這樣的大問題,不客氣地講,你未必知道你孩子作文的問題。你乾脆把孩子覺得不滿意、下筆有困難的文章或者題目發給我。我來看。
明明我提供價值一千塊的服務,你還非選擇滿大街都有的十塊錢項目,就很可惜。
有一位家長入羣的第二天就反應過來了。扔來了孩子的作文,題目叫《取經》:
不知道為什麼,我就是特別想學網球,但是父母不同意,説不適合我,所以我又自己思考網球到底適不適合我。但通過幾個月的思考,我仍然很想學,並覺得網球適合我。於是我再次去找了父母,他們雖然剛開始説因為我瘦、總是中途放棄、不專心等原因,所以不適合我,但最後還是同意了。
第一節課開始了,我是和好朋友貓貓一起學的。
剛開始教練給我們講網球的規則和線的作用,我聽得很專心,為了牢固記憶,下課後我還沿着所有的線跑了好幾圈。接下來我們學習握拍和動作,老師怎麼做,我就跟着怎麼做,有任何一點不確認,我也不會不好意思,而是把困惑告訴教練,讓他幫助我。每次教練教完動作或幫我糾正後,以後我都會趁熱打鐵,再多練習好幾遍,而且課後也很用功,有時間就練動作,有時走在路上都在練。雖然我練得很累,天氣也很炎熱,但我心裏的温度卻絲毫不屬於天氣。這樣一來,刻苦加上熱愛,我的動作很快就比貓貓好了,所以教練每次都讓他練得揮拍次數比我多,我一來為了正好多加練習,二來為了不讓貓貓失去對網球的喜愛,就每次都跟貓貓一起,她練多少次,我就練多少次。這樣一來很快我們就學到了正手打球,反手打球,發球。我是真愛,因此對網球的熱愛,也沒因時間的推移而減少,所以我還是像以前一樣刻苦認真,我跟教練打時更專心致志爭取不丟任何一個球,並盡我所能的把動作做標準好看,等貓貓跟教練打時,我便在旁邊練習揮拍,只是迫不得已時再去休息。
之後也是如此。
學網球時努力認真,堅持不懈的精神,也慢慢的傳到了我今後做的每一件事情上,學習上成績提升,工作生活也都有了很大的變化,讓我在人生的大道上行走地平穩了不少。
誰又能説這不算取到的真經呢?
有些寫作培訓班,看到這樣的文章,再看看孩子的年紀,就總結一句“有細節描寫,但注意重點突出,加油哦小寶貝!”,就完了。
搞什麼嘛。
因為這是第一個送來文章的,我就重點講一講。咱們一段段看。
取經——這是標題,比較好審,也有範文。有同學説哎呀我沒接觸過取經的範文啊。你找近義詞啊,例如,學習。我到你這裏取取經,我到你這裏學習學習,其實就是差不多的意思對吧。
再看文章。第一句有個“雷”——“不知道為什麼”。這就是我們説到的,“嘴裏説得很順,但寫下來就很危險”的內容。
一個你頻繁堅持、覺得勁頭很足的事情,你都不知道為什麼,居然還能説服父母,肯定很奇怪。你怎麼去找父母説的呢?這個念頭是怎麼產生的呢?常識告訴我們,不可能沒有理由,只不過你沒有去歸納。我特別想要吃冰淇淋,因為我饞啊;我特別想打遊戲機,因為我想感受一下五殺的快感啊,一件你想堅持、並且覺得它是能取經的事情,你上來就説“不知道為什麼”,而且還説服了大人,其實是不合理的。
另外,高頻出現的“適合”,讓語句有點囉嗦。該怎麼改?我過會兒做個示範。
第二個“雷”,是“好朋友貓貓”。文章中每出現一個人物,就要給這個人物安排相應的戲份,讓他起到一定的作用。你寫文章,菜場遊記,説我遇到了小明小剛,然後去買菜,後面兩個人寫着寫着沒了,你就寫自己買菜了,那你就沒必要把遇到他們寫在文章裏了。這就是流水賬,無關信息。
那這位同學寫的貓貓是不是無關信息呢?
你説它無關吧,肯定不是,確實有一些對貓貓的描寫,雙方有競爭關係,因為我努力練,所以超過了貓貓,作者很自豪。你説它有關吧,這個貓貓在文章中也挺可憐的,就起到了一個襯托的作用。
其實讀到這裏,我有一個小疑惑,因為作者説,我是對網球的真愛,那麼,超越貓貓,是不是也是我們喜歡網球的一個理由呢?
第三個“雷”是“硬拔高”以及“疑問式結尾”。我們在教應試作文的時候,總是對孩子説要拔高,但拔高它是遞進的。打網球這件事情,要到人生的大道上平穩行走,當中隔了太多了。我們要先想想,打網球給自己帶來的最直接的變化是什麼。當初媽媽反對的是什麼?你自己都寫了嘛:身體瘦弱,半途而廢對吧,這是兩個缺點,那麼,經過練習,這兩個缺點改正了沒有?你得先説這些呀。
最後一句話是問句。從個人經驗看,我是不建議中小學生在考試作文的結尾使用問句的。如果讀者讀了“誰又能説這不算取到的真經呢?”,腦海裏下意識地想“我覺得不算”,那就麻煩了。所以,還不如踏踏實實地用一個陳述句。
如果用比較嚴格的標準,我會認定它半切題,也就是俗稱的偏題。例如,對這篇文章來説,《取經》和《我最喜愛的運動》,哪個題目更好?縱觀全文,它對學習成長的描述相對不多,對於喜愛的描述佔比更大。
怎麼改?我下水寫一篇。沒有炫技,絕不脱離小作者本身的能力。
因為覺得網球運動員特別帥,我就有了學網球的念頭。但父母第一時間表示了反對:第一個理由是我體格太差,像個瘦猴兒似的,説不定連網球拍都扛不動;第二個理由是我缺乏恆心,以前學什麼都是三分鐘熱度,沒幾天就放棄了。可他們越是反對,我反而越來勁,架不住我幾個月的軟磨硬泡,他們終於勉強同意我去試試。
但真站到訓練場,拿到網球拍,就覺得“瞎玩”和“真練”果然不一樣。更何況,我還有一個競爭對手——我的好朋友貓貓。
我剛興奮地拿到球拍,準備和貓貓、教練來一番對戰,便看到教練忙不迭地搖頭:“學網球哪有那麼簡單,真想學到點本事,得從最基礎的做起”。整整兩節課,他都沒有讓我們拿起球拍,而是在講網球的規則,講各種線的作用,還讓我們背——這和我想象中的網球學習太不一樣了,有點像課堂,也有點讓我打退堂鼓。
當我有點猶豫的時候,我看到了貓貓認真聽課的表情,又想到了爸爸媽媽説我“老是動不動就放棄”的評語,心裏想如果這次再中途退出,恐怕這頂“半途而廢”的帽子是再也摘不下來了,於是硬着頭皮選擇堅持。沒多久,這種堅持就帶來了回報:等我開始揮拍的時候,那些當初的基礎學習發揮了作用:我的走位、姿勢都有了明顯的進步,教練可能只要兩三句指令,我就能明白調整的內容。
在很長一段時間,讓我期待的對戰依然沒有出現,教練要求我不斷地練習發球、揮拍,動作看起來簡單又重複,但有了之前學習的經歷,我意識到這樣的重複,一定會對水平的提升有幫助。每次教練教完動作或幫我糾正後,以後我都會趁熱打鐵,再多練習好幾遍,在教練單獨教導貓貓時,我也會在旁邊繼續練習揮拍。在這段網球學習的歷程中,我開始明白一個道理:原來,運動場上所有的帥氣,都需要紮實的基礎,如果沒有這些枯燥乏味的練習,就不可能成為一名高手。
如今,我已經“回擊”了父母的質疑:學習網球之後,我多少長了一點肌肉;而他們也不再嘲笑我老是“三分鐘熱度”了。我想,我取到的不僅僅是“如何打好網球”這本經,還有“如何看待基礎知識”這本經,而後面這本,將伴隨我走過更遠的學習歷程。
其實改的就是六點很實在的東西:
1、如果是自己想做的事,不要輕易地在作文裏寫“不知道為什麼”;
2、所有的出場人物,只要點了名,就應該有自己的戲份;
3、如果一模一樣的詞在短距離裏要用兩遍,除了為了排比,儘量替換個近義詞;
4、做總結時要循序漸進,不要一下子上一個大高度;
5、問句結尾很有挑戰,要有十足把握才用;
6、寫的時候一定要想着題目。
只説上面這些條條框框,孩子肯定只能傻點頭,也不知道怎麼落筆。如果我自己直接寫一遍,孩子可能就明白了。
這也是我為什麼一直讓寫作老師“自己落筆”的原因。
3
直播裏還聊了聊另外幾篇文章。當然沒《取經》那麼細緻,但很有共性。
其中一個共性,是不少家長甚至老師把它歸納到“流水賬”裏。説哎呀,孩子寫的是流水賬,一點也不生動,你看看怎麼把它變生動啊?
我仔細看了看,發現還真未必是“生動”的問題。實際上它和我開課的初衷很接近——其實這些內容他説給你聽,你會覺得很可愛,但為什麼寫下來,你就會覺得“流水賬”“囉嗦”“沒重點”呢?
我舉幾個例子:
1、在長城遊覽的人真多,我們排了好一會兒才登上長城,登上了長城,導遊開始給我們介紹長城。
2、不一會兒,我們走到了烽火台上,在烽火台上看着羣山,可美了!在烽火台上看着長城,我想到了幾個與長城有關的故事。
3、放假時,爸爸帶我去公園,我看到許多小朋友在騎自行車。我也好想騎自行車,可我又不會騎。只要拆掉輔助輪,我的自行車就東倒西歪,好像一碰就能倒。看我這麼想騎自行車,爸爸決定幫幫我,教我騎自行車。
……
把上面這些文字讀一下,是不是覺得完全沒有問題?
但為什麼寫下來,就有“流水賬”的感覺呢?
我們稍微動動筆吧:
1、遊覽的人真多,我們排了好一會兒才登上長城,隨後,導遊開始給我們介紹長城。
2、不一會兒,我們走到了烽火台上,在高處看着羣山,可美了!當時,我想到了幾個與長城有關的故事。
3、放假時,爸爸帶我去公園。我看到許多小朋友在騎自行車,我也好想騎。可只要拆掉輔助輪,我的自行車就東倒西歪,好像一碰就能倒。看我這麼想騎自行車,爸爸決定教會我。
其實細節描寫反而更少了,去掉的就是下意識地“名詞重複”。在我們的日常表達裏,這種重複是很正常的,但在寫作中,它就需要精簡,或者合理使用代詞。
不然,一種流水賬的感覺就會撲面而來。字數是夠了,但文章卻很難讀。
我看到了不少希望能改改“流水賬”的稿子,發現超過一半,都有同樣的問題——事實上它並沒有真的流水賬,也是有重點的,只不過這種詞彙重複的表達習慣,把那些優點給掩蓋了。
另外我還分析了一篇《假如我會72變》,和實在忍不住點評了一篇可能老師沒改好的作文。大家可以在直播回放裏收看。
另外有些家長還把孩子的讀書筆記啊,日記隨筆啊發了過來,這裏我做個提醒:
其實讀書筆記、日記隨筆這樣的內容,只要孩子願意寫,自己能知道自己寫的是什麼,就足夠;三年級以下的小孩子,只要言之有物,不大量使用拼音,就是好事情。不是每篇文章都要維持高質量的。胡適不也寫“今日打牌”不是麼。
別嚇着他們。我們一方面得讓孩子服氣,另一方面,也得呵護他們寫作的意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