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徐是我大學時的好朋友,現在在一家大公司上班。有一次閒聊,她跟我説,公司別的都還好,就是會開得太多。“不過”,她緊接着自我寬慰,“會議多點也沒啥關係,只要別讓我發言就行了。”
聽了她的話,我笑了。因為我也想起很多會議場景:老闆或上司坐在主位侃侃而談,下面的人不時點頭,認真做着筆記,但只要老闆問:“大家有什麼意見?”下面馬上沉默一片。
怕發言,不會提意見,這似乎是很多職場人的通病。老闆無奈之下,只得強制,按座位順序挨個點名。坐在前面的人不幸躺槍,只能抓到什麼説什麼;後面的人立刻緊張起來,使勁兒在大腦裏蒐羅語言,但最後也只是重複前面人的觀點……
按説,大家平時埋頭工作,會議發言,可以向老闆展現一下自己的水平,機會難得。我有一個前同事小王,平時工作也沒見他怎麼積極,但一到開會,上司讓提意見,他能侃侃而談,提出一些獨到的見解,結果他很受老闆賞識,沒多久職位就連升兩級。
但這樣的人總是少數,大多數職場人因為不善於發表自己的意見,失去了很多晉升空間。
我們為什麼這麼不擅長髮言,又怎樣才能在這種場合中,變得更“厲害”一點?《哈佛的6堂獨立思考課》一書中指出:只要你能真正理解擺在你面前的這件事,就一定能提出好意見。實踐證明,先深入理解再發言,這個方法很有效,又非常簡單。
01 訓練思維,增強“獨立思考力”
職場中,老闆、上司經常會就一個建議合不合適,一個方案可不可行,一個問題怎麼解決,讓你發表意見。但如果你連問題本身是什麼都沒搞清楚,當然不可能提出什麼有説服力的意見。
在沒搞清前提的情況下就發表意見或採取行動,這種情況相當普遍。網上有個流傳挺廣的段子。馬雲對秘書説:”中午幫我買肯德基。”30分鐘後,秘書回來説:“買好了,一共4.6億美元,咱是支付寶還是現金?”馬雲眉頭一皺,馬上説:“趕緊把小王追回來!我剛讓他去買中南海了……告訴他:那是煙!是煙!!”
雖然是個搞笑的段子,但反映了一箇中國職場很常見的問題:員工、下屬對上級、老闆提出的指令要求,即便心裏有些含糊,也不敢多問。而且越是大公司,情況越明顯。
比如我以前的單位,部門領導經常會把大家召集到一起,討論某個人寫的稿件,最後領導會提出一些修改建議。一個性格比較靦腆同事小王,會在會議結束後拿着稿子跑過來問我:“姐,領導説要在這裏加一些細節,你覺得,他指的是哪些細節呢?”這就是典型的——當面不問明白,回過頭自己瞎琢磨。
為什麼會存在這種現象呢?如果深究的話,這與我們中國的文化傳統有關。
與西方“打破砂鍋問到底”的交流方式不同,中國人彼此的交流是在察言觀色中成立的,講究的是“心照不宣”。如果老闆問你:“我的話你聽懂了嗎?”你會覺得有些刺耳,因為在我們的文化中,不能快速領會別人,特別是上級説的話的意思,那意味着一個人的反應能力、理解能力有問題。
所以我們在交流中,都有一種不問清楚、不確認的習慣。時間長了,我們連內心的那一點點不確定感都忽略了,凡事不往深處想,只看表面。這種習慣這會損傷我們獨立思考、深度思考能力,而缺乏這種能力,當然就無法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
這種思維定勢該怎麼扭轉?一個最簡單的方法是:培養自己“凡事想根據”的習慣。
首先,每天的日常生活中,當你需要做出選擇時,先問問自己:我為什麼要選擇它?在心裏回答一下。比如早上出門時,“我為什麼要穿這件外套?”答:“因為喜歡這個顏色。”去小賣店時,“為什麼要買冷飲?”答:“因為天氣很熱。”
熟悉了這個方式後,你可以進入下個階段:問自己“為什麼選擇A而不是B”。比如“為什麼吃午飯選擇了A套餐而不是B套餐呢?”答:“B套餐雖然便宜,但沒有青菜。A套餐雖然貴,但能吃到青菜。”
習慣了這種思考方式後,就可以把它運用到工作中。比如,“為什麼我要按這個順序來工作呢?”“為什麼我贊成A方案而不是B方案呢?”要儘可能地思考具有説服力的根據。
你還可以再進階:凡是聽到、看到某種觀點,就問問自己:根據在哪裏?這個根據正確嗎?根據足以成為根據嗎?別小看這個練習,只要持之以恆,你就能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擺脱人云亦云,大大增強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
02 簡單3招,提高“深入理解力”
如前所述,如果一個人缺乏獨立思考能力,會對別人説的話產生誤解。不僅如此,當我們接觸到一篇文章,一項數據分析、一個提議或是一份工作方案時,如果不認真檢查自己對眼前的內容是否真正理解,就可能會“自以為懂得”。
“自以為懂了”這件事,不僅令你提不出好意見,還會讓你失去老闆的信任。比如你是一名市場負責人,有一天你得到某個區域市場的反饋,説是公司的新產品最近挺受歡迎。你興沖沖地向老闆彙報:“咱們這次新產品的設計很厲害,跟以前的產品不一樣,市場效果很好。”
老闆聽後問:“哦,哪裏厲害?”你説:“真的很厲害,據説新產品用後的效果跟從前的版本大不相同。”
老闆有點皺眉:“這你已經説過了。你説的不同究竟是指什麼?和從前版本不同的‘效果'在哪裏?”
你語塞:“這個,具體的數據我還不清楚,我再問一下……”老闆的不滿頓時寫在了臉上。
這就是“自以為懂了”帶來的後果。就算你裝出自己很瞭解的樣子,只要更深入地談下去,必定會露出破綻。所以,在你説出任何觀點、建議之前,先深入理解自己掌握的信息,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那麼除了日常的思維練習,有沒有什麼更快速的方法,幫助我們實現深入理解呢?《哈佛的6堂獨立思考課》裏介紹了3個方法。
第1是“驗證法”。你可以試着模擬“向5歲小孩解釋一件事”的情景,來驗證自己是不是真正理解了。比如,上司拿了一份企劃案向你徵求意見,“這個方案,你覺得怎麼樣?”你讀完這個方案後,可以想象自己向一個5歲小孩兒解釋你看到的東西。如果對話遇到阻礙,就説明你對這個方案還沒有充分理解。找出你不理解的地方,從這些地方入手思考你的意見。
第2是“畫線法”。拿出三種顏色的筆,對你手上掌握的內容,一邊閲讀一邊檢查自己的理解程度。覺得“完全理解”的畫綠線,覺得“這個意思有點不太明白”或“最好查證或思考一下”的地方,畫黃線;覺得“完全看不懂”的,畫紅線。
這裏的重點是對自己誠實,徹底思考這個內容是不是標準答案。養成這種“檢視”的習慣,可以幫你確切掌握自己對每段文字理解的程度,而且畫的黃線、紅線越多,説明你越厲害。
第3種方法是列出“理解和不理解清單”。拿出一張紙,中間畫線,左邊一欄寫上“已理解的部分”,右邊一欄寫上“還不理解的部分”。
比如,會議上,老闆提出了“針對中學生,開發一款便攜式英語學習機”的提案,請大家發表意見。這時候你不要輕易説贊同或不贊同,可以趁別人發言的時間,迅速列一下清單。
“理解”這邊有幾項,包括目標人羣是中學生,產品是英語學習機,特點是便捷式;“不理解”這邊:為什麼要推出這個產品?怎樣和市場上現有的熱門產品區分開?中學生真的需要這種產品嗎?新產品什麼時間推出,銷售渠道有哪些……記住:重點是要把你能想到的全部寫下來。一旦把腦中的各種雜念寫出來,你就會發現“原來是這麼回事”。
對“理解”的部分,你要再想想:這裏面的每一項真的正確嗎?對“不理解”的部分,你可以提出你的疑問或建議。比如:“現在市面上已經有一些主打‘便攜'的學習機,我們應該考慮怎樣避免同質化。”當你按照清單上的條目逐一提出自己的意見,就會顯得有理有據。
03 臨場應對,打造“獨特意見力”
提高理解力的3個方法,適用於別人徵求你的意見,而你有一定思考時間的場合,但是我們還會碰到突然被老闆提問,要求你馬上發言的情況。來不及準備,該怎麼辦?
遇到這種情況,你可以用提出“好問題”來化解。這裏有10個提問的好角度,你可以記在心裏,隨用隨取。
1、5W1H:何時、何地、何人、做什麼、怎麼做、為什麼;
2、為什麼這麼有把握;
3、對信息本身提問;
4、探究必要性;
5、數據是否正確、妥當;
6、引用其他相似的例子;
7、確認事物的兩面性;
8、詢問契機、起因;
9、探究為什麼是“現在”;
10、詢問長期性發展。
比如,經理來找你,説:“公司打算從下週起實行早例會制度,每天早上9點,全體人員參加,大家輪流主持,主要是分享一下自己對工作的感悟或觀點,給大家鼓鼓勁兒。你怎麼看?”
這種時候,你要做的不是馬上表示贊同,你得有自己的想法,才能讓經理高看一眼。那麼對照上面説的提問法,何時、何人、做什麼、為什麼已經明確了,那你可以説:“全公司有80多人,我們要開這樣的早會,得找一個足夠大的地方(地點)”;“對每個人分享的內容要不要有一個大致規定,分享之後大家要不要討論呢(怎麼做)?”
再進一步,你可以問:開早會這種形式真的能鼓舞大家的幹勁兒嗎(為什麼有把握)?鼓舞幹勁,除了開早會,還有沒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呢(必要性)?還有哪些成功的大公司也開早會,是不是有一些好的模式可以借鑑(其他相似的例子)開早會能產生一些積極效果,但是也會耽誤大家的一些工作時間,組織起來也要費一些精力,我們有什麼方法能把早會開得更高效呢(兩面性)……
用上這個方法,你就會發現,當別人詢問你的意見時,你的大腦中會冒出很多想法,不會再是空白一片。
訓練獨立思考思維、加深對事物的理解、學會從不同角度提問,如果你想讓自己成為一個能提出好意見、有獨特想法的人,不妨從這三個方面入手,相信你一定會有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