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會和學界最近都有人聲稱,美國應該結束對台“模糊戰略”,明確安全承諾,以加大對中國大陸施壓。但美國首任印太事務官坎貝爾不久前公開表示,美國不會明確表態在中國大陸實施“武統”時保衞台灣。他認為一旦美國與中國發生衝突,後果將無法預料,會從根本上破壞全球經濟。
作為長期關注亞太事務的專家級官員,坎貝爾履歷豐富,對涉台事務分寸的拿捏要比那些缺乏實操經驗的智庫專家更加靠譜。他代表美國政府發聲,被認為是試圖對外傳遞一個信息,即拜登政府不願在當前局勢下大幅調整美國對台政策,希望有關各方對此要有清晰認知,避免出現“意外和疏忽”進而導致事態失控。一旦那樣,美國再想從“清晰”調整回“模糊”就不現實了。
實際上,當前美國國內出現的這場對台政策爭論,並非只有所謂“清晰論”,歷史上曾時隱時現的“棄台論”也再度泛起。這種觀點認為,出於“美國優先”原則考慮,在中國大陸實力提升以及台灣問題愈發激化的背景下,美國沒必要繼續堅持“反對以武力改變台海現狀”的立場,因為那樣最終還是可能會被牽扯進對自己無益的衝突,所以如果中國大陸對台動武,美國應該置身事外。
美國國內圍繞如何處理對台關係的意見分歧正變得突出,三種不同論調的出現也反映出美國戰略界在中美互動格局和當前台海局勢緊張時刻,一時難以把握所應秉持的行為尺度。不管“戰略清晰論”還是“棄台論”,都是“有病亂投醫”的表現,透射出其戰略心態的躁動和不安。
從美國自身利益來看,其之所以長期堅持對台“戰略模糊”,主要是不願被輕易捲入可能的台海衝突。如果美國事先給出承諾,則無論哪方主動或被動“改變現狀”,美國都須按照承諾作出方向確定的反應,這等於是被套住並因此陷入被動局面,而隨機應變顯然是更好的選擇。與此相較,對台“戰略清晰論”缺陷明顯:如果美國明確承諾“保衞台灣”,有可能會向“台獨”勢力傳遞錯誤信號,導致後者不顧美方利益鋌而走險。那樣的話,美方將不得不捲入一場萬里之外、與切身利益並無明確關聯的地區衝突,不僅沒辦法跟美國國內交代,影響到執政黨地位,還面臨與中國大陸發生大規模軍事衝突的“可怕場景”。
但“棄台論”呢?眼下也同樣被認為是對美國一貫政策的背離,美方歷來都將台灣問題視為牽制中國大陸的有效籌碼,而“棄台論”則視其為麻煩,希望早日扔掉這個燙手山芋,這等於是主動放棄一個在華盛頓看來仍然可資利用的工具和籌碼。
在這種背景下再來看坎貝爾的表態,其內涵就清楚了。美國依然會堅持反對所謂“單邊改變台海現狀”的做法,但不會承諾站在哪一邊,尤其不願事先公開軍事介入的條件。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對於軍事介入的各種可能後果充滿疑慮,擔心局勢失控得不償失。實際上,這不僅是拜登政府的涉台政策思路,即使在對華咄咄逼人的特朗普政府任內,雖然美國動用幾乎所有非軍事手段對華施壓,軍事領域的表現卻相對低調。
當前美國政府的戰略規劃正在逐漸清晰起來,即政治上宣稱維持現狀,軍事上竭力避免捲入正面對抗,而政治目標與軍事目標陷入衝突,又是華盛頓最不願看到的事情,因此最好的選擇就是在實質問題上保持模糊,根據需要隨時調整應對之策。
美國國內之所以圍繞涉台政策出現明顯意見分歧,與當前台海局勢不確定性升高有關。一方面,民進黨當局在推動和放任“台獨”的方向上有變本加厲之勢,繼續試圖通過打擦邊球方式爭取“法理台獨”;另一方面,中國大陸實現兩岸統一的決心和各種主權宣示也比過去更加明確。因此,美方試圖通過坎貝爾的“官方表態”把兩岸都扳回到所謂“模糊化常態”上來。
這些爭論和表態背後,是美方依然將自身視為全球事務裁定者、地區局勢主導者,仍然置國際格局與力量對比早已今非昔比的現狀於不顧。美國支撐自身霸權的實力每況愈下顯而易見,作為表徵之一,圍繞涉台政策的各類論調紛至沓來,實際上反映出美國國內各界對其意圖與實力落差的不適、不滿和不甘。台灣問題終歸是中國的內部事務,美國秉持何種政策都無法阻止中國解決統一問題。而執意干涉和插手台灣問題,只會給它自己套上枷鎖。現在還被認為有利用價值的棋子,總有一天會變成美國外交的負資產。(作者是中國社科院美國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