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一週車壇囧事:中國電動汽車開展神速有望領跑世界

由 費莫白竹 發佈於 奇聞

  近兩年來,電動汽車一直是全球的新聞熱點。特斯拉的一舉一動都牽動業內人心;傳統汽車巨頭紛紛表態大舉進軍電動汽車領域;新能源汽車企業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頗獲風投資本青睞;各國政府更是迫不及待想盡快與“排量污染”劃清界限。

  中國電動汽車所佔市場份額位列全球第二

  近日,最新發布的《2017年第二季度全球電動汽車發展指數》報告顯示,中國首次在電動汽車發展指數的整體排名中躍居全球第一。目前中國電動汽車所佔市場份額仍略低於法國,排在第二,美國名列第三。2016年,中國生產了超過35萬輛插電式混合動力和純電動乘用車,銷售額保持兩位數增長,市場佔有率從0.8%上升至1.3%。顯而易見,中國在全球電動汽車的產量上佔據優勢地位,並將進一步拉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差距。

  在技術層面上,法國已經趕超德國排在技術領域首位;而中國電動汽車普遍定處於技術含量較低的領域,所以即使未來幾年國將有大批新車型上市,但在技術上的提升並不明顯。

  對於電動汽車這種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新興產業而言,中國在核心技術方面的確未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尤其是在智能網聯和新型材料方面與發達國家存在很大差距。電動汽車必將成為未來汽車行業的發展趨勢,中國要想在該領域實現更好更快的發展,技術水平是脱穎而出的核心所在。

  中國將繼續保持動力電池高產狀態

  超過90%的中國自主品牌汽車的鋰電池都在本土生產。

  眾所周知,動力電池的研發和生產,一直是影響電動汽車行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國電動汽車的高產量大大增加了對電動車電池的需求。根據中國各大電池製造商提出的目標,全國動力電池年產量在2020年實現100吉瓦時。

  對於國外電池供應商來説,鑑於在中國的開發與生產能力有限,因而無法在短期內滿足需求。因此,對於2020年的年產目標將主要依靠中國本土電池製造商來實現。

  目前在全球電池製造領域,中國的電池企業數量最多,產能最大,優勢比較明顯。而與中國相比,日本在全球電池產量份額上都處於不利地位,排名維持在第三。美國行業成績有所提升,位居第二。

  除了電池產量之外,中國還將計劃在技術層面上對電池進行改進。雖然未來數年內日本(松下/三洋)和韓國(LG化學)將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動力電池製造商。但總體而言,未來大多數電池仍將是由中國(如比亞迪、寧德時代、力神和萬向)的本土企業負責生產。

  電動汽車仍將會在政策大力支持下快速發展

  近幾年來,中國從中央到地方,包括補貼、税收、牌照、通行等一系列針對電動汽車的優惠政策相繼落地, 極大推動了這項新興產業的發展。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電動汽車的產量為51.7萬輛,銷量為50.7萬輛,約佔2016年全球電動車銷量的45%和幾乎全部的電動客車銷量。2016年銷量排名全球前20的電動車廠商中,有9個是中國電動車品牌。

  政府的激勵政策收效明顯,但大力度的補貼畢竟難以長久維持產業發展,本土廠商需要依靠自身能力站穩腳跟。因此,電動汽車行業發展正在由政府推動向市場推動轉變,最新版的新能源汽車雙積分管理意見徵求稿也明確傳達了這一信號。

  逐步減少補貼是電動汽車發展的必然趨勢,但在當下讓新能源汽車完全脱離補貼發展也是不現實的。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近日發佈消息稱已經向相關部委遞交建議,把新能源汽車購置優惠政策截止時間由原來的2017年12月31日延長至2025年。另外,中通客車7月17日發佈公告,獲得超7億元新能源汽車補貼。

  儘管政府新能源政策收緊,補貼力度減弱,但電動汽車仍保持快速增長勢頭。中國汽車工業協會7月11日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電動汽車累計產銷量分別為21.2萬輛和19.5萬輛,同比分別增長為19.7%和14.4%。

  在未來幾年,中國的電動汽車市場還將會在強有力的政策支持下穩步擴張,包括消費者激勵措施、燃油車限牌政策以及公共領域的大規模推廣計劃等。

  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有望統領全球電動汽車行業與市場,通過新能源汽車實現在全球汽車行業領域裏對歐美國家的彎道超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