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對聯招親, 出題: 長巾帳裏女子好, 路過的老農隨口對出下聯
少女對聯招親,出題:長巾帳裏女子好,路過的老農隨口對出下聯
清代大儒車萬育所著的《聲律啓蒙》裏就有很多簡單而朗朗上口的對子歌,從這些封建社會孩童啓蒙的趣味讀物當中,就可以深深的體會到對聯這一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魅力和深厚底藴。對聯是起源中國漢末三國時期的一種文化形式,每逢婚喪嫁娶等大事之際,用一兩幅工整對仗的文句來寄託來訪者的感情就是最早的對聯。對聯要求上下聯字數相同,字義相同或相對,平仄音律必須相對,是將詩句中對偶的形式嚴格化而形成的一種獨特的文字表達形式。隨着時間的推移,對聯的奇思妙想成為文人墨客宣揚自己的才華的一種方式,對聯也逐漸在中國古代文化歷史中佔據重要的地位,並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其中上聯構思之精巧,下聯應對之奇絕讓人拍案驚奇。今天帶來的對聯故事裏,就是一位對聯招親的少女張貼的上聯題目:長巾帳裏女子好,卻未曾想被路過的老農隨口對出下聯,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有一個富户家中的女兒生的十分美麗,同時也冰雪聰明,精通詩書,專擅音律。這樣一個才貌雙全的女子自然也就成為了大户人家的掌上明珠。再加上她的父親思想上比較開明,從小就為她花重金聘請了一位鄉中秀才作為私塾老師,教授她經史子集,世間道理。這個女子很爭氣,沒幾年就將老秀才的才學掏的一乾二淨。而這時她的才華美貌也早就在十里八鄉傳揚開來,真可謂“一身芳容皆希睹,雙手才藝盡曾聞”。轉眼間,她搖身一變成為了豆蔻年華的妙齡少女,即將迎來自己的人生大事。但是聰慧如她,知書達禮,怎麼能接受一個未曾謀面素不相識的男人作為自己的一生的依靠。於是在她的軟磨硬泡之下,一貫溺愛她的父親答應了她的要求:通過對聯的方式來招親,可謂文字招親。這作為上聯的考題自然就是要由少女親自來出,考官嘛,肯定也是少女本人,畢竟正值好奇年齡的她,對於自己未來的夫君人選也充滿了好奇和憧憬。
於是到了招親的那天,附近的鄉親自然都來看看熱鬧,也不乏一些自負才學的青年前來一較高下。只見火紅的招親台上,一副上聯刻在柳木上,寫着少女出的對聯題目:長巾帳裏女子好。乍一看,這上聯平平無奇,講的內容也很簡單,就是在紗帳裏坐着一位美麗的女子。但是仔細一瞧卻並非如此,才女的狡黠和智慧就隱藏在其中。首先,“長巾”是用來形容紗帳的定語詞,把紗帳的形式樣貌描述了出來,同時“長”和“巾”兩字左右相合便是“帳”字;同時後面的半句也是如此,“好”用來形容前面的“女子”,直敍了女子的美麗的特點,而“女”“子”同樣相合構成一個“好”字。這看似簡單的對聯一下就難住了到場的各路自負的學子,大家在為這上聯的精巧嘖嘖稱奇的同時,又暗自嘆息自己沒有合適的下聯應對,白白錯過了這位美麗聰慧的女子。
這時候,恰好有一位老農趕着牛車經過,本着好事的心態扯着脖子看了一眼。這一看不要緊,看完了他就隨嘴説道:“現在的後生啊,都學到狗身上去了,這麼簡單的對聯,‘白水泉邊魚羊鮮’。”眾人聽到老農的下聯,都瞠目結舌,口不成言,因為這下聯回的同樣精巧。上聯説的是帳中女子美麗,下聯説的是水邊魚羊肥美。
不僅如此,“白水”形容“泉”,而且“白”“水”成“泉”,“鮮”形容“魚羊”,“魚”“羊”二字構成“鮮”字,此外,上下聯當中對應字詞的詞性均能很好的一一對應,聯尾的平仄也滿足“仄起平落”的基本要求,可謂是對的天衣無縫。大户看到一位老農如此輕鬆的對上了女兒的考題,也不由搖頭輕笑:時也,命也。
對聯作為文人墨客的消遣娛樂之物也是文華瑰寶之一,雖然充滿了靈光一現的偶然,但往往令人拍案叫絕。很多對聯都成為了千古傳頌的奇聞軼事,讓後人在感嘆前人的智慧的同時也往往會對中國的文化增添更多的興趣和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