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幾天,一組聊天記錄截圖被掛上了熱搜,看得很多人怒火中燒。
一位高學歷留學生曬出的和她爸爸的聊天記錄,還聲稱:
“老傢伙,養不起本仙女當年就別生啊,什麼XX。”
而她爸爸到底做了什麼十惡不赦的事情,才被自己女兒如此唾棄呢?
事實上,她爸爸只不過問了下自己的女兒,自己信用卡為什麼被刷了這麼多。
爸爸和女兒苦口婆心地講道理:自己壓力非常大,你之前承諾過儘量把每個月開支控制在1萬元左右的,爸爸工資就這麼多,實在沒錢了。
女兒卻咄咄逼人得像機關槍一樣:“我不想大清早的跟你吵架。”“就這樣吧,再見。”
爸爸的語氣卑微得令人心疼:“爸爸不是跟你吵架,是希望你能懂事,能理解爸爸的不容易。”
“爸爸51週歲了,已經老了,沒有能力一直養你。”
他做夢也想不到,自己的寶貝女兒,會因為自己的這幾句話,把他掛到了網上,還用上了各種不堪入目的粗言穢語。
他爸爸每天省吃儉用,晚飯就吃清淡的小米粥配青菜,連塊肉都沒有。
而他女兒卻在國外肆無忌憚地揮霍着爸爸的信用卡,對爸爸卻沒有最基本的尊重和感激。
評論區裏,很多網友都在為爸爸感到寒心:
“爸爸51週歲了,已經老了。看看爸爸吃的什麼,她還嫌自己吃得營養不均衡。”
“看這個爸爸説話的語氣心裏太難受了。”
有的則站在同為留學生的角度,對女兒的所作所為感到無法理解:
“出門讀書真的不是去當大爺或者是去享受讀書的。
自己沒有好好規劃生活過得一團糟,還有臉以此為由找父母要更多的錢。
我悄咪咪買了個手錶以後就開始節衣縮食,都不敢讓父母知道。”
“我那一堆富二代同學都是一邊打工一邊讀書的,家裏不夠寬裕當米蟲還好意思了。”
有人則出來科普曝光了這位高學歷“巨嬰”的身份,原來她就是去年疫情期間上過新聞的“青島跳車留學生”。
當時,從國外回來的她,為了拒絕隔離,直接從大巴車窗跳下逃跑。
這次,她再度因為巨嬰行為而上了熱搜。
只因父母滿足不了她自私的需求,她就憤怒、抱怨、辱罵,覺得父母沒有本事。
她的人生字典裏,只有不斷的索取,從來沒有自力更生這樣的詞語。
雖説養不教父之過,孩子會變成這樣,做父母的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但能理直氣壯地啃老還埋怨父母、自私自利到這份上的,確實令我大開眼界。
作家劉墉曾感慨:“今天有多少孩子,既要美國的自由,又要中國的寵愛,沒有美國孩子的主動,又失去了中國的孝道。”
簡直就是對這位高學歷“巨嬰”的精準描述。
中國老齡科研中心統計,在城市裏,我國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養小”的現象。
有30%左右的成年人,依靠父母為其支出部分甚至全部生活費。
更可怕的是,他們還一味索取、不知感激,甚至最後變成不折不扣的白眼狼。
這種新型啃老巨嬰,到底還要囂張多久?
02
當今社會,我們身邊的“巨嬰”濃度實在是太高了。
前段時間就看過這樣一個大無語事件。
上海一位29歲的女子,在換乘地鐵的時候,被後面一輛嬰兒車碰了下腳後跟。
本來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畢竟地鐵站里人擠人,被踩到腳、有點摩擦都是在所難免的。
然而,這名女子卻立即撥打了110和120,叫來了警察和急救車。
等警察和醫護人員都趕到之後,更奇葩的一幕來了:
女子怎麼都不肯上車,原因是“我要等爸爸來,讓他帶我去醫院!”
醫護人員現場檢查了下女子的腳後跟,發現沒有任何紅腫或破皮的現象,完全沒有送醫的必要。
眾人紛紛勸阻女子,醫護人員還強調了救護車應該給更需要的人使用。
但女子卻堅持要用,所有人只好在現場等了她足足半個小時,她爸爸還沒到。
警察好聲好氣地勸她:可以讓我們陪你先去醫院看病,讓你爸爸直接去醫院和你會合。
周圍人也勸她:人家(警察醫護們)還有很多事情呢。
但是女子就是不同意:我必須等爸爸來啊。
醫護人員實在太着急了,忍不住説:“小姑娘講點道理好嗎?已經等你半個小時了,後面還有其他病人要用車的。”
女子就不斷打電話給爸爸,催促他快點,並且還抱怨道:
“一幫子人盯住我,他們煩死了!”
後面甚至開始吼起了爸爸:“快點!你快點呀!他們煩死了!”
好不容易,她的爸爸終於來了,她馬上抬起腳後跟,像個邀功的小孩般炫耀着自己的“傷勢”。
在爸爸陪同下去了醫院後,醫生檢查也沒發現任何傷情......最後兩人就自行離開了。
理直氣壯、心安理得地浪費着社會資源,這是什麼奇葩巨嬰啊。
這類人,雖然生理年齡已經是成人,但心理年齡卻和嬰兒無異。
他們的所作所為,符合“幼稚型人格”的4個典型特徵:
以自我為中心,如果不合他的心意,就會激動暴怒;
缺乏道德感、義務感,沒有同情心;
適應能力差,習慣讓別人照顧自己,不會關心照顧別人;
如遇一點小挫折,就會自暴自棄、暴怒發狂,甚至傷害別人。
物質上啃老、精神上未斷奶,這樣的人,註定會遭到眾人的唾棄。
03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心理斷乳”,指的是:
孩子在成長髮育中,要求擺脱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的監護,形成獨立人格的過程。
人生要經歷兩次斷乳:
第一次是生理斷乳,在1歲左右。生理斷乳後,孩子仍然以依戀心態在父母保護下生活。
第二次是心理斷乳,它標誌着心理上的獨立。心理斷乳後,孩子就開始從父母保護下,向獨立的社會人轉變。
“心理斷乳期”,是成長的重要機遇,意味着一個人從幼稚、依賴走向獨立與成熟。
而如果做不到心理斷乳,心理斷乳期甚至延遲到成年以後,就會導致種種問題。
無論是作為家長,還是作為子女,都要主動實現分離、完成心理斷乳。
就像日本綜藝《初遣》中,3歲的浬愛,就被要求第一次獨自出門。
在母親節這天,浬愛的爸爸讓浬愛去買蔬菜,取預定的蛋糕,以及買一支康乃馨。
浬愛站在門口,邊哭邊看着爸爸,遲遲不敢邁出第一步。
爸爸忍着心疼,往浬愛的口袋裏塞了一大把糖,最後輕輕推了她一把,終於幫她走出了第一步。
爸爸蹲在地上,看着女兒小小的背影越走越遠,一動也不敢動。
而浬愛呢,雖然一直在回頭看,但還是勇敢地一步步向前走了。
孩子終究會長大,父母能做的,就是學會放手,教孩子獨自承擔起自己的人生。
就像作家龍應台在《目送》中寫道: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有時候,給孩子最好的愛,就是學會放手。
共勉。
作者:小椰子,人生必須活得swag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