慘烈向前的戰爭車輪無意間帶動了科技的發展。邪惡的第三帝國狂熱地打造着死亡之矛,失之交臂的超級武器、優勢人種背後的致命醫學、集中營裏的惡魔盛宴。聖潔的白衣天使淪為納粹的劊子手,本應大放異彩的智慧之腦成為罪惡的幫兇。
戰爭促進科技發展,據説二戰時候德國有個製造飛碟的計劃,今天看來仍然有些不可思議。納粹還有哪些逆天的黑科技呢?
這絕對是納粹的黑科技,但沒成功第三帝國就覆滅了。圖為當時留下的為數不多的納粹飛碟秘照。
納粹德國的Krupp P1000(巨鼠)超重型坦克。車體長度為35米,寬度是14米,高度是11米,這簡直就是一個陸上的“航空母艦”。
早在1940 年,納粹的滑翔機研究所就開始研製超音速飛機DFS 346,還沒完全研製成功第三帝國就覆滅了。但蘇聯人得到了這些技術,後來他們造出了超音速飛機。
福克-沃爾夫Ta183 (俗稱烏鴉) 是納粹設計的噴射動力戰鬥機。
He 162也是納粹研製的噴射戰鬥機,而且曾經還有量產,只是沒有上過戰場。機身全部是木頭做的,輕盈靈巧,成本也低。
go-229戰鬥轟炸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架無尾飛翼噴氣式戰鬥轟炸機。它的外形和性能即使在當今也非常前衞。 go-229轟炸機曾經飛上藍天,但後來試飛時機毀人亡。
梅塞施密特Me-262“飛燕”是德國梅塞施密特飛機公司在二戰末期為納粹空軍制造的一種噴氣戰鬥機。
Me 163戰鬥機是納粹二戰時唯一進入服役以火箭為動力的攔截機,也是參戰各國當中唯一的。
據説這是德國人研發的巡航導彈
不知名的鋼鐵怪物
德國Bachem Ba 349是一款二戰期間德國製造的垂直起飛短程火箭截擊機。很像是有人操作的地對空導彈。
這是克虜伯公司和梅塞德斯-奔馳合作製造的一個“裝甲車”,姑且認為是裝甲車吧。
二戰時出現了哪些逆天的黑科技?
梅塞施密特 (Messerschmitt) Me 163 "Komet" 火箭引擎戰鬥機
世界首架以火箭發動機為動力的戰鬥機,於1936年完成。以 Me 163 為基礎,後續發展出了 Me 163A 以及 Me 163B. 截至1943年5月,梅塞施密特共生產70架 Me 163B,由於火箭引擎供應不足而無法繼續生產。後由Klemm輕航空器製造公司繼續生產,並試圖更換引擎。原配的火箭引擎在1944年再次供應充足,但戰爭局勢已定。
引擎:Walter HWK 509 A-2 火箭
翼展:9.30 m
長度:5.70 m
高度:2.50 m
重量:1.9 t (淨重) / 4.18 t (滿載)
作戰半徑:50 km (飛行時間約7分鐘)
武器:2 x 30 mm MK 108 機炮 / 12 x SG 500 "Jagerfaust" 防轟炸無後坐力對空機槍
MXY-7櫻花特別攻擊機
日本於1944年9月製造出的櫻花特別攻擊機,是專門為貫徹“神風攻擊”的目的而設計的。為快速接近目標,櫻花同樣採用了火箭引擎,但沒有任何武器配備,而是自身帶有1200 kg彈頭。因此通常也被認為是有人駕駛的飛彈。
櫻花獨立飛行距離短。在戰鬥時,首先由三菱G4M一式陸上攻擊機攜帶,飛行至接近目標的區域。由母機釋放後,首先飛至距目標儘可能近的地點,然後啓動火箭引擎快速衝向目標。這種攻擊成功擊沉擊傷數艘美軍艦艇。後來美軍開始增大搜索半徑,在母機釋放櫻花前將母機擊落。此後櫻花攻擊機基本再沒有成功攻擊的實例。
假想圖:
容克 (Junkers) Ju 287 轟炸機
提起前掠翼飛機,我想很多看這篇回答的同學肯定會首先想到蘇聯蘇霍伊的 Su-47 "金雕" (試驗期代號 S-37) 和美國的實驗機型 X-29. 由於兩者都是實驗機型,所以通常認為前掠翼設計還未成熟。事實上,世界首款前掠翼飛機即是量產型,這就是德國於1944年8月首次試飛的容克 Ju 287 轟炸機。
Ju 287 的設計源自德國在西線對英國空戰的失利。由於英國空軍成羣出動,大量擊落德國轟炸機,希特勒提出要建造一種“能躲過任何戰鬥機並進入英國上空投彈”的轟炸機。基於這種目的,項目首席設計師 Hans Wocke 提出了一種可以在低速下仍然保持高機動性的設計:前掠翼。
容克公司共生產了三種型號的 Ju 287: V1, V2 和 V3,但那時距離戰爭結束已經非常近了。蘇聯於1945年4月佔領了容克用於生產 Ju 287 V2 和 V3 型號的工廠,並進行了 V2 型號的試飛。前掠翼的性能在17次試飛中得到了證實,因此立即被世界關注,導致了美蘇在冷戰中的一系列前掠翼試驗品。
引擎:4x 容克 Junkers Jumo 004B-1 (V1 & V2) / 4x 寶馬 BMW 003A (V3)
翼展:20.11 m
長度:18.30 m
高度:4.70 m
重量:12.5 t (淨重) / 20.00 t (滿載)
正在等待進行實驗測試的Ju 287 V1
正在進行組裝的Ju 287. 好像有點眼熟的樣子?關鍵詞:紅白機,1944
Vergeltungswaffe-3 (V-3) 火炮
説這傢伙是火炮已經不太恰當,因為它可以一炮從法國越過英吉利海峽打到英國。既然屬於復仇兵器系列,自然是不驚人不罷休。直徑150毫米的炮彈通過炮壁上外掛的火箭推進器在130 m長的炮管中逐級推進加速的,1944年5月的試射射程達到了88 km,7月的試射則達到了93 km. 而英吉利海峽最窄處只有34 km.
V-3火炮共建造了兩門,但是隻有第二門參加了實戰。它總共發射了183枚炮彈,但目標不是倫敦,而是盧森堡。共造成10人死亡,35人受傷,遠非150口徑火炮的威力。事實上如此遠攻擊距離的火炮在沒有制導技術的年代,精度都是以千米來測量,加上再入大氣層的影響,只有150毫米口徑就難以造成威脅了。
Schwerer Gustav 與 Dora 超重型鐵道炮
嘿,剛才説了155毫米炮打出去好像毛毛雨,那就必須看看這兩架德國80釐米(是的,800毫米)口徑超重型鐵道炮。這兩門號稱有史以來最大的火炮,其炮彈重量達到了每枚4.8噸,約相當於每次發射半輛日本九五式輕型坦克。
這兩架巨炮在進攻蘇聯時參與了作戰,並摧毀了某軍火庫。德國人曾計劃用它發射火箭助推的炮彈,以打到145 km以外的目標,目的同樣指向英國。但德國空軍並不佔優勢,沒有空中支援的情況下德國人最終沒有把巨炮開到西線沿海。
外觀:
火炮發射瞬間。炮彈由左側吊車吊起裝填。
冷戰時期出現了哪些逆天的黑科技?
説到紅警系列,很多遊戲玩家肯定是可以如數家珍地把其中的兵種背出來。但是可能大家不知道,其中相當一部分兵器並不是憑空幻想而來,相反,他們在現實世界中確實存在對應的原型。這些奇葩的黑科技武器,絕大多數都是冷戰的產物。
1K17 Szhatie - 光稜坦克並非來自美國
1990年12月,1K17激光坦克在烏拉爾運輸車輛設計局組裝完畢。坦克上的激光炮採用固體三氧化二鋁為激光源,使用重達30公斤的圓柱形人造紅寶石晶體。該炮引導多路激光束投射到光滑目標表面,能產生強烈的燒灼效應。但它還不足以直接摧毀敵方設備造成傷亡,而是用來摧毀敵方觀瞄設備、電子儀器等部件,令對方失去作戰能力。1K17同時也配備了一款 12.7mm NSV 機槍來防禦步兵的近距離攻擊(該型機槍也可以高射用來防空)。
1K17 Szhatie - 光稜坦克
1K17在1992年正式生產,但由於經濟上自身造價昂貴,政治上蘇聯解體,另這款坦克沒有繼續生產的必要。最終1K17只存放於博物館中供展覽使用。
與紅警2中的光稜坦克相比,1K17既不能直接射爆對方坦克,也不能與光稜塔聯合發生更強的光束。可以説完全是一款原型戰車了。
1K17 Szhatie - 光稜坦克
Object 279/Объект 279 - 天啓坦克真的是蘇聯貨
相比於光稜坦克的羣體效應,紅警2中蘇聯的天啓坦克則具備更強的單體作戰優勢。巨大的體積和火炮口徑,超長的血量,使得天啓坦克成為地面上的怪物級存在。現實當中的天啓坦克雖然沒有遊戲中那麼全能,但是其陸地移動堡壘的能力卻是與遊戲如出一轍。這就是 Object 279, 由位於列寧格勒的基洛夫工廠設計師託洛亞諾夫(L. Troyanov)在1957年所研發的原型坦克。
279坦克的想法來自1950年代初人類對核戰爭這一新型廝殺方式的探索。在1953年蘇軍進行了多項核子爆炸試驗,同時在爆炸範圍內放置了很多經過改裝的坦克進行測試與評估。1954年9月在多茨科耶地區進行了一次有步兵參加的特種核爆試驗,蘇聯軍方發現在核爆一定的範圍內,坦克全部被衝擊波掀翻,這顯然不合當時蘇聯領導人大打核戰爭的想法。
於是設計師託洛亞諾夫將坦克的設計終點放在超強的防護力上。Object 279具有超厚的護甲(全車重60噸),為了降低對地面的壓強,採用四條履帶設計。炮塔渾圓,以免被核爆引起的震波與暴風掀翻。坦克同時也考慮了當時出現的新型武器:中子彈,因此車體外圈內部使用多夾層填充防輻射物質,鑄造的車體厚度達到269毫米。Object 279同時也是巨炮主義的代表,採用130毫米的M-65主炮,同時配備一架14.5毫米KPVT同軸重機槍。其他裝備還有光學與雷達測距儀,以及紅外、夜視設備等。
Object 279/Объект 279 - 天啓坦克
M65 - 核子加農炮並非來自中國
玩過命令與征服:將軍的同學應該對其中中國核武將軍的特色武器:核子加農炮印象深刻。由重型卡車運載的炮移動速度極為緩慢,但是一旦部署到敵軍陣地周圍並且將炮彈發射出去,遊戲就基本結束了。但是這種炮在現實中並非來自於中國,而是來自於美國。
M65 核火炮,綽號“原子安妮”。美軍於1950年冷戰初期開始研製,並於1953年在歐洲和韓國裝備使用。該炮重85噸,射程29公里,以水壓裝彈,單發炮彈威力約為廣島核彈的四分之一。1953年5月25日,M65在美國內華達州試驗場進行了一次試射。這次發射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也是至今唯一一次使用火炮發射核武器。這次成功試射使 M65 開始量產,單台造價約80萬美元。據估計,M65 生產了約20台,最後一台於1963年退役。
M65 全貌。遊戲可以説是完全復刻了外形。注意與遊戲中不同的是現實中兩端都有車頭,無需調轉方向。看上去很普通吧?
M65 - 核子加農炮
HARP計劃 - 可以發射衞星的巨炮
High Altitude Research Project (HARP) 是美國和加拿大軍方於1961年啓動的一項科研計劃,目的是製造廉價的返回式武器,即離開行星大氣層進入宇宙空間後再返回到行星表面的一類飛行器,以便增加發射反彈道導彈和洲際彈道導彈的方式。最初的試驗品直接使用海軍的 406mm 炮焊接而成,併成功將180公斤重的炮彈送至180千米的高空。HARP計劃包含一系列的試驗品,其中 Martlet 3A 型發射器將一枚火箭發射至500千米的高度。項目最終因越南戰爭的爆發而取消。
High Altitude Research Project (HARP)
Hardiman - 動力裝甲原型
對戰錘熱衷的同學一定對星際戰士的動力裝甲印象深刻,同樣的還有星際爭霸當中人族步兵的動力鎧。人類自身的體能有很明顯的極限,要想突破這種幾乎是先天決定的限制,就必須依賴科技。
1965年,通用電氣公司 (GE) 進行了人類歷史上首次製造動力裝甲的嘗試。計劃的初步目標非常簡單:讓一個人能夠使用動力甲提起680公斤的物體。但是實驗沒有成功,因為動作控制太複雜了,這讓人們認識到自動化水平遠不足以製造這類裝備。隨後的實驗僅集中在手臂的研發上,最終的樣機可以提起約340公斤的物體。但是缺點十分明顯:設備自重約750公斤,遠高於可以提起物體的重量,這就造成了車輪式的難題:不存在技術可以推動這樣的裝備以供人穿戴。最終計劃告吹,但這一想法卻廣泛出現在各類科幻小説中。
Hardiman原型機穿戴圖
Yakovlev VVP-6 高機動防空飛彈陣地
與其説 Yakovlev VVP-6 是個陣地,到不如説是一架巨大的直升機。這是一個由六套旋翼、十二個引擎驅動,攜帶雷達和一整套 SAM 飛彈的垂直起降平台。全機設計長度49米,也可用作運輸物資的飛行器。這一設計遠超出人類的工程和製造水平,因此一直以來都只停留在圖紙上而已。和動力裝甲一樣,這一概念卻出現在各類科幻小説中,甚至魔獸世界中聯盟方的“破天者號”飛船也借鑑了類似的外形。
Yakovlev VVP-6
SR-71黑鳥式偵察機
在二戰時候出現了哪些逆天的黑科技?這一問題中就有同學提到了SR-71. 的確,黑鳥式偵察機聚集了太多的第一:第一架採用隱形設計的飛機、迄今世界上最快的有人駕駛飛機、紐約-倫敦航線的飛行速度世界記錄保持者、量產但從未被擊落過的飛機……
黑鳥偵察機由洛-馬公司傳奇般的臭鼬工廠設計製造,1964年12月22日首飛,1998年退役,共生產32架。飛機長達32.74米,翼展16.94米,最大速度3.35馬赫(4062千米/小時),設計飛行高度24,285米。由黑鳥創下的世界最快有人駕駛飛機速度記錄是在1976年7月28日,當時的飛行速度為3529.96千米/小時。SR-71也保有在1974年9月1日創下的從紐約到倫敦的紀錄:1小時54分56.4秒。(協和式超音速客機飛行同樣的路程要3小時20分,而最快的亞音速大型客機波音747則需要7小時。)(數據來源於Wikipedia.)
通常認為黑鳥是飛行高度的保持者,其實並非如此。黑鳥曾到達的最高高度是25,929米,但這一記錄隨後被蘇聯的米格 MiG-25 高空高速戰鬥機(就是那款不鏽鋼戰鬥機)超過,達到了恐怖的37,650米。
SR-71黑鳥式偵察機
XB-70 女武神式戰略轟炸機
@鮑賦劼已經在他的答案中提到了這架飛機,沒有必要再重複一次。我補充一點,XB-70特殊之處在於它的機翼在高速飛行時向下彎折可達70度,將飛機在超音速飛行時機身前段處所造成的衝擊波包圍在機身下方無法自兩側擴散消逝,讓整架飛機騎在自己產生的衝擊波上,這種設計稱作“乘波飛行器” (waverider)。XB-70 女武神式是世界上第一架載人乘波飛行器,當其以3馬赫的巡航速度飛行時,約有35%的升力來自於壓縮升力 (compression lift),而非傳統機翼上的升力。
XB-70 女武神式戰略轟炸機
SVL(俄文高速試驗車的簡寫)是加里寧車輛製造廠於1970年製造的。實在ER22型列車的基礎上改進而來,主要的改進就是在列車的頂部加上了兩個Yak-40型推進火箭。 在整個測試期間,SVL的最高時速達到了180mph(約288km/h),出於某種原因這一測試成為了這種列車的結束。現在這個列車鏽跡斑斑的躺在加里寧車廠的庫房裏。
裝着火箭的火車
最萌的飛行薄餅:Vought V-173
最萌的飛機,F5U 飛行薄餅原型代號Vought V-173,是工程師查爾斯 H.齊默爾曼的發明,F5U 旨在找到一種能夠降低艦載戰鬥機可操作速度的方法。F5U 外形怪異,沒有機身,整個飛機像一個圓盤,尾端有一對小翼。F5U 的巨大螺旋槳由兩具馬力強勁的發動機驅動,整個圓盤狀的機身都包裹在螺旋槳產生的高速氣流中,這些特徵結合後能使飛機以 64.36公里/小時的極低速飛行。飛機具有了驚人的短距起降能力,非常適合在航母上操作。從另一個方面來看,圓盤狀機身也是一種翼身融合的設計,大大降低了阻力。並且降低了翼載,由於所有氣動操縱面都處於螺旋槳氣流中,操控效率更高,所以機動性好於常規飛機。
Vought V-173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冷戰鐵幕將歐洲一分為二,華約奉行咄咄逼人的先發制人打擊戰略,在下一場全球性衝突中,西歐的軍事基地和機場將不可避免地在華約的第一次突襲中灰飛煙滅。北約需要應對這一現實問題,才能在未來戰爭中保存空軍的裝備和有生力量。北約多國於是開展了垂直起降飛機的研製,這種飛機無需固定的基地,在一小段公路、一小塊場地上就能起降。其中最為怪異和有趣的就是法國立式垂直起降環翼機了,這種飛機垂直升空後轉換成水平姿態飛行,完成任務後再垂直降落。五十年代末美國希勒直升機公司在“甲蟲”的啓發下提出研製VXT-8,也僅僅進展到全尺寸模型階段。斯奈克瑪C 450“甲蟲”迄今為止仍然是航空史上唯一進行了飛行的立式垂直起降環翼機。
震撼:中國讓世界都能為之色變的十大黑科技
一.驚天地泣鬼神,中國將發射量子通訊衞星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2013年表示,中國計劃在2016年發射一顆量子科學實驗衞星,這個以中國為主導的衞星發射項目有望構建從北京到維也納之間的量子通訊網絡。
中國計劃在2016年發射一顆量子科學實驗衞星
科技部部長萬鋼在出席記者會時表示,國際科技合作也是中國在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一直持續不斷向前推進的,中國目前已經跟世界上12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建立了科技合作的關係。
潘建偉在補充國際合作重要性時表示,目前中國有一個計劃,準備在2016年左右以中國為主導要發射一顆量子科學實驗衞星,希望能夠構建從北京到維也納之間的量子通訊網絡,這樣一件事情沒有國際合作是做不成的。
潘建偉説,去年大亞灣取得的重大成果就有各國科學家的參與,鐵基超導、拓撲絕緣體,都是合作的結果。在科學研究當中信息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以量子信息技術為例,中國通過國際合作經過近10年的努力已經走到了國際的前列。
科普:量子信號從地面上發射並穿透大氣層———衞星接收到量子信號並按需要將其轉發到另一特定衞星———量子信號從該特定衞星上再次穿透大氣層到達地球某個角落的指定接收地點.
優勢:由於量子信號的攜帶者光子在外層空間傳播時幾乎沒有損耗,如果能夠在技術上實現糾纏光子再穿透整個大氣層後仍然存活並保持其糾纏特性,人們就可以在衞星的幫助下實現全球化的量子通信。
潘建偉研究小組於2003年開始研究自由空間量子通信,他們在實驗點製備出成對的糾纏光子,再利用兩個專門設計加工的發射望遠鏡將容易發散的細小光束“增肥”後向東西相距13公里的兩個實驗站送出,兩個接收端用同樣型號的望遠鏡收集。
發射全球首顆“量子通訊衞星”奠定技術基礎
經過研究人員的種種努力,在如此遠距離的傳送中,雖有許多糾纏光子衰減,但仍有相當比例的“夫妻對”能存活下來並有旺盛的生命力,經單光子探測器檢測,分居東西兩地的光子“夫妻對”即使相距遙遠仍能保持相互糾纏狀態,攜帶信息的數量和質量能完全滿足基於衞星的全球化量子通信要求。
在此基礎上,研究小組進一步利用分發的糾纏光源進行絕對安全的量子保密通信。13公里不僅是目前國際上自由空間糾纏光子分發的最遠距離,也是目前國際上沒有竊聽漏洞量子密鑰分發的最大距離。
2012年8月11日我國科學家潘建偉等人近期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百公里量級的自由空間量子隱形傳態和糾纏分發,為發射全球首顆“量子通訊衞星”奠定技術基礎。
二.驚天一射天地動,中國再次進行WU-14高超音速載具測試.(中國獨門絕技,類似國足的斷子絕孫腳,踹上就是個死.)
根據NOTAM飛行通告顯示,8月7日凌晨2時36分至3時40分,我國在西北地區再度進行WU-14發射活動。
其中,發射位置為西北羅布泊以南地區,另一位置(疑似落點)為內蒙古阿拉善盟西側,相距約1110公里。
這可能是第2次WU-14高超音速載具飛行測試.
戰略意義:堪比當年的兩彈一星。這樣的比喻絕無半點誇張。這一射真可謂驚天地、泣鬼神,整個西方的臉都給射綠了。這樣“高端大氣上檔次”的高尖端武器試驗成功,徹底粉碎了西方企圖重温蘇聯垮台的美夢,使美國再想以技術代差獲取戰略主動,拉垮對手的伎倆徹底落空!
這一射真可謂驚天地、泣鬼神,整個西方的臉都給射綠了
美國HTV-2的兩次飛行測試均告失敗,美媒稱可能其設計存在重大缺陷。不但如此,美國依據技術和基礎理論優勢發展的未來技術也被中國打破,更有甚者,美國發展這樣超前新技術卻總被中國屢屢率先攻破,就像這次的驚天一射!
這種高高空高超音速技術驗證是地面試驗不可替代的,就得打上天去試。美國已經失敗了兩次,中國一次試驗成功,這樣“不是僥倖和偶然”的成功,這才是競爭對手最怕的成功。
三.中國再射鬼神驚---動能-2(DN-2)反衞星武器.
DN-2用來摧毀高軌道衞星,殺傷方式為利用高速飛行的非爆炸彈頭具有的巨大動能,通過直接碰撞,摧毀目標。DN-2具有重大戰略意義。我國成為全球第一個能夠摧毀全球定位系統(包括美國的GPS)的衞星的國家。
反衞星武器
美國分析人士推斷這是中國第三次測試其反衞星武器系統。這一測試是為了將一顆截擊衞星送到在高度上足以對美國的全球定位系統(GPS)構成威脅的軌道
2012年10月,有美國媒體稱中國將於11月實驗DN-2型反衞星導彈。2013年5月,美國認為,中國在5月13日再次測試了其反衞星武器系統,並聲稱當時中國首次成功發射了一枚DN-2型導彈。而中方稱這是一次科研活動。
四.龍騰九天,翔龍戰略偵察無人機.
翔龍無人機由中國自主研究和設計的一種大型無人機。“翔龍”高空高速無人偵察機全機長14.33米,翼展24.86米,機高5.413米,正常起飛重量6800公斤,任務載荷600公斤,機體壽命暫定為2500Fh。
巡航高度為18000米~20000米,巡航速度大於 700公里/小時;作戰半徑2000~2500公里,續航時間最大10小時,起飛滑跑距離350米,着陸滑跑距離500米。
2013年1月14日,美國週刊網站官方博客刊發温德爾-明尼克的文章稱,中國翔龍((Soar Dragon)無人機再次現身,對這款無人機予以極大關注。
能在2萬米的高空長時間飛行,監視整個太平洋沿岸地區。我國成為在美國後面第二個研製出無人戰略偵察機的國家。
五.如來神掌,DF21-D反艦彈道導彈.
全藍星第一種反艦彈道導彈,中國的獨門絕技,返回大氣層以後還能自動規避攔截彈。
反艦彈道導彈
中國正在改進本蛋蛋,據傳要達到10馬赫
六.中國三射影無盡,天燕-90(TY-90)直升機空對空導彈。
TY-90是世界第一種直升機空對空導彈(注意,是第一種),性能先進,可以有效對付AH-64、Mi-28、Ka-50、Ka-52、虎、A129等先進武裝直升機。
天燕-90還可作為地空導彈使用,應用範圍廣闊,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天燕-90具有更遠的射程、更大的作戰高度和威力更大的戰鬥部,作戰效能更高,是現在威力最大的直升機用空空導彈。天燕-90導彈採用多元紅外導引頭,具有優異的抗干擾性能和全向攻擊能力。
天燕-90導彈採用多元紅外導引頭,具有優異的抗干擾性能和全向攻擊能力.進入角為0°-360°,迎頭攻擊無死角,具有自主發射能力,發射後不管。最大使用過載達20g,最大飛行速度大於2Ma,在低空、超低空具有優良的近距格鬥能力。
直升機空對空導彈
天燕-90採用激光近炸引信的連續杆戰鬥部,戰鬥部重量3kg,殺傷威力大,這種戰鬥部在攻擊離地數米懸停的直升機時,可有效地切斷懸翼葉片。其單發殺傷概率為80%。
天燕-90為鴨式氣動佈局,前舵採用電動驅動,控制曲線更平穩,控制精度高,後彈翼可繞彈體旋轉,以保持飛行中的橫滾穩定。導彈具有較大的動力射程,攻擊範圍為500-6000m,作戰高度為0-6000m。攻擊範圍大。
天燕-90還具有體積小、重量輕的特點。彈長為1900mm,彈徑90mm,重量只有20kg,具有良好的掛機適應性,由於重量輕,載機可以掛更多的導彈。
七.翻手為雲覆手雨,霹靂16(PL-16)反輻射導彈。
反輻射導彈
PL-16是一種新型高速反輻射導彈,主要用於攻擊地面和艦載防空雷達,為大規模突襲行動開路。該型導彈發射重量360千克,射程約80千米(比AGM-88反輻射導彈要多30千米),最大射速每小時2280千米。
八.扶搖直上九重天----YJ12超音速反艦導彈.
“鷹擊-12”超音速反艦導彈模型在2000年珠海航展首次亮相,“鷹擊-12”採用四進氣口衝壓噴氣發動機,重量在2-2.5噸之間,彈長約7米,飛行速度可達2-4馬赫,其低空彈道射程在100-150公里之間,鷹擊12如果採用高空彈道射程可達30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