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外匯儲備減少高達939億美元
8月外匯儲備減少高達939億美元
中國人民銀行7日公佈的數據顯示,8月份我國外匯儲備繼續下降至35573.81億美元,較上月“縮水”939億美元。對此,業內專家表示,短期內外匯儲備上下震盪、長期看外匯儲備振幅收斂將是新常態,外儲減少只是一個階段性的現象。
昨天,央行網站公佈的最新官方儲備數據顯示,8月末我國外匯儲備較上月末減少939.29億美元;8月末黃金儲備為617.95億美元,環比上升4.32%。
數據顯示,8月末我國外匯儲備為35573.81億美元,7月末為36513.10億美元,環比減少939.29億美元。這是我國外匯儲備連續第四個月下降,且8月份降幅創下歷史新高。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我國外匯儲備持續連年大幅增長。2008-2013年間,年均新增外匯儲備3276億美元。2014年6月末,外匯儲備達到39932.13億美元,創歷史新高。此後,外匯儲備由升轉降。自那時以來,外匯儲備已淨減4358.32億美元。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高級研究員、國家外管局國際收支司原司長管濤指出,外匯儲備的下降,一部分是因為過去一年裏,美元匯率在國際市場上走強,外匯儲備中的非美元資產折美元縮水,造成了外匯儲備的賬面價值下降,但這並非真實的損失;另一部分是因為其間資本外流,外匯儲備(本金)的實際減少,2014年三季度至2015年一季度間累計達1092億美元,同期外匯儲備(餘額)減少2632億美元。
管濤認為,我國外匯儲備的實際下降,是隨着2014年二季度以來人民幣匯率由單邊走勢轉為雙向波動,境內機構和個人優化資產負債的幣種結構,增加外匯存款和對外資產、減少外匯貸款和對外負債的必然結果。
截至2014年末,我國對外金融資產中,非儲備資產佔比39%,較上年末上升了4個百分點,2015年一季度末該比例進一步升至41%。這反映了對外資產由國家集中運用轉向市場分散持有,外匯儲備的減少部分體現了公共部門(央行)與民間部門之間資產負債表的置換,符合“藏匯於民”的改革方向。
管濤預計,從短期看,如果未來內外部市場環境發生於我有利的變化,不排除國際資本重新迴流我國,外匯儲備有可能恢復增長。而從中長期看,隨着人民幣匯率形成市場化程度提高,央行基本退出外匯市場常態干預,則進出口順差必然對應着資本淨流出,貿易順差越大、資本流出越多。由此,短期內外匯儲備上下震盪、長期看外匯儲備振幅收斂將是新常態,外儲減少只是一個階段性的現象。
昨天,來自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的最新數據顯示,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6.3584,較前一交易日上漲35個基點,重返“6.35”關口,已連續5個交易日升值。即期市場人民幣匯率收盤為6.3659,貶值100點。
民生宏觀分析師張瑜認為,中國目前外匯儲備彈藥充足,短期在人民幣較強的貶值預期下耗費一些成本是必然的,如果央行眼下不干預匯率市場,一旦形成趨勢性的貶值預期,後續在套利資金的衝擊下成本將會更高,但待長期匯率校對完成後,央行干預會退出。因此外儲的耗費是必要的。張瑜預計,即期匯率底線在6.5-6.6左右,貶值幅度控制在5%,如果跌破這個緩衝帶,可能會引發系統性的資本外流風險。長期而言,人民幣並不具備長期貶值的基礎。
相關新聞
人民幣保持全球第五大支付貨幣地位
本報訊(記者 程婕)國際資金清算機構“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近日發佈的全球人民幣追蹤數據顯示,7月人民幣作為全球支付貨幣的排名保持在第五位,市場佔有率刷下紀錄新高至2.34%,比6月份的2.09%略有增加。其中,亞洲人民幣採用率從去年的24%上升至33%。
SWIFT數據並顯示,與去年7月相比,多個亞洲主要市場在支付中國內地及香港跨境款項時,以人民幣支付的款項在價值上實現兩位數增長。
在所有貨幣付款中,韓國及台灣地區採用人民幣支付中國內地及香港款項的比率分別增加84%及80%。澳大利亞及馬來西亞的使用率也進展理想,分別上升至18%及15%,而日本和印度採用人民幣支付中國內地及香港款項的比率仍然偏低,分別為5%和1%。
成立於1973年的SWIFT,是國際金融行業的合作組織,為全球金融機構的跨境業務提供報文與接口服務。目前全球15個離岸人民幣中心均通過SWIFT系統完成跨境人民幣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