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家裏有男孩。這三種教育方式應該避免!孩子們會越來越好

由 都超英 發佈於 經典

美國教育學者泰曼約翰遜對家庭教育十分重視,強調説:“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敗的家教造就失敗的孩子。”

家有男孩,家長總是習慣“糙生糙養”,認為對男孩子不用太細心、耐心,讓男孩多吃苦更好。

可是,看似都是“糙生糙養”,有的男孩長大後成了才,有的則被養“廢”了,這其中的差別可能就是這3種教育方式。

1. 打罵教育

不少父母信奉打罵教育,而且對着男孩子,父母們更加嚴厲嚴肅。然而,打罵不僅不能讓孩子乖乖聽話,改掉錯誤的行為,反而更加容易引起逆反心理,走向更加難堪失敗的境地。

經常被苛責打罵的孩子,久而久之也學會了衝動做事,甚至扭曲心理。在父母一日復一日的打罵教育中,孩子早就被“恨”矇蔽了心中的童真和快樂。

教育書籍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中提到:暴力雖然能讓孩子變得一時順從,但它的代價是孩子的墮落和消沉。

父母的打罵對孩子造成的,不僅是身體上的疼痛,還有心靈上的千瘡百孔。從小在打罵的環境中長大孩子會缺少自信心,常常感到挫折感最明顯的就是多疑多慮,對外界和他人都十分缺乏安全感。

2. 強勢教育

楊爍對兒子小雨辰強有力的教育方法在他父親上了電視後受到觀眾的質疑。很多網友認為楊爍對兒子來説太強大了,總是看起來像個嚴厲的父親。而楊碩的教育起點很好,他説:“兒子,我覺得應該再嚴厲一點,讓他成長得更好。”

有很多父母亦如楊爍一般,認為對着男孩就應該用嚴肅強勢的方式教育。不過,有時候強勢過頭,就會會牽連出一大堆教育問題。

被強勢教育包裹的孩子,在心理和身體上都承受着很大的壓力。而當孩子自我意識萌發,叛逆心理就會在強勢教育下迅速產生。這時如果孩子得到的是更嚴厲的打壓那麼孩子心中會一直積累戾氣和不滿。

而到了某一個爆發點,孩子就會變得很忤逆,性格也會變得暴躁、張狂。小時候的順從乖巧只是不滿爆發前的“風平浪靜”,孩子一旦奮力抵抗,就會造成更加嚴重的後果。

3.“喪偶式”教育

“喪偶式”教育直指父母一方在孩子教育裏的嚴重缺席。對孩子而言,“隱形”的爸爸或者媽媽都意味着關心和照顧的殘缺。孩子在被忽視的家庭中長大,那又何談圓滿幸福和和健康成長呢?

世界衞生組織研究表明:平均每天能與父親共處2個小時以上的孩子智商更高。實際上,無論是父親還是母親,身為父母都要盡心盡力地照顧孩子。

即便手頭上的工作堆積如山,也要想辦法抽出時間,回家陪孩子吃頓飯。在平常也要珍惜陪伴孩子的機會,避免讓孩子陷入失望和孤獨的痛苦中。

有多少“喪偶式”教育,就有多少缺少父愛或母愛的孩子。缺失的那份親情,是孩子一生都難以彌補的遺憾。

親情長期失衡,那麼孩子在步入社會之後,很容易對家庭產生冷漠心理。所以父母應當盡力陪伴孩子,多一份關愛,就少一些教育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