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關鎖國的影響
閉關鎖國的影響分為兩個方面,正面影響是閉關鎖國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海上走私和海盜侵略沿海地區的行為,也對維護明朝和清朝封建政權的穩定起到過一定積極作用,同時也讓一些心存不軌,企圖造反的漢人得不到海外勢力的支持,暫時緩解了國內尖鋭的民族矛盾。
閉關鎖國提出者朱元璋畫像
然而閉關鎖國的影響中還有消極的一面,它讓17世紀的中國與世界嚴重脱節,脱節的後果就是中國國內的文化經濟科學技術都遠不如西方各國,中國人民也瞭解不到西方先進的事物和生產力。閉關鎖國同時也嚴重阻礙了中國國內資本主義的萌芽的發展,讓中國錯失了一個發展的絕好機會。
專家在討論閉關鎖國的影響時一直以來把消極影響放在第一位,畢竟閉關鎖國作為一個消極的民族政策大大減少了中國人和外國人接觸的機會,在整個明清時期中國的對外貿易呈現直線下降趨勢,本來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的是很好的,但是閉關鎖國政策一出中國徹底喪失了對外貿易的優勢,導致國內先進生產力和資本主義萌芽都被扼殺在搖籃中。
其實閉關鎖國在清朝後期還造成了一些衝突,比如後來的兩次鴉片戰爭都是英國統治者想破壞閉關鎖國政策,打開中國的大門向中國市場傾銷一些工業革命帶來的成果。而且受到閉關鎖國政策的限制,中國的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都得不到發展。
明閉關鎖國
明閉關鎖國政策是在明朝實行的一種嚴格限制中國人和外界接觸的國家官方政策,包括限制對外貿易和中外友好活動,這在後世產生深遠影響,這種消極的政策導致了中國此後數百年的衰落和航海事業的直線下降。
朱元璋畫像
明朝是第一個提出閉關鎖國的封建王朝,明閉關鎖國政策的實施者是當時的明太祖朱元璋,他為了在政治上防範日本和保護中國的自然經濟,杜絕中國的金屬外流,所以實行封鎖政策,其實,明太祖朱元璋的政策在當時並不是叫閉關鎖國,其官方名稱叫“海禁”,顧名思義就是禁止中國人和外國人進行平等友好貿易。
其實明閉關鎖國政策並不是現在人們所理解的閉關鎖國,它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允許官方貿易存在的,只不過不允許私人和外界進行貿易,尤其是貴重金屬方面的貿易,明朝統治者也對一些國家在中國的經商活動進行限制規定。在之後的清朝閉關鎖國政策比明朝“海禁”政策嚴厲了許多,在海禁政策下,雖然很少有人能和外界接觸,但是中國的貿易和航海事業還沒有遭到毀滅性的打擊,在當時也起到過一定的自衞作用。
明閉關鎖國政策開始於明初,在明隆慶皇帝時期終止,前後共持續了70餘年,貫穿明代的整個歷史,在永樂皇帝以後,隨着中國海軍實力的逐漸增加和社會的逐步穩定,這項政策開始漸漸鬆動,到了隆慶皇帝這一代已經名存實亡了。
閉關鎖國的原因
閉關鎖國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清朝和明朝政府實行的嚴格限制對外交流活動的一項政策,其中包括對外國人來華商務活動的禁止和對中國人出國的禁止,而閉關鎖國的原因根本上是因為中國古代處於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整個國民經濟都是閉塞的落後的,統治者不接納國外新鮮事物。
明閉關鎖國時期朱元璋畫像
後代歷史學家認為閉關鎖國的原因有很多,除了最重要的封建王朝經濟自給自足,還有統治者出於維護政權穩定的需要,從而限制人民出海活動,當時明朝中期日本的倭寇侵擾東南沿海地區,在清朝中期一些西方殖民者也開始向東方擴張,清朝和明朝統治者敏鋭地看到了這種趨勢,所以實行消極的閉關鎖國政策限制他們來華擴張。
中國統治者認為如果硬性隔絕人民和外界的聯繫,有利於封建政權的穩定,也有利於緩解國內的民族矛盾,當時滿清統治者和漢族之間矛盾非常尖鋭,統治者認為如果採用閉關鎖國的辦法讓國內的漢人得不到外界的支持,那麼民族矛盾就會緩解,但是這個説法顯然得不到後來歷史學家認可。
關於閉關鎖國的原因這個問題後世歷史學家給出了很多種解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以上幾個,其他包括統治者個人因素和人民受教育程度不高以及當時國內自然經濟能勉強維持國家運轉等原因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閉關鎖國政策的實施。
閉關鎖國的過程
閉關鎖國的過程如何呢?在早期的時候,由於中國與外界的貿易往來引發的問題不斷,政府擔心中外的勢力勾結,會產生對本國不利的事情。所以在1717年清朝的政府下了命令,禁止中國的商船到外界進行貿易。其實就是政府從貿易方面入手,減少中外人員之間的往來。
閉關鎖國時期的乾隆劇照
而在後期,由於外來教會在中國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甚至干涉到了中國的內政問題,所以在1704年政府採取了一些抵制措施。在16年後清政府開始實行禁教政策,在1727年又明確規定了外國的商船隻能行駛到福建、廈門兩處。這一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外來勢力的發展,但是也影響了中國的經濟。
到了1757年,乾隆皇帝頒佈了一道“一口通商”的政令,規定要關閉除了廣州以外的其他幾個通商口岸。而這一命令,標誌着清政府徹底奉行起了閉關鎖國政策。
到了後期清朝政府也沒放鬆對這一政策的實施,在1759年發佈了一個文件。文件限制了外國人在中國的買賣行為,規定外國人只能在規定的時間來廣州進行貿易,限期以滿必須立即離去。另外外商在中國的時候,只能在當地僱傭翻譯人員,不能私自傳遞信件。最嚴厲的是,清政府加強了對河防的監督,用以監視外來船舶以及過路商人之間的活動。
而從這一步步的措施來看,政府一直在實行嚴格的政策控制,從閉關鎖國的過程可以看出,政府對該政策的重視程度。
閉關鎖國的危害
清朝在落後的自然經濟中出現閉關鎖國,那麼閉關鎖國的危害有哪些呢?
閉關鎖國時期的明成祖畫像
閉關鎖國的危害在於它限制了中外正當往來,遏制了商品經濟的蓬勃發展。早在明朝的中後時期,中國的經濟內部系統已經孕育出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商品經濟也隨之發展,遵循着這種歷史軌道的話,資本主義萌芽最終會生長成為真正的資本主義。但是,長期的重農政策以及閉關鎖國的危害使得萌芽無法衝破束縛,生長為與封建經濟不相符合的資本關係,而事實恰恰是封建經濟得到了廣闊的發展機會,商品經濟沒有得到發展反而落後。
這種做法不僅在當時遏制了歷史進程,同時對於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也有着深遠的影響。這項政策不僅阻礙了中外友好的交流,同時對於我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消極影響,關閉了向別國學習優秀文化與技術的大門,而這本身便是一種作繭自縛的做法,使中國與發展隔絕,與世界隔絕。
清朝的封建統治者被封鎖在一個有限的小小天地中,沾沾自喜,從不睜眼看世界,極度缺乏發展和持續的眼光,頑固而守舊,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我國的閉塞,使得中國在這個時期始終處於滯留狀態,在別國經濟蓬勃雄厚的發展中,我國大大落後於世界。閉關鎖國嚴重遏制了中國社會的持續發展以及進步。它阻礙了中國從農耕經濟向商業和工業經濟的邁進,使得原先地大物博的中國落後於西方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