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辭千金的故事詳解 晏子的故事
新聞閣歷史事件欄目為您提供中國歷史、歷史故事、世界歷史、歷史人物、歷史圖片、考古發現、野史趣聞等一系列的歷史相關內容。
晏子辭千金
在《晏子辭千金》中,全文語言風格質樸,每一處小地方都有一個大道理。其中通過幾處簡短的場景,寫出了晏子家境清貧如洗,也正是晏子的簡樸行為於含辛茹苦的一貫作風,成就了晏子“辭千金”的緣起。
晏子辭千金畫
一天,晏子剛吃完飯,齊景公派使臣到來,於是晏子把食物分出來,請使臣吃,使臣沒有吃飽,而晏子也沒有吃飽。於是乎,使臣回去後,把事情的來龍去脈告訴了齊景公。齊景公感嘆道;“晏子的家境居然這樣窮,作為皇帝的我居然不知道,是我的過錯。”便立即派人帶了黃金千兩和部分税租交給晏子好讓他款待賓客。可誰知,這麼好的事,晏子居然拒絕了。齊景公經過多次派人相送,他還是沒有接受。最終拜了兩拜謝道;“我的家境並不貧窮,由於您的賞賜,恩澤遍及父母妻子甚至延伸到朋友,你這樣的封賞足夠了。我的家並不貧困啊,聽別人説,從君主那裏得到賞賜然以後你分發給百姓,這是臣子越權代替君主統治人民的行為,而忠誠的人可不會這麼做;另一個從君主那裏拿到封賞又不發散給百姓,這是佔為己有的行為,仁義的人是不會這麼做的;只要有衣服穿,有飯可以吃,心理得到滿足就好了,這樣還可以不用想那麼多。齊景公仍就不明白。晏子説道,旁人曾説過,聰明人難免會有失誤,再愚蠢的人多幾次思慮還有是有可取之處的,想來是管仲的錯,我得對吧?因此只能再次拜謝而不能接受了。
晏子的故事
宴嬰不死君難、棄個人小義而逐國家百姓之大“利”。齊景公三年,在宴嬰的勸諫和輔助下,景公逐漸知道了治國之道,逐漸掌握了大權,並且任命宴嬰為相大夫。關於晏子的故事很多,下面就例舉幾個代表事例。
晏子使出畫像
其一、景公派遣晏子治理阿縣。三年後,晏子聽到很多人在背後説他的壞話,很是不高興。晏子説:“我知道自己錯在哪裏了,請再給我三年的時間,我定會讓你聽到有關我的好話。”果不其然,三年的時間到了,每個人都誇讚晏子。景公準備給予賞賜,但都被晏子拒絕了。景公就問他原因,晏子就對他説:“以前我鐵面無私,認真執法,別人都説我的壞話,現在我改變了做法,對待事物聽之任之,無為而治。所以都來誇讚我。原本的獎賞現在因該是懲罰,於是通過這件事後景公開始信任晏子了。
其二、晏子帶着齊景公進行微服私訪。當走進一家店,發現沒有多少人願意買鞋,而買假腳的卻是不少。於是就問原因,老闆解釋説,現在的君主濫施刑法,動不動就要處人刑法,腳就被砍了去。不買假腳的話,如何進行生產,養活自己呢。晏子還帶着景公進到了百姓的居住區。發現房子很是破爛,孩子們面黃肌瘦的在路邊乞討,景公看來很是有所觸動。
其三、景公喜歡出遊喝酒,晏子則想方設法讓他少喝。可是事與願違,景公又喜歡上了建造樓閣。晏子知道攔不住,就主動把工程攬到自己身上,然後增加預算,拖延工期,一撥又一撥的僱傭勞動工人,三年之後,工程完成了,受災百姓也順利度過了災難。
晏子諫殺燭鄒
《晏子諫殺燭鄒》這則典故來源於《晏子春秋》。在這段典故中講述齊景公因為燭鄒沒有管好鳥而要殺他,晏子為了解救他,於是用委婉的話語提醒齊景公,殺了燭鄒會影響他的聲譽,使放棄了殺燭鄒的念頭。
《晏子諫殺燭鄒》事件圖
事情起因於齊景公,生性喜歡捕鳥,於是將捕來的鳥給燭鄒管理。誰知有一天,鳥竟然飛走了,齊景公十分生氣和傷心,下令想要讓官吏殺了看管鳥的燭鄒。晏子認為不能讓燭鄒應為這點小事而被殺,於是靈機一動。晏子説“燭鄒應有三條罪狀,請讓我細細將他的罪狀説出來加以斥責然後就可以殺掉他。”齊景公應聲道“好的。”於是晏子開始當着齊景公的面列數他的三條罪狀:“燭鄒你是專門負責看鳥的,卻讓鳥飛走了,這是其一;你的行為讓我們的君王因為一隻鳥而要殺掉一條人命,這是其二;若要讓諸侯聽到此事,可能會認為我們的君王是個重鳥輕人的人,這是其三。好了,罪狀列舉完了,可以殺了他了。”誰知,景公深思熟慮了一番竟説;“不用將他處死了,我明白你的語意了。”就這樣燭鄒在晏子的幫助下逃脱一命。
這則典故的寓意在於通過這件事,揭露了當時帝王統治者重鳥輕人的思想本質。另一方面讚揚了晏子的聰明機智以及正直的精神。也告誡了人們在人與人交往中要掌握適當的技巧,在勸誡和指正別人的同時也應做到趨利避害。
晏子逐高繚
“晏子逐高繚”這則典故是出自於《晏子春秋》的一篇歷史故事,這裏主要講述的核心思想為“在其位,謀其政。”其中的故事提到高繚侍奉晏子三年,卻在期間沒做任何的貢獻,最後被晏子辭退了。這則故事主要從側面反映了晏子賞罰分明的作事風格。
晏子畫像
高繚曾是晏子手下的一名官員,可是一天,晏子卻把他辭退了。他身邊的隨從表示很不理解,於是規勸他説:“高繚在您手下當官已經三年之久了,您不但沒有提拔他,反而還將他辭退了,在道德的角度來看並不允許啊?”晏子則説:“我是一個卑微的人,需要通過各方面的支持才能夠穩定,才能更好的為國家效力,可是高繚雖服侍我三年之久了,但從來沒有指正過我的不足之處,也沒有糾正我辦事失誤的話,這大概就是我要辭退他的原因了吧。”
如今,細細回想晏子對高繚説的這些話在我們的工作中,絕大部分領導對那些踏實能幹,襟懷坦蕩的總是給予信任,並委以重任。就要像晏子那樣嚴格要求自己,多聽不同意見,這樣才能輔佐齊景公,使之國家成為強國。古今中外,用人的問題不是一般問題,是一個根本性問題。“晏子逐高繚”這一典延至今日仍具有現實意義,在現時生活中,有些人唯唯諾諾,雖按時到崗,卻不出謀劃策,毫不稱職。而晏子對高繚的“辭職處理”給今人敲響了一記警鐘:“為官之道,重在用人。”我們必須樹立正確的用人導向。
春秋戰國晏子
春秋戰國時期的晏子是一位聰明機智的,能言善辯的人物。歷史上的他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曾以有政治遠見、外交才能和樸素的處事風格而聞名於諸侯。孔丘還曾稱讚他:“救民百興而不誇,行補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
春秋戰國時期的晏子畫像
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晏子的做事風格,充分的表現出了治理國家的忠誠與能耐。他不僅利用自己的身份,還抓住每一個機會,不斷地提出減免賦税,讓百姓休養生息的諫議。
在“治國之道”方面,晏子主張儒家“仁政愛民”的主要學説,並且很是推崇“欲修改以平時於天。”主動進諫君上賑災,深得百姓愛戴。不僅如此,他還時常把自己所享的俸祿送給貧苦百姓。
“勸諫藝術”方面,晏子善於進諫的特點早就被人稱讚,他的勸諫方式,不是直接的強諫而是以一種委婉的曲諫或誘諫。從側面顯示了他在政治上所具有的高度智慧,另外,他的語言也是非常有特色,或是鋒芒畢露,或是非常含蓄,亦或是嚴肅莊嚴、幽默滑稽。他能根據不同的環境,選擇自己的勸諫方式。從他的勸諫讓我們看到了他的內在修養,同時也非常佩服他的智慧。
個人修養方面,他是樂觀的代表,他常常説人到最後都是要死的,人生來就有生老病死,所以不論是誰都會面對。何不對死無所畏懼,常年保持樂觀的心情,讓自己的身心健康。
晏子辭謝更宅
晏子春秋是中國古老的傳説故事集。作者詳細記錄了三朝君王與晏子之間的傳説和故事,裏面共有215個小故事,構成了完整的晏子形象。而“晏子辭謝更宅”就是其中的一個小片段,體現了晏子時刻為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着想的精神品質。
晏子雕像圖
這則故事是這樣的:齊景公想要給晏子換一個住房,他認為晏子的住房靠近市集,地勢較低,有狹窄,環境質量很差,根本沒法居住,於是想要晏子換到一個環境比較好的地方去。但是晏子卻推辭了,他説道:“君王,您的先臣曾在這裏居住過,我不能夠繼承祖業,這房子對我來説已經是極好的了,更何況我的住處離市集較近,買東西也方便了許多,這樣有利於我的事情怎麼能勞煩別人給我蓋房子呢!”景公聽後笑道説:“你離近市集,知道東西的貴賤嗎?”晏子則回答説:“我私下裏也存過錢,怎麼可能不知道呢?”景公反問道,那你知道什麼東西便宜什麼東西貴嗎?由於這時期正是景公濫用刑法的時期,市集上有一些販子專門販賣假的刑具。所以回答説:“假腳貴,鞋子便宜。”景公聽後,心裏有些感傷,有一點憐憫之心。自此之後,齊景公就減少了用刑。
晏子辭謝更宅,一方面是為了接近羣眾,從百姓的生存情況,來更好地為國君提出有力意見,為百姓解決困難。另一個角度就是宣揚了節儉為民的治國方針。整篇故事體現了晏子不謀私利,為國家和人民着想的精神品質。
晏子使楚
晏子,眾所周知的一位歷史人物,身為春秋後期齊國的國相,為人機智,善於辭令,也是當時遠近聞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愛國憂民的性情在各諸侯和百姓中享有極高的稱讚和聲譽。晏子使楚這則典故中,講述了晏子是如何的巧言善變,贏得了楚王的尊重。
晏子使楚畫像
當時的晏子被任命去楚國訪問。楚國人知道晏子身材矮小,於是就讓晏子在大門旁邊的一處小門中進去。晏子於是停住了腳步説;“出使到狗國的人才從狗洞裏進去,今天我來楚國相訪,不應該從這個洞進去。”於是迎賓客們就帶晏子從另一扇大門進去。
晏子初次拜見楚王,楚王便質問到:“楚國是沒人了嗎,竟派來您作為使臣。”晏子很是嚴肅的回答,齊國上下七千多户人家,若是全部張開袖來,天瞬間就能暗下來;若一起揮灑汗水,瞬間傾盆大雨。怎麼能沒人才呢!楚王仍就不甘示弱,反問道:“既然如此,那為何會派您來呢?”晏子則機智的回答道:“齊國派使臣一般會根據不同的對象進行選派,賢能的人自然會到賢國的國家訪問,像我這般不肖,只能來到楚國了。
於是楚王很是懊惱,便向羣臣請教,於是乎就出現了”晏子偷盜事件”。再一次酒宴上,晏子被誣賴偷盜,楚王就問道:“齊國人都會偷盜嗎?”晏子則離開座位説道;“我聽説橘子長在淮河以南結出的是橘子,淮河以北則是酸枳,儘管葉子相同,但味道不同。究其原因,還是水土不同。百姓生活在齊國不偷盜,來楚國就偷盜是什麼原因呢,難道是楚國的水土會導致人民偷盜嗎?”於是楚王説;“聖人是不能同他拿來開玩笑的,我反而自己討沒趣罷了”。就這樣晏子再一次用自己靈敏的頭腦獲得了楚王的尊重。
晏子諫禱雨
《晏子春秋》一書中有很多生動的情節,都表現出晏嬰的聰明和機智,如:晏子諫禱雨等就流傳在民間。通過具體事例,反映了不同的人物性格特點,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閲讀一下。
晏子畫像
齊國天氣乾旱已經很多天了,齊景公便召集羣臣並詢問他們:“這裏已經很久沒有下過雨了,氣候乾旱,糧食收成不理想,老百姓們都在餓着肚子。我曾命令占卜氣候乾旱的原因,説是有妖魔鬼怪藏在高山裏和水裏。因此我的意思是想要多徵收一點賦税,來祭拜山神,你們説這樣可行嗎?”眾大臣低頭不語,於是晏子站出來説;“我認為不可以,祭拜山神沒有任何益處,山神用石頭當做身體,把小草樹木作為頭髮,天氣炎熱乾燥,長時間不下雨,頭髮將要枯黃,身體也很熱,它難道就不想要下雨嗎?祭拜它又有什麼處呢?”景公聽後又説;“既然祭拜山神不行,那祭拜河神呢?”晏子:“當然也不行,河神以水作為國家,魚蝦作為子民,天氣難耐,又不下雨,泉水會斷流,乾涸。它難道就不想下雨嗎?祭拜它又能得到什麼好處呢?”
景公:“那該怎麼辦呢,現在?”晏子則建議他試着離開奢侈的宮殿,住在鄉野間,和神靈們一起來請求下雨,或許能夠求得來雨呢?於是景公聽從了晏子的勸導住在宮外的鄉野間,結果不出三天,就下了大雨。農民百姓趁着這會兒開始插秧播種。隨後景公也感嘆晏子的的話就是有用。因為德行好才能求得下雨。從這一個小故事中就能看得出晏子心懷天下,善良無私的品質,哪個國家要有這樣的人士,應該算是皇帝之幸了。
晏子名言
作為春秋時代的著名歷史人物--晏子,史上有很多關於他的評價。劉向還將他比作管仲,為人機智勇敢,作為一朝相大夫,能夠時時事事替帝王考慮,遠出他國,不僅僅保存了自己的尊嚴,還保住了國家的尊嚴。
晏子出使畫像
關於他流傳下來的名言有很多,就讓我們一一來解讀。
一、“衣莫若新,人莫若故。”這則名言是墨子告誡齊景公的話,而景公卻不領情,嫌故人知道自己的實情,摸自己的老底,不肯聽取晏子的勸誡。後來晏子辭去了官職,百姓不安,朝廷一片混亂,景公不得不將晏子請回宮中。這兩句名言就是來自於此,至今都有重要的意義、。
二、“分爭者不勝其禍,辭讓者不失其福。”這兩句話告誡人們不要一味的相爭,這樣只會導致禍端。而是要相互歉讓,和睦相處,只有這樣才能和睦安樂。
三、“善人不能戚,惡人不能疏者,危。”這兩句話出自《晏子春秋》,告誡人們為人處事的一些方法,近賢遠佞。表明在接觸他人時要有一定的謹慎性。
四、“任人之長,不強其短;任人之工,不強其拙。”出自晏子的經典語錄,他告訴人們在任用他人時要知人善任,要充分發揮人的能動作用,若一味的看人的短處和長處,那就會是事情的成敗大打折扣。
五、“不掩賢以隱長,不刻下以諛上。”這句話主要讚揚了剛正無私的品格,針砭了那些媚上壓下的人,至今都有借鑑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