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日報:被看見卻又沒有被意識到的刺激 可能對人們的認知產生影響麼?

  譬如那個廣為流傳的實驗:在影片中插入一幀某廣告字符,人們確實看見了這個畫面,但誰也不會覺察到他們看見了什麼,然而之後人們的行為卻顯示他們受到了這個廣告的影響。

  又譬如那些在鬧市的廣告位,很少有人會認真地去看和閲讀那些文字和畫面,對大多數人來説,那些廣告都是被隨意「瞥見」的,但即便是這樣,這些信息也依然會被大腦收集、處理嗎?

  為什麼人無法意識到自己被影響了?這些影響是如何施加在我們身上的?

  這個問題特別棒。不只是提問的內容有趣,更是在於提問的方法非常的合理。我們先從題目入手:首先問題中提到了’被看見卻沒有意識到’,這一段很好的區分了我們心理學中的兩個概念:“意識”或者通俗點説“感覺到”,以及“影響”也就是對我們的改變;其次,題目限於對於認知的影響。

  用心理學的語言,其實可以把這個問題轉譯一番:我們如何不通過注意和意識處理刺激?這樣的刺激如何上升到意識層面影響我們?

  我先大致回答第一個問題:雖然我們的大腦限於有限的處理能力,只能把注意力有意識地投入關鍵的內容上,但是我們的感覺系統依然在無時不刻處理信息,這類信息雖然不見得上升意識層面,卻會隨着我們目的的改變而上升到意識層面。對於題主的問題,我比較喜歡的一個例子是被遮掩條件下的注意力躍遷(渣翻譯,原文是 attentional blink under masked facial stimuli)。

  為了方便更多的讀者理解我先從“意識”角度入手,我會從視覺刺激角度先談一談為什麼有很多東西被看到了但是沒有進入意識呢,然後再談談為什麼大腦如此處理外在信息。

  1. 我們到底能看到多少東西?

  很明顯,我們在生活中只能注意有限的東西,比如你現在盯着鼠標的位置看,就很難看清楚離鼠標十里面開外的文字了。這一點是由於我們視覺系統的限制:我們的“傳感器”就是這樣設計的呢。舉個例子,McKeeff,Remus 和 Tong(2006)就利用核磁共振技術研究了下我們視覺皮層對於高頻呈現信息的處理能力,結果發現越是視覺處理的上級皮層,對於處理的限制越大。也就是説,我們能看到多少東西很大程度上受限於我們的大腦處理速度。也就是説,由於認知資源的限制,在不同任務條件下,我們的處理能力有限,必須要把信息準確投放到重要內容上,所以很多低層次的處理系統可以處理大量信息,但是到高層次階段,只能把這些當做’草稿’,暫且捨棄不用,這部分處理內容也就會’隨風而逝’(正如同蘋果的操作系統一樣,內存不夠,只能釋放別的內存咯)。

  為了不跑題太多,暫且大致介紹下我們視覺系統的最前端:眼睛。大家看一下這張圖。

  在所謂 Fovea Centralis 那個地方其實就是我們視網膜上成像最清晰的地方。但是在周圍的成像都不清晰,因為在這個地方視錐細胞非常多,對於清晰地識別幫助很大;然而其他的視網膜上主要是視杆細胞,雖然夜間好用,但是分辨率很低,也就是我們眼睛的‘焦外’。】哪怕我們在超市購物中,眼睛肯定是緊緊盯在需要購買的東西上,也就是視錐細胞發揮功效,但是同時外周的視杆細胞也在搜刮信息,這樣組合起來其實雖説廣告都是不被注意的也會被瞥見。或者你可以這麼理解,我們看東西時候只有一小塊是清晰的,其餘都是模糊不堪。既然“清晰”之處如此有限,完全會發生物體出現,但是我們沒看清楚的情況。

  補充內容:在這裏我不得不引入另一個概念就是所謂的空間頻率來方便理解兩種視覺細胞的不同之處。什麼是空間頻率呢?大家知道我們看到的東西都是光波,這些光波可以被怎麼區分呢?大神傅里葉就幹了這件事,他把每度視角內圖象亮暗作正弦調製的柵條週數定義為空間頻率。這麼一説是不是更不清楚了呢?大家看下圖就明白了。好好的熊(A)被強行處理之後,可以被分為低空間分辨率的圖 B,也就是那一團模糊的,像在視角看到的模糊圖像,以及圖 C,細節清晰的圖片。

  有趣的是,在我們視網膜上,我們的 fovea 既能感受顏色,也能夠對有較高空間頻率的圖案識別,而外周區域非常可惜,對暗光敏感,很難感受顏色(藍色),對較低空間頻率的圖案能夠識別。這麼説來,視網膜也是針對了神經的分佈進行了優化呢。

  那我為什麼要談這個呢?面孔很多時候只需要低空間分辨率就能被識別;也就是説,哪怕我們沒有看着面孔我們也能分析和察覺到它們。舉個小例子:我們雖然沒看到人也能察覺到別人的目光。這麼説來,沒有看清楚的‘臉’也會印發我們對其判斷,甚至我們的一些活動。

  2. 我們大腦能處理看不清楚的東西麼?

  大致瞭解我們怎麼看東西之後,我想談一下我們為什麼會在沒看清楚信息時候能感受這些信息,他們是怎麼無意識得進入我們的大腦的。在這裏我用我最熟悉的面孔來給你們舉個例子。

  大家都知道我們有很多表情,其中有兩個表情其實收到了很多科學家的關注:害怕和憤怒。這兩個情緒都很負性,不過意義不同。其中害怕反映了對周圍不確定東西的負性情感,而憤怒有明確目標和朝向。Taylor 和 Whalen(2014)就發現了,當被試們被動觀看一組告訴呈現的面孔圖片時候,相比先看到憤怒表情,看到害怕的表情後他們的注意力更容易轉移到外周的物體上。在這個試驗中,情緒的變化並不是被試的關注點(情緒變化同時那張臉的性別也變化了,性別是被試所要關注的),但是被試們的注意力會被轉移。這裏我們可以發現:哪怕是被動接收到的信息(在例子裏面是那張臉的情緒),也會對我們之後的判斷產生影響(在例子裏是注意力的轉移)。那麼這樣的例子會出現在我們生活中各種方面麼,比如購物消費行為?我會在第三部分具體闡述。

  Qian,Meng,Chen 和 Zhou(2012)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側面證明了哪怕一張圖片看不清楚,照樣能夠影響我們。這個實驗的前提條件是一個有趣的生理現象:當我們看到一個抓人眼球的刺激物之後(比如憤怒的人,害怕的人,也可能是讓人心驚膽戰的物體),大量認知資源會被那個抓人眼球之物吸引走,反而對於之後物體的判斷會被牽連減弱。這一個現象算是 attentional blink 的一個特例。我們前面説到的實驗者有一個巧妙對比實驗研究了下覺察對於視覺信息識別的影響。他們發現當害怕的面孔一覽無餘之時,這個 attentional blink 很強;同時害怕的面孔被遮蓋導致看不清楚時候,attentional blink 只是減弱,沒有消失。言外之意就是,這樣強烈的刺激物,哪怕沒有被意識捕捉一樣會通道我們的額葉被處理。

  這怎麼做到的呢?在這裏就得提到我們大腦構造巧妙。並不如同電腦,我們的大腦不是簡單地線性鏈接,而是多個區域協同分層級維度處理信息。Haxby 和 Gobinni(2002)就曾針對面孔識別的腦區進行總結:核心系統和拓展系統緊密相扣,同時也有不少’近道’讓一些重要信息可以高速傳遞。這也就是沒有覺察也能處理一些信息的原因,杏仁核時不常能早過初級視覺皮層得到些信息;這樣的高速識別也是能夠讓我們時刻警覺。最近也有個問題提到了腦損傷導致一半視野損失的病人,他們雖然一半視野看不見東西,但是依然能夠’看見’一些東西,這個原因也是由於我們大腦處理信息的多樣性以及多層次化印發的。同樣的,患有面孔失認症的人,哪怕不能識別家人,他們的皮膚電信號卻會因為是家人而活躍;側面證明了哪怕你真沒看清楚這人是誰,你的身體還會老實反應呢。

  3. 沒有被覺察的信息會影響我們麼?

  在此,我總結下上面零零碎碎的信息。我們的大腦由於處理限制,不能把所有有意識的認知資源浪費在每個事物上,所以限於極少數物體,甚至由於注意選擇影響,能看到的東西都會被略過;但是很多無意識加工依然不耗費認知資源地“做事”。我舉了個小例子,想要説的就是哪怕我們意識沒感覺到的東西,也可能會被我們處理而改變我們的行動。實在不理解呢,你就想想一個人走在夜裏無人小道上會不會被自己嚇到過?這,其實也是無意識的處理影響了有意識呢。

  既然題主很關心我們生活中會不會受影響,會不會被潛藏的信息’洗腦’,那麼我就從最貼近消費的角度入手。在這之前,我再要介紹一個觀點:神經可塑性(plasticity)。我們的大腦在學習或者發育過程中有着重建,這個重建更多指的是腦區之間的鏈接,所謂白質。我所提到的可塑性不完全是説物理上的變化。在這裏我要提到啓動效應: priming。

  大道理不講太多,就舉個簡單例子。天氣燥熱口渴難耐,進了超市的汽水專區你會買可口可樂還是另一個牌子看起來藍色有毒的呢,甚至是綠油油的雪碧?在這個時候,貨櫃上可口可樂紅色的裝飾就可能“啓動”你對於可口可樂的回憶。最後你果然拿了一罐可口可樂,而不是那個藍色的藥水。

  這就是一個啓動效應的小例子。這類效應無時不刻地出現在我們生活中,甚至可能通過我們沒有覺察到的信息影響(就比如例子裏,你的注意施加在汽水身上,但是貨櫃的廣告被你無意識的感知)。總而言之,這一類廣告,我們躲不開了。

  綜上所述,各類的信息完全可以“越過”我們的注意影響我們的認知過程。但是這一類信息如果本身不夠刺激性(比如一張厭惡的面孔就很顯著),有可能只會在大腦裏走一圈,左耳朵進右耳多出;只有有着明顯價值的信息才不會隨着工作記憶的消逝而流去,從而影響我們的行為。就好比,汽車的噪音其實一直在,但是由於沒太多價值就被我們“適應”了,被放在潛意識之外(看路最要緊);若我們需要通過發動機聲音判斷汽車是否需要保養時候,這個“覺察之外”的信息就能被我們重新提取,因為它重新獲得了注意力(權限)。有限的注意力要按需分配,這也就是為什麼能被處理的信息會上不到意識層面。是在不理解,就想想 這個例子,腹肌平時我們感覺不到作用,但是一旦做完“腹肌撕裂者”,你就能知道它的感覺了。

  不得不説,很多信息對我們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正如同空氣污染可能聞不出來卻傷害身體,暗中無處不在的廣告就是一個信息影響我們的例子。雖然我不研究這個,但是不得不承認,影響肯定存在。這也是科研工作者需要進一步闡述研究的內容呢,在此,我只好拋磚引玉。

  PS 書到用時方恨少,我寫這個之前胸中壯志凌雲,想要旁徵博引。實際動筆時候發現很多看過的論文貌似記不起來,看過的精妙實驗想不起具體細節,甚至忘了誰寫的了。真是的……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529 字。

轉載請註明: 知乎日報:被看見卻又沒有被意識到的刺激 可能對人們的認知產生影響麼?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