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閣歷史事件欄目為您提供中國歷史、歷史故事、世界歷史、歷史人物、歷史圖片、考古發現、野史趣聞等一系列的歷史相關內容。
陳壽曾高度評價曹操,曹操的生年是公元155年,於公元220年去世,字孟德,是沛國譙縣人,也就是現在的安徽亳州人。他不僅是是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同時也在文學和書法上頗有造詣,那麼關於曹操還有哪些介紹,對於陳壽,他的資料又有哪些呢?
曹操雕像
官渡之戰以少勝多給曹操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而他的詩歌氣魄非常宏偉,情感慷慨悲涼,散文亦成就頗高,魯迅評價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他的書法也被唐朝張懷瓘評為“妙品”。曹操還以漢天子的名義來征討各地,消滅割據勢力,基本統一北方中原地區,並對此實行了一系列的政策,穩定和發展該地區的農業生產與經濟,自此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曹操在世時,先擔任了東漢丞相,後封為魏王,在其去世後諡號為武王。他的兒子曹丕稱帝后,追尊曹操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陳壽,字承祚,是巴西安漢人,即現在的四川南充人。他的生年是公元233年也就是蜀漢建興十一年,在公元297年即西晉元康七年病逝。自幼刻苦好學,拜同郡人譙周為師,研習《尚書》、《三傳》,精通《史記》、《漢書》。
陳壽一生,不阿諛奉承,導致得罪一些權貴,仕途之路頗為坎坷。太康元年,即公元280年,吳國滅亡,至此分裂局面結束,陳壽花費十年精力,完成紀傳體史學鉅著《三國志》,全書共65卷,36.7萬字。《三國志》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也被稱為“前四史”。公元297年,也就是元康七年,六十五歲的陳壽病逝。
在《三國志·武帝紀》中有這樣一句話:“曹操謀略過人,不僅消滅割據勢力,還運用一些治國之策,善用賢人採納計策,不會過於計較舊時的嫌隙。此人非比常人,是超過世人的傑出人才。”可以看出陳壽對曹操還是頗有讚譽的,這也是他們之間的特殊聯繫吧。
陳壽評價曹操
提起曹操,很多人都會説曹操是“漢賊”,在戲曲中曹操形象也是白臉奸臣。但不得不説,他在歷史上還是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曹操統一北方,任用有賢能的人才,推行一系列的法制政策,興修水利等措施,使在他統治下的黃河流域在當時較其他地區安定很多。
曹操畫像
在《三國志·武帝紀》中有這樣一句話:“曹操謀略過人,不僅消滅割據勢力,還運用一些治國之策,善用賢人採納計策,不會過於計較舊時的嫌隙。此人非比常人,是超過世人的傑出人才。”因陳壽是蜀漢的降臣,之後又在西晉做官,其所著《三國志》以魏為正統,對曹操進行文辭的讚美也實屬常理之中。
那麼,陳壽究竟是如何評價曹操的呢?
首先,陳壽肯定了曹操結束割據局面,以兗州一地統一北方中原地帶,這與曹操非凡的軍事能力是離不開的。至此可看出,陳壽在這一點上對曹操還是進行了積極的肯定。
其次,陳壽認為曹操是“非比常人,是超過世人的傑出人才”,可能與他的軍事才能以及善於治理國家有關,這相當於給了曹操一個很高的評價。
最後,在《三國志》中還寫過這樣一句話:“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這句話在現在有兩種説法:一種是認為肯定了曹操的英勇與才智,此為褒義;另一種是把他與勾踐相比,從勾踐為人角度看,似乎有種貶義。
陳壽是哪個朝代的
陳壽,字承祚,他的生年是公元233年,也就是蜀漢建興十一年,在公元297年即西晉元康七年病逝。陳壽所處的朝代是西晉,他是西晉巴西安漢人,也就是現在的四川南充人。他從小就刻苦好學,拜譙周作為老師,學習並研究《尚書》、《三傳》,此後精通《史記》、《漢書》。
陳壽雕像
其師譙周對他給予這樣的評價:卿必以才學成名,當被損折,亦非不幸也,宜深慎之。陳壽主要代表作品是《三國志》,另外還著有《益部耆舊傳》、《古國志》等書,整理編輯過《諸葛亮集》,只是後來這些書都亡佚了。
陳壽一生,不阿諛奉承,導致得罪了一些權貴,仕途之路頗為坎坷。太康元年,即公元280年,吳國滅亡,至此分裂局面結束,陳壽花費十年精力,完成紀傳體史學鉅著《三國志》,全書共65卷,36.7萬字。《三國志》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也被稱為“前四史”。《三國志》得到當時很多人的讚賞,也正因如此,秉筆直書的他遭受當世權貴的厭惡,晚年屢遭被貶,始終鬱鬱寡歡,不得志。公元297年,也就是元康七年,六十五歲的陳壽病逝。
早在唐代,在陳壽故鄉南充,當地老百姓們在陳壽少年時期讀書的地方建起了萬卷樓,來表示對陳壽的紀念。因此南充也成為了“三國文化”的發源地。到了1992年,南充市政府撥款重新修建起規模宏大的萬卷樓,至此之後,世界各國的人們來到萬卷樓,想要尋找他們心中所向往的三國文化。
陳壽父親是誰
陳壽父親究竟是誰?書寫了《三國志》的史學大家,我們竟然不知其身份底細。讓後人雨裏霧裏。對於陳壽的父親身份至今有三種説法,但都沒有史料進行參考,無從考證。
陳壽畫像
一説,在晉書中有記載,説陳壽父親是馬謖參軍,後被諸葛亮所殺,而陳壽父也因失街亭之事而遭受到株連,被施以髡刑。所謂髡刑就是指剃光犯人的頭髮和鬍鬚,髡刑是以人格侮辱的方式對犯者所實施的懲罰,古人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也,孝之始也!所以這種刑罰是對人的一種極大侮辱。此後陳壽父返回家中,過了幾年陳壽誕生。按照時間推算,此時陳壽父應該與當年馬謖相差不了幾歲。倘若真是如此,陳壽父事蹟肯定不多,也沒有列入史冊的必要了,所以陳壽在《三國志》中並沒有提及到他的父親。
二説,陳壽的父親為陳到,汝南人氏。而有資料顯示,陳到去世之時是為公元230年,而陳壽卻是公元233年即建興十一年出世。從時間上可以一眼就可以判斷,此番説法定為無稽之談。
還有一説,除了陳到之外,坊間有人認為陳壽的父親是蜀漢將軍陳式。但追究陳式這個人,史書上並沒有相關的專傳,不過陳式的著名事蹟是在公元229年,即建興七年。他率軍先後攻克了武都、陰平二郡。但是要説陳式是陳壽之父,恐怕有寫牽強,因為史料上並無記載。
因此,要論陳壽之父究竟是誰,現在還不能斷定,我們需要時間繼續來探索。
陳壽三國志
陳壽,西晉時期巴西安漢人氏,也就是現在的四川南充人,其字稱作承祚。他的生年是公元233年也就是蜀漢建興十一年,在公元297年即西晉元康七年病逝。陳壽的主要著作有《三國志》,史學界把這部鉅著與《史記》、《漢書》和《後漢書》合稱為“前四史”。
《三國志》
據統計《魏書》共計三十卷,《吳書》略少,共計二十卷,而《蜀書》則有十五卷,共計六十五卷。這三書的內容幾乎沒有重複,記事也較為詳實。總得來説,《三國志》就是一部記載了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紀傳體斷代史書。
同時期的範頵曾這樣評價《三國志》:陳壽所著的《三國志》,其書中勸誡之言頗多,既講明瞭前人的是非分明,同時也使現代人受益匪淺,雖然文辭不及司馬相如,但勝在質樸實在,希望惠帝願採錄該書。通過範頵的評價,我們可以看出《三國志》在當時是頗受好評的。《三國志》以尊魏為正統,但實際上卻是以魏、蜀、吳三國各自成書,並且較為真實地記錄了當時三國鼎立的局勢。在《魏書》中,陳壽專門為曹操敍寫了本紀,但是在《蜀書》和《吳書》中則只有傳。
《三國志》記事較為簡潔,因作者陳壽是三國時期人,蜀國滅亡時他剛好三十一歲。所以陳壽所著的《三國志》在當時應該屬於現代史,但所能記載的事蹟畢竟有限,那一時期的很多事他都親身經歷過,因此書中情況應該較為真實,但也可能是個人恩怨沒有消除,史學家們對此褒貶不一,很難達成共識,這給史料的選取採用和整修帶來了一定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