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知乎日報:為什麼很多人在網絡上會變得刻薄、暴戾?

由 費玉榮 發佈於 經典

  其實人們在網上變得暴戾,刻薄,亦或是網絡暴戾這種現象,主要還是因為網絡的匿名性導致。

  匿名的效應實在是太大,網絡可以使我們在顯示器後面感到深受保護,像是一個無敵的隱形人一樣。

  但是,像有些網站,比如人人,微博,Twitter,FB 臉書,甚至是知乎,大部分用户並不是匿名而是用真實身份活躍在網絡上,但是即使如此,人們還是容易出現過激或者是不合適的行為。

  文中主要以 FB 為例,因為大部分研究都是基於 FB,但是社交網絡內核都是相同的。

  在最近即將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發現,瀏覽 FB 會降低用户的自我控制能力,這個現象在那些 FB 朋友圈都由親密朋友組成的用户中更為明顯。大部分用户在 FB 上發佈真實的頭像和生活照片,當得到鼓勵讚揚時,FB 為 Likes, 國內社交則多為贊,用户的自我感覺就得到了提升,當這種自我感覺慢慢膨脹時,自我控制力也隨之降低。

  舉例來説,就像是另一種形式的 許可效應 道德許可效應, 當我們自我感覺良好時,尤其是在網上(成為大 V,獲得很多贊,是個網紅,粉絲很多等等),你會感覺到自己獲得了某種權利,所以我們會試着去保護和加強這種認知,因此,當有人開始提出反對意見或者是負面看法時,我們會變得更加易怒,行為措辭更為激進。這種自我控制低下並且自我膨脹的狀況,經常在能醉酒的人裏發現,網絡何嘗不是如此,你可以是個奇醜無比的人,可以是個領着救濟金度日的人,但只要你能掌握合適的方法,你可以擁有很美的頭像當照片,你可以將自己的主頁粉飾成整日周遊世界月入百萬的人生贏家,並且沒有人會發現,反而會有無數的人憧憬你所描述的事物,這些讚揚就像是酒精一樣,麻醉了一切。

  我們在網上行為更難抑制的另一個原因就是我們看不到被我們抨擊的人的反應,當我們看不到對方的行為反應時,我們就難以認識到其實對方也是一個和我們一樣活生生的人,因此我們會趨向將對方非人化(dehumanize)。我們可以肆意的發泄自己的看法,可以隨意的發表惡毒的語句,因為即使對方已經痛苦萬分我們也看不到。

  另外,通過網絡的方式發佈觀點,狀態,有時我們自己認識不到自己的觀點有多大影響,而看到你所發佈的信息的人卻能認識到,並且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解讀,因為他們也看不到你髮狀態的時候是什麼處境與心情。比如你可能跟一羣好友玩遊戲玩的開心,然後被他們故意坑了一把,你就開玩笑的怒發一條“真是一羣傻逼”的狀態,你的好友知道你的想法,他們可能會笑着回“沒你傻逼”,而其他人肯定不會這麼理解。要是有玻璃心或者聖母心的朋友的話,這條狀態能被解讀一天。像 FB,微信,微博這種社交網絡,它們是為了給你提供認識瞭解朋友的機會而存在,所以當你收到抨擊時,尤其是公開的,你的其他朋友也能看到的抨擊言論時,你所受到的打擊和受侮辱感會更大,你就會反擊的更激烈。

  PS:附帶的關於 FB 對個人的影響的各種實驗

  有學者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他們詢問了 541 個 FB 用户他們花多少時間上 FB 以及在他們的朋友鏈中有多少親密的朋友,之後他們還詢問了他們的離線生活,包括了他們的負債和信用卡使用狀況,他們的體重和飲食習慣,他們每週花多少時間進行社交。結果發現上網時間更長並且朋友圈中親朋更多的用户,飲食狀況更差,體脂率更高,更大的負債。另一項研究也發現類似結果,人們僅僅瀏覽 FB 5 分鐘,卻更容易選擇巧克力餅乾而不是高纖維能量棒作為零食。另一項研究還發現用更多時間瀏覽 FB 的人更易放棄困難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