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是盜墓界的不世出的奇才,沒有他盜不了墓,卻是考古專家界的“毒瘤”!
新石器時代的考古資料已經可以看到有意識的墓葬破壞現象的遺存。在春秋時期“禮壞樂崩”的社會變化之後,厚葬之風興起,於是盜墓行為益為盛行。陝西鳳翔的秦公1號大墓,是迄今所發現的先秦時期規模最大的墓葬,也是我國應用科學考古方法發掘的最大的墓葬。這座古墓發現盜洞247個,其中有10數個盜洞直接打入槨室。盜墓的定義:盜墓是指個人或團體以非法的方式進入不屬於自己財產的陵墓,取出其中的物品以為己用的行為。它的發生通常伴隨着對古墓不可恢復的破壞。和盜墓在行為上比較類似的考古,一般是官方組織的大規模進入古墓取出其中物品並做考古分析的行為,考古和盜墓最根本的區別就是:盜墓是為了個人非法的利益,並且會對文物造成極大的破壞。而考古是為了社會的利益,取出的物品一般存放博物館參觀或進國家檔案室進行研究以及修復和保護。把盜墓與考古視為等同是相當無知的。此人卻是盜墓的奇才,唐朝的皇陵好像只有乾陵沒有慘遭他的毒手,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但卻是考古研究者眼中的毒瘤,好多文物都被其給遺失了。他就是温韜。温韜,原名李彥韜,五代時梁國人。温韜祖籍京北華原(今陝西耀縣),曾任耀州、崇州、裕州等地節度使,鎮轄關中地區。韜在鎮七年,唐諸陵在其境內者,悉發掘之,取其所藏金寶,而昭陵最固,韜從埏道下,見宮室制度閎麗,不異人間,中為正寢,東西廂列石牀,牀上石函中為鐵匣,悉藏前世圖書,鍾、王筆跡,紙墨如新,韜悉取之,遂傳人間,惟乾陵風雨不可發。《新五代史》記載:韜在鎮七年,唐諸陵在其境內者,悉發掘之,取其所藏金寶,而昭陵最固,韜從埏道下,見宮室制度閎麗,不異人間,中為正寢,東西廂列石牀,牀上石函中為鐵匣,悉藏前世圖書,鍾、王筆跡,紙墨如新,韜悉取之,遂傳人間,惟乾陵風雨不可發。其後朱友謙叛梁,取同州,晉王以兵援友謙而趨華原,韜懼,求徙佗鎮,遂徙忠武。莊宗滅梁,韜自許來朝,因伶人景進納賂劉皇后,皇后為言之,莊宗待韜甚厚,賜姓名曰李紹衝。郭崇韜曰:“此劫陵賊爾,罪不可赦!”莊宗曰:“已宥之矣,不可失信。”遽遣還鎮。明宗入洛,與段凝俱收下獄,已而赦之,勒歸田裏。第二年,流於德州,賜死。温韜給中國帝王陵帶來的破壞是災難性的,不可逆轉的,許多珍貴的文物讓其給毀了。所以史學界、考古界都認定,温韜是中國盜墓史上危險最大的一個盜墓者,有千古之罪。唐太宗李世民死後,把《蘭亭序》等眾多珍貴的名家書畫真跡作為陪葬品,帶進了昭陵。搞笑的是,不通文墨的温韜在把一批書畫作品帶出昭陵後,看上的卻不是價值連城的書畫作品,而是裝裱在外的華美綢緞。他讓手下將上面的綢緞全部撕下來,而把作品扔了。史學界推測,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跡從此不再出現,可能就是讓温韜給撕毀了。但讓人不解的是,在温韜逐一登記的盜得寶物中,卻無此貼。後世學者抱着一份美好的心願,希望《蘭亭序》》在武則天的乾陵內,果真如此,真乃中華文化之大幸。其實温韜這個人比較有意思,他可以説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盜墓賊。民國時期的孫殿英和他比起來也是小巫見大巫。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32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