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孔子與子貢的故事 子貢問時説的是什麼

孔子與子貢的故事

子貢的真實名字端木賜,因為他的字子貢,所以別名叫做子貢,子貢不但在成績和政績方面有着不小的成就,而且在理財和生意上也有着卓越的成績,但是他的性格十分的古怪。孔子學術授於老子,他經常帶領子貢去周遊列國。

關於孔子與子貢的故事 子貢問時説的是什麼

孔子與子貢

子貢那張嘴能言善辯,所以為自己爭取了不少的機會,孔子對他的評價很高,而且子貢對孔子十分的謙虛,每當孔子拿他跟顏回比較的時候,由於子貢對顏回有着較深的瞭解,也知道孔子很得意顏回,所以每次孔子説這個問題,子貢總是謙虛地聽教。

有一天子貢對孔子説,我的櫃子裏有一塊美玉,我是繼續把美玉收放起來呢?還是找一個有眼光的買者把美玉賣掉呢?孔子不懂得經商,為什麼子貢還要問孔子這種問題呢?子貢的心裏認為,像孔子這樣學術淵博的人,絕對不會是一個貪官,但是卻不願意出來做官,不願意為天下人付出,古代的君子個個都配有美玉,因為那是身份的象徵,所以子貢就借物喻人。孔子回答子貢説賣掉吧,要是打算把它賣了的話,一定要等遇到欣賞他的人再賣。於是子貢明白了,孔子並不是不願為天下人做事,而是在等待欣賞他的人,不要遇到不識貨的人,把好好的美玉看成了玻璃。

在孔子的回答中,子貢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也明白了孔子為什麼要這麼説,其意思就是,不管你再怎麼優秀,等遇到欣賞你的人,再去為他服務,如果是不懂欣賞的人,大可不必着急,等待合適的時機即可。

子貢問時

有一天,有一個人到孔子學堂看到一個年輕人在院子裏打掃落葉,他便問那個年輕人你是孔子的弟子嗎?年輕人就是子貢,他很得意地説是的,你有什麼指教?那個人又問,聽説孔子是很有名的老師,那麼您也是其中的一個高徒吧?子貢回答慚愧慚愧。那個人問,那麼我想問您一個問題,不知道可不可以呢?子貢毫不猶豫的答應了。那人又説,不過我有一個前提條件,如果您説得對的話,我會向您磕頭三個。如果你回答的不對,你就應該向我磕頭了。子貢為了自己和老師的名譽勉強答應了。

關於孔子與子貢的故事 子貢問時説的是什麼

孔子像

陌生人説,我的問題不難,你就説一下一年有幾個季節吧。當然是四個季節啊!子貢毫不猶豫的回答。不對,是三個!就是四個!三個!他倆在辯論。子貢大聲説四個,陌生人緊隨其後大聲説三個。

就在這裏討論的時候,孔子出來了,子貢彷彿看到了大救星,趕緊和孔子説明情況,想讓陌生人下不來台,讓孔子為自己撐腰。但是孔子卻説,一年有三個季節,是你輸了,快點給人家磕頭吧。陌生人大聲笑着説,快來磕頭啊。

子貢雖然不解但還是按照老師的要求做了,認輸了。陌生人心滿意足的走了。他走了之後,子貢忙問老師這是怎麼回事,和您平時教的不一樣啊。我平時總説你笨你還不承認,你看這個人穿着一身綠衣服,又堅定的認為一年有三個季節,他就是個螞蚱!它在春天生,死在秋天,沒有看到過冬天,所以它當然認為只有三個季節啦。你再和他爭辯,也是不會贏的。如果你不能依照他的意思認輸,他就不會走的。所以這次你上當了。

孔子罵子貢

端木賜,別名子貢,字子貢,他是孔子七十二個領教到孔子學術的弟子之一,他生於公元前520年,什麼時候去世的歷史也沒有明確的記載,只知道子貢去世的地方是齊國。

關於孔子與子貢的故事 子貢問時説的是什麼

孔子與子貢

在春秋戰國時期,魯國漸漸強大了,但是很多的魯國人在別的國還在做苦力,魯國的人就提出規定了,如果誰在別的國發現魯國的人,請把他們贖回來,我們會給賠償和獎勵的。這條法律執行了很多年,讓很多在別國做苦力的人們都回到自己的家鄉了。

後來子貢去別的國家時贖回了很多的魯國人,因為他是一個特別有錢的商人,所以在政府提出給予獎勵與補償的時候,子貢拒絕了,因為他寧願不要這筆錢財,希望留給自己的同胞。孔子知道這件事,就憤怒不已大罵子貢,孔子對子貢説,世上的任何事,不過就是義和利益,子貢的所作所為雖然讓他得到了讚揚,但是提高了大家對於義的要求。以後有人贖回自己的同胞,不僅沒有得到讚揚,還被嘲笑了,嘲笑他們為什麼不像子貢那樣淡漠名利,於是有人説,子貢把義和利對立了起來。

從子貢做出這件事以後,很多人在異國看到落難做苦力的同胞,都假裝看不見,因為他們沒有子貢有錢,如果贖回自己的同胞,再送到自己國家的政府,要求給獎勵與補償的話,就會被人責怪,所以很多魯國人因為這個都不能回到自己的故鄉。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

子貢問,如果有人既能給老百姓謀取利益,又能幫助所有的人,這算是仁人嗎?如果放在當今社會,這豈止是仁人,可以稱之為上帝,菩薩,能夠解救世人。

關於孔子與子貢的故事 子貢問時説的是什麼

子貢與孔子

現在有一些被稱為父母官的人卻不做為人父母的事情,在百姓心裏地方官員就是天,可是這個天卻不能給百姓們帶來更多的福利。現在有很多人見到馬路上摔倒的老人不敢上前扶一把,難道只是大家都冷眼旁觀,覺得事不關己嗎?現在有多少人看到歹徒行惡時能夠奮勇向前,見義勇為呢?這一個個案例告訴我們,現在社會,博施於民者不多,博施於民也不是那麼簡單的。

不是所有的官員都不為百姓做事,只是一部分官員的行為讓百姓寒心了;並不是所有人都不想去扶路邊上跌倒的老人,只是碰瓷事件太多了,大家都不敢上前了;不是所有人都不想見義勇為了,而是很多人不能團結起來一致對外了。這是現在的現狀,這也是子貢所説的博施於民的困難所在。

當想起中國傳統思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時,我們就想到了中國著名大思想家子貢提出了“如有博施於民”的仁的思想。可是,這仁義道德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呢,又有多少人心裏想的和實際行動相輔相成呢,只希望大家不要忘記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貴文化,也希望我們大家都能夠做仁字記心頭,儘自己的最大努力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子貢問為仁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上之仁者。”其意思是:子貢問該如何提高道德修養,孔子説,木匠要做好工事,必然要先使工器鋒利,住在一個國家,需要與士者的賢者以及士人中的仁者交往。

關於孔子與子貢的故事 子貢問時説的是什麼

子貢圖

從淺層看,提高道德修養和木匠做工是沒多少關係的,可是往深層次想,木匠要做好工事,得有好的工器,同樣地,君子要提高道德修養,就得和道德修養高的人交往。這就是子貢問為仁這句話中兩個事物之間深層次的聯繫了。

其實,孟母三遷的故事也證明了子貢問為仁的這句話的道理,為了孟子的教育,孟母幾次遷家,不讓他跟隨外界而荒廢學業,最後選擇了學習氣氛濃厚的地方安家,所以,要想做好事,你得有好工器,而要做好君子,你得有像君子一樣的朋友在身邊。

古時類似於子貢問為仁這樣的話很多,都是關於交往的,只不過有些複雜,如上面論語中的這句,但也有比較淺顯易懂的。如宋朝歐陽修:君子與君子以同道而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這話有點物以類聚,人以羣分的味道,但也從側面反應了和思想道德高的人交往,那麼你也會是道德高的人。還有西晉的付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劉禹錫在《陋室銘》中的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顏回的“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都同樣的闡述了子貢問為仁的這句關於交往的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975 字。

轉載請註明: 關於孔子與子貢的故事 子貢問時説的是什麼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