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關鎖國政策的實質是封建經濟的自給自足性。清朝是最後一個封建社會,其經濟模式就是自給自足式,與世界的經濟往來很少。清朝的乾隆皇帝曾經説過,天朝地大物博,根本不需要與夷人互通有無。
康熙皇帝雕像
閉關政策最初的實施與清朝收復台灣有關係。清朝的康熙皇帝在位的時候,台灣的鄭經經常派兵騷擾沿海。當時清廷正忙於同北方的葛爾丹交戰,無暇顧及東南沿海,為了解除台灣的威脅,清朝實施海禁政策,不允許任何人出海,這是閉關鎖國政策的起源。
閉關鎖國政策雖然起源於戰爭,但是其本質還是由封建經濟的屬性決定的。在封建時代,商品非常少,商業並不受重視,因此經濟的屬性是自給自足性。清朝實行海禁後,內地完全可以自產自銷,用不着同海外進行貿易。
在乾隆時期,清廷完全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只允許西方商人在廣州虎門進行貿易往來,整個龐大的中國,只有一個通商口岸。閉關鎖國這項政策的實施,使得中國失去了同世界交往的機會,逐漸落後於世界。
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有多重考慮,清朝是滿人統治漢人,這種統治結構激起了很多漢人的反抗,而當時的南洋各地有很多的中華移民,清朝實現閉關鎖國政策的一重考慮就是要隔斷國內反清勢力與國外反清勢力的聯繫。雖然清廷有着這樣的考慮,但閉關鎖國政策的實質還是因為封建經濟的自給自足性,並不是因為戰爭。
閉關鎖國的國內歷史背景是關外民族入主中原建立了清朝。清朝的統治者是滿人,滿人建立清朝,有很多漢人反抗清朝的統治,經常起義。在東南沿海,很多起義勢力聚集在海上,清廷對於他們束手無策。
乾隆皇帝雕像
為了壓制漢人的反抗,清廷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禁止海上貿易,聚集在海上的起義勢力都是做海上貿易的,沒有了收入,他們只能選擇解散。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也使得南洋地區的漢人無法同國內聯合反清。
閉關鎖國的國際歷史背景是西方殖民者入侵東方。在清朝的時候,西班牙與葡萄牙這兩個殖民先鋒已經到達了東南亞。而後起之秀荷蘭也侵佔過台灣。清朝擔心這些殖民者支持國內的漢人反清,因此實行閉關鎖國政策,阻止這些西方人進入內地。
在清朝時,西方世界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些殖民國家已經將腳步踏遍了全球。而且西方國家的科技進入了一個新時代,殖民國家的殖民軍隊都是攜帶着火槍火炮,一些使用冷兵器的土著根本無法抵抗熱兵器的傷害。
清朝在這樣的歷史大背景下,並沒有感到危機感,反而沉醉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中。清廷的統治者只看到了國內的繁榮昌盛,而沒看到世界上的新變化,最終只能落後於世界,被世界拋棄。清朝最後在西方殖民者面前一點反抗力量都沒有,也算是自食其果。
閉關鎖國是哪個皇帝
在中國近代歷史上,閉關鎖國的影響和危害路人皆知。可以説,閉關鎖國政策的執行改變了歷史的走向,使一向強大的中華固步自封,走向落後。而讓人難以置信的是,制定這一政策的時期是康乾盛世。閉關鎖國是哪個皇帝?是乾隆頒佈並嚴格執行了閉關鎖國政策。而其實早在康熙年間,就執行了後來才明文規定為閉關鎖國的部分政策。
乾隆畫像
少年康熙8歲登基,14歲親政,69歲駕崩,在位時間為61年。少年康熙當時面臨的是朝廷有鰲拜專權,朝廷外有台灣割據三番叛亂、準噶爾叛亂,國外有沙俄入侵。康熙擊殺鰲拜,收復台灣,平定三番叛亂、準噶爾叛亂,阻止沙俄入侵,基本奠定了現在中國的版圖,是多民族統一的捍衞者。然而那時候,為防止海盜流竄,外來勢力的入侵,反清起義的發生,一些限制通商的措施被頒佈。
到了乾隆帝時期,貿易日漸頻繁,反清起義不斷,為保護清政府的統一,防止反清成功,再加上乾隆帝認為天朝地大物博、物資豐饒,足以自給自足,便於1757,年正式頒佈了閉關鎖國政策。直至1840年,閉關鎖國政策才被英國人的長槍大炮粉碎。
要弄清楚閉關鎖國是哪個皇帝,就要分清楚問題的實質。正式頒佈並嚴格執行閉關鎖國政策的是乾隆皇帝,推動閉關鎖國政策頒佈的則包括康熙帝、雍正帝。
明閉關鎖國
明閉關鎖國政策是在明朝實行的一種嚴格限制中國人和外界接觸的國家官方政策,包括限制對外貿易和中外友好活動,這在後世產生深遠影響,這種消極的政策導致了中國此後數百年的衰落和航海事業的直線下降。
朱元璋畫像
明朝是第一個提出閉關鎖國的封建王朝,明閉關鎖國政策的實施者是當時的明太祖朱元璋,他為了在政治上防範日本和保護中國的自然經濟,杜絕中國的金屬外流,所以實行封鎖政策,其實,明太祖朱元璋的政策在當時並不是叫閉關鎖國,其官方名稱叫“海禁”,顧名思義就是禁止中國人和外國人進行平等友好貿易。
其實明閉關鎖國政策並不是現在人們所理解的閉關鎖國,它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允許官方貿易存在的,只不過不允許私人和外界進行貿易,尤其是貴重金屬方面的貿易,明朝統治者也對一些國家在中國的經商活動進行限制規定。在之後的清朝閉關鎖國政策比明朝“海禁”政策嚴厲了許多,在海禁政策下,雖然很少有人能和外界接觸,但是中國的貿易和航海事業還沒有遭到毀滅性的打擊,在當時也起到過一定的自衞作用。
明閉關鎖國政策開始於明初,在明隆慶皇帝時期終止,前後共持續了70餘年,貫穿明代的整個歷史,在永樂皇帝以後,隨着中國海軍實力的逐漸增加和社會的逐步穩定,這項政策開始漸漸鬆動,到了隆慶皇帝這一代已經名存實亡了。
在清朝末年,清政府實行了閉關鎖國政策,那閉關鎖國政策後果有什麼呢,給我國的發展帶來了怎樣的影響呢?第一,閉關鎖國在不知不覺中約束了我國的對外貿易和工商業的發展,讓我國的資本主義萌發受到制約。第二,閉關鎖國加深了統治者妄自尊大的想法,還自豪的以為我國物產豐富,不需要其他國家的朝貢。殊不知,遠洋在外的國家已進行了工業革命,因此我國工業文明的興起從此慢了一大步。
閉關鎖國時期的明成祖像
第三,阻撓了中外文明的交流。令西方的近代科學和領先的技能沒有辦法傳進我國。在清朝,我國篩選人才的方式是科舉制度,認為西方的科技是“奇技淫巧”,這就致使了我國在科技方面慢了西方一大步。閉關鎖國政策後果愈發的嚴峻起來。
清政府還嘗試着通過閉關鎖國方針來對內加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對外加強民族“自衞”。這是一種消沉的防禦方針,但由於西方列強對我國可能造成威脅,這種方針還是起到了一定的保護效果。可閉關鎖國方針的結果是弊大於利的,起到的效果僅僅只是一點點。它讓我國長期的與外界隔絕,使我國一直都身處在世外桃源中,只知道男耕女織,徹底不知道西方國家科技與文明已有多麼的強大。
閉關鎖國方針導致的結果即是,我國沒辦法與外界交流學習,無法前進,也使中國掉進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