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之後的皇帝是何人 唐太宗與長孫皇后

新聞閣歷史事件欄目為您提供中國歷史、歷史故事、世界歷史、歷史人物、歷史圖片、考古發現、野史趣聞等一系列的歷史相關內容。

唐太宗之後的皇帝

唐太宗之後的皇帝,如果算上武則天的話,應該是有19位皇帝的。如果説傳位的話,唐太宗之後的皇帝,最近的一個算是他第九個兒子李治,正是這位唐高宗李治一不小心把李家天下給了武則天。

唐太宗之後的皇帝是何人 唐太宗與長孫皇后

李治與武則天劇照

李治是長孫皇后的第三個兒子,因為他哥哥李承乾和李泰都被廢了,李世民就立他為太子了。應該説一開始李治還是個根正苗紅的優秀繼承者的,他奉行父親留下的制度,唐朝一副欣欣向榮的樣子,而且還平定了農民起義。李治重新建立科舉制度,成為選拔官員的主要手段。唐代版圖也在高宗手上達到最大。應該説高宗還是有心治理國家的,也知人善用。

只是他娶了武則天,之後武則天一步步干政,直到高宗去世,武則天正式登上帝位。這位女皇帝前期政績還是不錯的,改國號為周,應該説武則天憑藉自己的手段登上了皇位,她迅速的剪除李唐王朝的人員。武則天在位期間,平定了安西四鎮,使得安西四鎮一直到唐玄宗時都平安無事。她把武家的祖宗都抬高了一下,然後把李家的各位王室人員都貶了。武則天甚至動過要立武三思為太子的念想,結果聽大臣一分析,侄子究竟不如兒子靠譜,還是讓自己兒子當皇帝了。

唐太宗之後的皇帝中,算是這兩位跟他關係最深厚,貞觀之治雖然不在了,高宗和武則天也沒讓李家天下落入他人之手,也算是李世民的一點安慰了。

唐太宗被稱為

唐朝時,唐太宗被稱為“天可汗”,表現出北方各民族和西域首領對唐太宗的尊重。北方最早以遊牧民族為主,在他們的傳統裏尚武,性格比較強悍,“可汗”這一稱呼最早是用於對部落首領的尊稱。

唐太宗之後的皇帝是何人 唐太宗與長孫皇后

松贊干布求親圖

發展到後來,只稱呼所有部落總首領為“可汗”或者“大汗”,各個小部落首領只稱為汗。但是遊牧民族對於自己強勁的敵人或者自己臣服的人也稱作“可汗”,他們崇拜強者,所以太宗才會被他們稱為“天可汗”,表達他們對唐太宗的認可。

唐太宗被稱為“天可汗”,不僅僅是因為他軍事能力強,少數民族之所以如此尊重太宗,大致是因為唐太宗開明的民族政策,李世民不單純的是為了打仗而打仗,他打仗的主要意圖是收復,不僅要收復地皮,還要收復人心。他一直允許少數民族居住在唐朝土地上,不歧視他們,他們可以做生意,當官,參與漢人做的所有生產和生活活動,受到了公平的對待。唐太宗還把文成公主下嫁給松贊干布,幫助發展藏族文化,大力團結了藏族族和漢族的民族關係。所以從這些舉措可以看出,唐太宗被稱為“天可汗”是因為他實行良好的民族政策,才會受到各民族的尊重。

“天可汗”是對太宗的尊稱,也是各個民族人民對他的肯定,這也説明他在維護民族團結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僅僅是這一個尊稱就能看出他的政治能力很強。

唐太宗嘆曰

魏徵是比較有名的丞相了,魏徵死的時候,唐太宗嘆曰:“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明得失。”這句話被很多後人用。唐太宗當時很難過,魏徵雖然平時跟太宗説話從不顧及太宗顏面,不過他都是為國家和百姓考慮才會直言進諫,太宗在失去魏徵的時候非常痛心,魏徵是他的一面鏡子,所以唐太宗才可以“明得失”,才沒有重蹈隋朝覆轍,開創一個盛世。他感嘆自己失去了重要的賢臣。

唐太宗之後的皇帝是何人 唐太宗與長孫皇后

魏徵畫像

其實這句話後面還有,唐太宗嘆曰:“今魏徵逝,一鑑忘矣。朕比使人至其家,得書一紙,始半稿。”他感嘆,魏徵死了,他李世民就失去了一面鏡子,到魏徵家裏去又翻出了寫了一半的書稿,而這個書稿是魏徵留給太宗的治國用人之道,想到這裏唐太宗肯定更加傷心,魏徵到死都在為太宗出謀劃策,為大唐鞠躬盡瘁。

最後這一段是這樣的,唐太宗嘆曰:“朕顧思之,恐不免斯過。公卿侍臣,可書之於笏,知而必諫也。”中間一段是寫魏徵留下的書的內容,最後這句就是太宗對魏徵的肯定,意思是唐太宗一個人考慮事情肯定有不周全的地方,你們這些大臣一定要敢於進諫,魏徵的意思就是從任何人任何事那裏取長補短,任人唯賢,用人不疑,大家共同努力才能使大唐繁盛。

唐太宗的這段感嘆,前三句經常被用作“座右銘”,是太宗對魏徵的高度讚揚。


 

唐太宗與長孫皇后

唐太宗與長孫皇后可以説是唐朝的一對模範夫妻,明君賢后。唐太宗與長孫皇后結婚的時候,長孫皇后才13歲,不過在那個時代應該也算是到了結婚年齡,那時候的唐太宗還不是皇帝,甚至連太子都輪不到他。

唐太宗之後的皇帝是何人 唐太宗與長孫皇后

唐太宗與長孫皇后劇照

在她嫁給李世民之後,盡心侍奉李淵,對待後宮嬪妃也是非常恭敬,為了李世民,他還去勸慰朝臣,希望大家支持她的丈夫。

唐太宗喜歡對皇后講述前朝之事,皇后非常自律,一直勸太宗不要跟自己説前朝之事,太宗還是願意對她説。後來唐太宗要立她哥哥長孫無忌為宰相,長孫皇后一直懇求不要這樣做,免得形成她和長孫無忌專權的現象,李世民只好作罷。從這兩件事可以看出,李世民與長孫皇后是真的互相相信彼此,並且事事為對方考慮,在意對方的想法,可謂伉儷情深。

長孫皇后為人十分恭敬謙卑,識大體。她所生的公主,唐太宗非常喜歡。出嫁時,太宗給了很多嫁妝,魏徵對此很不贊同,就跟太宗説了,太宗將此事告訴長孫皇后,長孫皇后不但沒生氣還誇讚了魏徵一番,可見其心胸寬廣,為人正直。長孫皇后生病,兒子就來跟唐太宗説,要大赦天下,長孫皇后當時就否定了這個事情,她認為她生病不值得這麼做,太宗聽聞感動流淚。

唐太宗與長孫皇后相互關心,無論太宗后妃多少,皇后只有這一個,所以她死後,太宗建高台,希望日日能看到他的那位能同甘共苦的長孫皇后。

唐太宗論止盜

《唐太宗論止盜》一文出自於司馬光的《資治通鑑》,相傳當時的唐朝雞鳴狗盜之徒甚多,百姓家家户户都擔心夜裏有小偷來偷東西,為了治理這一社會問題,唐太宗李世民與羣臣商討“止盜”的方法。

唐太宗之後的皇帝是何人 唐太宗與長孫皇后

唐太宗圖片

唐太宗問羣臣要如何解決盜賊猖獗這個問題,有的大臣主張用嚴厲的刑罰來處罰被抓住的盜賊。唐太宗認為:百姓中之所以會有人去做盜賊,是生活所迫,是因為國家不夠富裕,是因為貪官污吏太多。如果我們的國家沒有貪官,沒有繁重的苛捐雜税,百姓人人都有餘糧,吃得飽,穿得暖,那麼雞鳴狗盜的事情也就不會發生了!

自此,唐太宗開始自上而下的解決這一問題,對上,開始節儉以減少開支,懲治貪官,君主不驕奢淫逸,做官的清廉,百姓自然不用多交賦税來供養這些人;對下減輕百姓的賦税及勞役,兵役,百姓生活富足,自然不用以偷盜為生。推行這些政策幾年後,唐朝社會治安秩序井然,出現了“路不拾遺,夜不閉户”的現象,可見唐太宗推行的這些政策是從根本上提高了百姓的生活水平。

後來唐太宗常對身邊的侍衞説:自己不敢過於放縱自己的慾望,因為君主的慾望通常都要百姓來承擔,國以民為本,剝削百姓供養君主,國家也會隨之衰弱的呀!後人將唐太宗止盜的理論記錄下來,《唐太宗論止盜》成為了歷代君王拜讀的治國之道。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74 字。

轉載請註明: 唐太宗之後的皇帝是何人 唐太宗與長孫皇后 - 楠木軒